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1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
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那么瓶中的空气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分析生2 的发言,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在课前已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知识点有所涉猎,在走进课堂时,他不再是一无所知。教师可通过追问该同学“空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在第一种猜想“瓶中的空气用完了,所以蜡烛熄灭了”的基础上,产生又一种猜想:“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气并没用全部烧完,里面应该还有空气。”但教师压根就未发现这一课堂生成资源。
案例2: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红墨水滴到热水和冷水中哪种情况扩散得快”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本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想和教师心中的结论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但是,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一结论与学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这位教师的意料。于是,这位教师要求学生重做一次实验,其结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有近半数的小组实验结论为“红黑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该教师慌了,他给学生下了结论,判定是他们将水杯“晃动了”,红墨水应是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呀,接着马上转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面对课堂生成,这位教师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意外既然发生了,我们应将“坏事”变“好事”,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同学们却得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结论呢?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影响红墨水扩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样的,做对比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变量。
二、把握生成:可以这样做
课堂教学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以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 借一双“慧眼”——重视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其范围包括认知水平、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人际交往、实际操作、独创等。只有重视课堂观察,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纵即逝的生成性信息,并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重组教学方案,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案例3:在进行斜面的实验教学时,我先用投影向学生讲解实验方法。讲解的同时,我不忘观察每一位同学听讲是否认真,脸上是充满信心还是茫然无知,因为我知道这样一些信息对后续的教学意义重大。忽然,我发现两名学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个斜面,用弹簧秤钩着“重物”正想爬坡。看到这一现象,我意识到,自己讲得太多了。于是,我停止了讲解实验方法,而是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结果,通过实验,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结论“五花八门”,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在斜面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高越费力”等。
正是重视了课堂观察,这位教师才能迅速发现有两位同学不守“规矩”(未等教师发号施令便动起来),并冷静地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自己讲得太多了),灵活处理教学方案(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才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2 试一试“太极拳”——将问题返还给学生
将新生成的问题返还给学生,是处理“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两点:首先教师要在短促的时间里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资料,迅速地形成应对的策略和引导的路径,需要一个反应思考的时间,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对该话题的真实思想。所以,将问题本身返还给学生,无疑会使教师获得喘息的机会,从容不迫地在内心整合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巧妙的引导方法。其次,问题从学生中来还回到学生中去,这有意或无意的举动正契合了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
案例4:在《认识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磁铁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时,一学生突然插嘴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结论不对。这儿就有两块磁铁(其实是一块摔成两段的磁铁,断的一头在蓝色一段的中间),你看它们怎么同极相吸?”这位同学边说边拿同颜色的两头相接近,结果是同颜色的两头吸在一起了。这一结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认同。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但也没有对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对呀,这两头都是蓝色标志,应该是同极相斥,但为什么会相吸呢?”将学生引向讨论中。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块磁铁断掉后,每块都会有两个极,那块都是蓝色标志的磁铁它也有两个极,刚才同颜色相吸的那头可能就是北极,所以相吸了”这一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
3 打一打“预防针”——生成也可以预设
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
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一旦我们做到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可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5:有位教师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铁》一课时,为了解决“自由转动”这一知识难点,事先在学生探究材料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预设,准备了一支生锈的顶针。在随后的探究中,学生果然提出了疑问:我们的磁针为什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于是,教师便把这一组的材料在实物展示台一一出示,请大家来帮忙解决。不久,有位细心的学生举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说:“老师,我知道原因了,是因为顶针上生锈了。”接下来学生自己想办法除去了铁锈。一阵惊讶声之后,学生终于使磁铁重新转动起来。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时的磁铁转动情况,并得出自由转动的特点。
最后,笔者以这样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结尾:过度生成的课堂,将会是没有效率的课堂。因为,生成毕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富于挑战的话题,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应该以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2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合适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轻松,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事半功倍。
4、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3
研讨会内容包括中青年名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研讨和专家主题讲座,来自长郡雨花外国语第一附属小学的科学教师雷镇带来了展示课《不同材料的餐具》,长沙市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科学教研员康龙带来了展示课《热起来了》,还有来自浙江杭州、湖州、嘉兴、丽水等地的科学名师纷纷进行了课例展示。听了这么多科学教育专家的讲座和报告,并进行交流学习,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感触:
一、更明确了作为一个科学老师的责任。
自2017年9月开始,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课。课时更多了,如何把传统的侧重于科学知识传递的科学课,转变成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的科学课?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实践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探究?这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虽然每一个科学教师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汇聚起来就是一片天地。有了这样的使命感,职业才会变成事业,培育出的学生才会有思想、会学习、人品好,并能够适应未来,成为未来需要的人。
二、有效的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更是孕育创造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叶军老师上的《电动机》一课,当学生玩过电动机之后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电动机为什么会动?为什么要拨到中间才会动?与旁边的磁铁有什么关系?老师将这些问题一一梳理,引导学生聚焦到电动机怎么才会转起来?是什么力使它转起来?这两个问题上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更加关注电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还有一节钱军红老师的《电磁铁》也让我眼前一亮,非常重视提出学生的问题和想法,问题来源于老师不如直接来源于学生,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认识一项新的事物,非常值得我学习!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这也是我本次学习最大的体会。科学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次学习在这方面体会最深刻的一节课是康龙老师的《热起来了》,这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赵老师把基于感觉的经历转化成测量,用一堆棉花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认真的思考:把一个从冰块取出的铜管放在棉花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一个暖袋放进棉花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整个的教学活动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为其提供充足的教具和时间,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收获知识。《电磁铁》这一课,叶老师全程放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究,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就在这种开放式的交流讨论中,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科学研究更加地深入和完善。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的这次宝贵的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更深刻的理解到,作为一个科学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多参加鼓励,适当引导。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始,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索活动的导火索。让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自觉的发问,围绕问题,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让课堂成为了展示个性和思维的平台。希望以后自己能守住课堂,把教学研究的根本放在课堂中,真正的让学生有效的动手动脑,向有思维有深度的探究课迈进,这才是我不断进步的基石和方向。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4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三年级学生刚上科学课,一切都感新奇,尤其是科学实践课。因此,我在教学中,以“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为宗旨,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尽量创设玩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积累。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5
9月16日上午,培训伊始,聆听了教科版小学科学统编教材编写组成员、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教研员、杭州市实验小学科学老师饶正辉先生的精彩讲座。首先,他就教科版科学教材的修订目的做了简单说明,他强调了调整后教材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一、调整情况。即在教材的设计安排上指向大概念的发展,单元内容以大单元的形式来呈现;在教材结构上,让科学探索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科学态度、科学社会与环境的目标隐含在其中,这四个目标协同发展;在教材呈现方式上,采用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与旧教材的用探究过程来呈现相比,新版教材让老师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重点,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探索和研讨中充分呈现。
二、调整后的教材框架特点。现在我们看到新版教材的大单元结构和学习周期的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得来的,对于学生理解科学和对科学的解释是更有效的。第一,课程标准与教科版课程文化的结合,造就了大单元的结构,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对于学生认知和形成核心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二,教科版教材的具有连续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第三,教材中用了少而精的主题来架构课程,在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连续以及对科学本质的认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从而保证了课程标准中十八个科学概念的落实
三、对调整后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说明。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并界定学业水平。2.利用大单元的灵活、包容和综合特质,对学段内的目标进行交叉和整合。3.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不同的目标达成方式。4.与相关学科建立协同发展的关系。
他谈到,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是众多专家老师、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他们在编写新教材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让孩子学好科学,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新版教材沿用了2007年教材的思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发展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教材需要在一次次的试教中完善,将理想的教材变成教师的教材,把理想的课程变成教师的课程,最后转变成学生的课程。所以老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先了解教材,在逐步实践中领悟教材。做到基于教材,超越教材,不被教材束缚,对教材领会透彻。
接下来饶老师着重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做了单元教材分析 ,并提出了实施建议。他分别从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为我们讲解了大量理论知识,并且提供了小学科学教学范例以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鲜活事例,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9月16日下午的培训由浙江省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院的杨迪娜老师主持。杨迪娜老师主要就《给小鸡设计保暖的家》设计了一节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的参与式公开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教学新思路的大门!她的讲解不单单是从理论上的讲授,更是以集体参与,让学员当小学生演课的真实场景,让我们每个教师在实践操作、轻松玩中过了一把瘾的同时,深刻反思在平时科学教学中存在的欠缺。
9月17日上午的培训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由杭州外国语学院的专家杨迪娜主持,她主要根据教科版二年级上册为我们设计了一节精彩纷呈的科学实践课《帽子招商会》,她先创设场景、提供关键词(炎热、刮风的海滩),将学员们分成8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一小组 ,分配顾客和设计师的角色。根据有限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10分钟)内设计一顶适合这个场景的帽子 ,学员们真可谓是百花争艳,大展才华。最后的帽子秀,学员们精彩的汇报讲解及模特模仿展示,更让整堂课的气氛升华到极点。也让迪娜老师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课堂魅力。
第二个环节由杭州外国语学院的饶正辉来主持,他主要针对《读懂儿童,践行低段科学教学》做了专题讲座。他主要对小学低段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分析了小学低段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低年级学段小学生的认知现状。他指出,低年级科学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科学素养。
培训会最后由饶正辉老师做活动总结,他在总结本次活动意义之后,给在座的科学教师提出了用好新教材的六点建议:一是要认真研读新教材,领会意图,下水实验;二是要基于儿童立设计教学,尊重儿童认知,建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三是要把握每课教学指向的学科核心概念、主要概念;四是要设计好适合儿童的驱动性问题;五是要做好关键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与落实;六是要做到大单元视角备课。中肯的教学建议和有方向的工作部署,让在座的科学教师明确课堂教学实践要努力践行的方向,及时有效!
通过本次培训,我接受到很多前沿的信息。掌握了教材的整体特点,明确了各个单元的编写思路和编写意图,学习到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线科学教师,今后必须深入细致研究课标,研究教材、教法,力争把先进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断探索实践,让这些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以此次培训为指导做出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在不断的实践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真正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以新的姿态,将新课标、新教材融入自己的新思考,带领学生走进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