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新时代的认识(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对新时代的认识(最新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对新时代的认识【第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已经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这部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连同第一、二卷,集中反映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发展脉络、主要内容,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系统、最鲜活的原著原典。

研读这部重要著作,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感受深切的是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思想风范,最为鲜明的是人民至上、崇高信仰、历史自觉、问题导向、斗争精神、天下情怀。这几个方面贯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大国外交的全过程,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各方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

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真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都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刻体会到“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人民至上是理论基点、价值支点、实践原点,也是治国理政的出发点、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人民至上论”“人民幸福论”。

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执政兴邦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都对人民利益尽心尽责,对百姓冷暖念兹在兹,彰显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的真挚情怀。

把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动力源泉。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归根结底都是人民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鲜明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时代的奋斗进程中,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决定性进展,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能够成功应对,疫情防控斗争能够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是因为我们党真心尊崇人民、真诚相信人民、真正依靠人民,凝聚起澎湃向前、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崇高信仰,就是心有所信、行有所向,矢志不移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人们矢志奋斗的不竭动力。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切感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标识和政治底色,这一思想通篇闪耀着理想的光芒、真理的力量,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远大抱负。

这种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坚守,坚定不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中国穿破黑暗、迎来光明、创造辉煌的指路明灯。2018年,我们党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表重要讲话,宣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仰信念,展现党和人民志不改、道不变的意志决心。坚守本原才能信之弥坚,发展创新才能行稳致远。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造,不仅感受到真理在手、大道在我的浩然正气,而且感受到挺立潮头、引领时代的蓬勃朝气;不仅感受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和升华,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的相互激荡。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富有理论定力、实践伟力、时代魅力的根源所在。

这种矢志不渝的崇高信仰,体现在对方向道路的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革命理想高于天。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的高扬和坚守,是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条红线。在党的十九大后新进两委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勇于把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几年来,我们党紧紧围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新气象,着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开启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打开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更加笃定昂扬。

历史自觉,就是深刻洞察“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主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断认识把握历史规律,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自觉在历史潮流中认清方位、明确方向、把握主动。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切感到这一思想始终站在历史活动实践主体的高度,汲取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赋予的深沉历史积淀和历史智慧,蕴含着对强党之路、强国之路、复兴之路的深刻认知,彰显着深邃的历史观照、深厚的历史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

这是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自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党的创新理论中具有引领作用、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深入洞察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及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深刻阐明当今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传承中华文明、投身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找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这几年,国际国内形势深入演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鲜明指出要胸怀“两个大局”,将其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进一步揭示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经历的历史进程。在“两个大局”交织奔涌的历史洪流中,只要坚定目标信心、科学识变应变,就一定能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跃升。

这是勇于自我革命、以百年风华正茂引领千秋伟业的高度自觉。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遍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向全党全国人民鲜明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从光荣历史中走来的党,更是自觉担当历史责任、矢志完成历史使命的党。可以说,以铁的意志、铁的纪律推进党的革命性锻造,持续革新国家的面貌、社会的面貌,是对9100多万党员、14亿中国人民的责任,也是对无数革命先辈、民族先驱、古圣先贤的历史交代。正因为坚持这样的自觉和担当,我们推进“两个革命”的意志不可动摇,步伐永不停歇。

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砥砺前行。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业发展的磨刀石。新时代的开创、新思想的产生,本身就是在扎根现实土壤、回应实践需求、回答时代课题中实现的。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切感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由实践检验的科学态度,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科学方法,感到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我们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迎难而上破解问题树立了光辉典范。

问题导向体现为求真务实、实践第一的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无论是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论断,还是作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无论是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的政策方略,还是要求在制度建设上补短板、强弱项,都来自于对“实事”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对“求是”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对“变”与“不变”的精准把握,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唯实务实的思想品格和直面矛盾的政治勇气。正是在“实践—认识—实践”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在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党的创新理论彰显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问题导向体现为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为官避事平生耻,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决坚毅的党性和人民性,以“为党和国家长远计、为子孙后代万世谋”的责任担当,推进一系列大事要事,攻克一系列难题难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纠“四风”、刮骨疗毒反腐败,啃下贫中之贫“硬骨头”,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知行合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真抓实干,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们党就一定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更多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伟大业绩。

斗争精神,就是把握事物本质、增强斗争意识,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实现形式,体现着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就是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适应社会发展、矛盾运动的内在趋势和要求,主动作为推动事业前进跃升。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实践进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洞悉,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自觉运用,深切感到深沉厚重的忧患意识、风雨不动的战略定力、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

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政治清醒、应对风险挑战。我们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从“进京赶考”“跳出历史周期率”,到防范重蹈苏东剧变覆辙,再到警惕“四种危险”“四大考验”,我们党始终保持对危险风险的忧患警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辩证法,揭示了斗争的客观现实性、历史必然性,是对全党的谆谆告诫、对全体人民的深刻警醒。

以英勇无畏的斗争姿态战胜艰难险阻、磨砺精神意志。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就是与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不懈斗争的历史,就是在斗争中锤炼钢铁意志、升华民族精神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为全党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方法,而且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发扬斗争精神,就是敢于挺身而出、迎难而上,骨头要硬、本领要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斗争精神体现在战时、也体现在平时,要以奋发有为、拼搏奋斗的姿态立足岗位、干事创业,众志成城守护和创造美好生活。

天下情怀,就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作为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着协和万邦、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胸襟和情怀。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世界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普遍愿望,新时代中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新作为、新担当。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切感到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切,深切感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袖,以为人类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高远境界,创造性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时代之变。当今世界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愈演愈烈,霸权思维、霸凌行径变本加厉,气候变化、战乱恐袭、饥荒疫情等风险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天下一家”的情怀,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鲜明立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汇聚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这些重要理念,传承发扬了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思想精华,超越了一些人奉行的零和博弈和对抗性思维,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以合作共赢增进人类福祉、惠及世界人民。当有的国家热衷于退群、关门、建墙的时候,中国高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旗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拓展自贸区建设、完善外商投资法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国际场合鲜明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欢迎搭乘中国发展快车”,“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等等。在全球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国际合作,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中国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帮助,为携手抗击疫情作出了中国贡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基本功、必修课。要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领会精髓要义,紧密联系实际,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把握和推进新时代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精心组织理论宣传普及,深化理论研究阐释,讲清楚科学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创新开展对外传播,更好传递中国理念、中国声音。要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投身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

对新时代的认识【第二篇】

一、新时代的内涵。

第一,这个新时代是继承前启后,继续前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根本成果和继承人的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这个新时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从实践主题来看,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历史的庄严承诺。在新中国诞生的100年里建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中国在100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第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渐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从人民性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不仅需要国富强,更需要人民幸福,解决人民从无到有的需求后,重视解决从有到优的需求,朝着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第四,这个新时代是所有中华儿童勤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想的时代。

从民族性来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转型,今天我们更接近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时代,凝聚了所有中华儿童构筑中国梦想的力量,中华民族将以更高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的森林。

第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从全球来看,中国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祈祷和平,追求发展的梦想相通,实现中国梦想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经济体,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新时代的中国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繁荣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二、新时代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意味着近代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新时代中华民族必须实现强大的宏伟目标。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20世纪末,苏东的剧变曲折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成就,在沧海横流中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

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中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为世界上想加快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上一些国家陷入困难和危机时,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独特。中国发展所释放的强大影响力和示范力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参考。

对新时代的认识【第三篇】

新时代的鲜明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继承前后、继承过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向发生了变化,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仍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高举的旗帜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治国第一的任务仍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努力实现两百年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努力工作、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唯一一条可行且良好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没有其他主义可以拯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会窒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能发展中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证明,与西方接轨不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走改旗易旗的邪路肯定会毁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其他主义可以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历史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从2020年到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从2035年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原来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相比,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宏大,愿景更加美好。从现代国家升级为现代强国,意味着新的目标不是建设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完成从站起来、富裕到强大的伟大飞跃,以更高的姿态站在世界民族的森林里。

新时代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的时代。

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追求,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策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美好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待更好地满足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期待更好地满足人们参与、公平、收获、幸福、安全、尊严等软需求;期待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期待全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均衡发展、共同进步,满足人们各方面美好生活的需求。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不可或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不能落后。

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所有中国儿女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实现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引领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史。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华民族站在了伟大复兴的新坐标上。短短几十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国奇迹发生在一个历史悠久、土地面积大、人口规模大的国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估计超过12万亿美元,总经济量约为2个日本、3个德国、4个英国、5个印度、6个意大利、7个加拿大和8个俄罗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和最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源泉和稳定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超过了美国、日本和欧盟的总和。

新时代的世界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的政党。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21世纪初,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首次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和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人类社会几百年来没有发生的巨大变化。

为了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发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推动丝绸之路基金的成立,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动力;为了解决世界面临的治理赤字,习近平同志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讨论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促进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计划;为了解决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交流观,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制度观,共同、全面、合作和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中国智慧。

对新时代的认识【第四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政治核心作用到大国领袖世界担当,无不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具有的强大人格力量和强大真理力量。本文试用主心骨、同心圆、向心力三个关键词,谈一下个人学习体会。

主心骨,作为中国民间俗语,多次被习近平同志提及。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首次使用这一用语,是在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2012年11月17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强调一个“始终走在”、两个“始终成为”。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出现“主心骨”,并重申一个“始终走在”、两个“始终成为”。由此可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所谓主心骨,既是指中国共产党,也是指党的领导。作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生命力的最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维护主心骨,壮大主心骨,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首先,必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任何联合的活动,都需要组织。而没有权威就无法组织起来。恩格斯曾经说过:“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邓小平也指出,“不能否定权威”“没有权威不行啊”“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党中央包括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为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必须拥有权威。这是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然而,党中央要真正拥有权威,还必须有一个核心。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是我们党的郑重选择,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充分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和人民的共同心声。我们必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四个意识”落实到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上,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的领导弱化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领导一切工作”的思想。他形象地说,这就像“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由此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充满自信、决不回避退让的,系列重要讲话万变不离其宗,根本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那么,如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就把党的领导原则、职能和作用予以明确,为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提供了基本遵循。

再次,必须提高党的领导力和执政本领。“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的领导力归纳为四个方面,即“四力”。“四力”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四力”当中,政治领导力最重要,具有“引擎”作用,抓好政治领导力,能够达到纲举目张、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十九大报告还提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要求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和驾驭风险本领。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实现长期执政,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同心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宝库中的热词,最早出现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我们提出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就是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同心圆问题,而且首次对此做了解释。他指出:“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如何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呢?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条基线”。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球许多媒体的“大数据分析”显示,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民”超过200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增进人民福祉,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我国有7亿多网民,必须把群众路线的触角延伸到互联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互联网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阵地。只有“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才能汇聚正能量,凝聚大力量,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为此,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学会走“网络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释疑解惑,并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再次,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联谊交友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方式。党政领导干部、统战干部要掌握这个方式。我们搞统一战线,从来不是为了好看、为了好听,而是因为有用、有大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说到底,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所谓“大”,就是团结的面宜宽不宜窄,团结的人宜多不宜少,团结的程度宜深不宜浅。统一战线既要巩固基本力量,又要团结新生力量,把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纳入工作视野,加强联系沟通,引导他们发挥正能量。面对互联网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由此不难看出,“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已被纳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团结人群。这是因为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这会大大有助于网络社会的进步和团结。而对于如何与他们联谊交友,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要改进工作方法”,更直接给出解决办法,那就是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

“向心力”是物理学名词。习近平总书记把它引入我国社会学领域,与“凝聚力”并列使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党的凝聚力、群众的向心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向心力”引入国内社会政治领域,而且用于外交领域和国际场合。2015年7月9日,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提出“增强金砖国家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其鲜明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担当,深入开展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就必须在继续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释放国际向心力。

首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并被写进联合国的相关决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首次生动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从而开辟了新时代中国政党外交新境界,彰显了大国与大党领袖的大担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再次强调:“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其次,寻求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坚持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际社会可以信赖的伙伴和朋友,始终强调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加强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扩大同世界各国利益交汇点,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向心,不仅取决于国家硬实力,而且取决于国家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二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切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三要积极开展国际舆论斗争。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复杂,尤其是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特别是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够顶得住、打得赢,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对新时代的认识【第五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省老龄委员会,2001年更名为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在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继续保留,日常工作由省卫健委承担,并明确了新的成员单位,形成了部门协同、各司其职,共同推进老龄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国情、省情。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亿,占总人口数的%;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万,占总人口数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并指出我们的政策措施、工作基础、体制机制等还存在明显不足,同广大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差距很大,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全省老龄工作积极推进,老龄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要认识到,全省老龄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各项准备还不充分,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老龄事业亟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省正处于在“两转”基础上拓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省老龄工作机构改革后面对新形势、履行新职责的重要节点。我们需要重点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是老年工作的重点,也是健康山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服务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医养结合。

有侧重、有重点地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要通过各部门的努力不断健全、完善老年人医疗、救护、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餐饮配送、精神关爱、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项目,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切实增加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要持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继续提高老年人养老、医疗保障水平,提高老年人救助水平,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不断完善并推进落实各项老年人优待、优先、优惠政策。

老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成员单位需要提高站位,勇于担当,加强配合,共同推进老龄事业不断向前进。

要健全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要按照部门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共同促进有关政策的衔接。统筹推进、联众配合,努力提升老龄工作的整体合力。

要下沉工作重心。老年人优待政策需要通过基层来落实,各种社会服务需要通过基层来执行,老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基层。因此,各成员单位在制定政策、落实举措、推进工作时需要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推进老龄工作各要素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缘地区和生活困难区推进。真正把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关怀落到实处。

要汇聚各界力量。各成员单位需要从本部门在老龄事业中承担的具体工作出发,安排专人负责,形成一支专职专业的老龄工作队伍。充分激发各级老年协会的潜力,注重培育和发展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老龄工作,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成员单位和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认清严峻形势,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推进全省老龄工作再上新层次。

69 1208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