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周恩来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周恩来传心得体会1
在全党开展学习党史教育活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传略》一书,书中的很多情节让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可亲、可敬、充满了微笑和温暖的脸庞。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参与过半个多世纪党的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立的光辉业绩、阐发的重要思想、展现的精神风范,与党的历史密切相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党的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周恩来的历史地位决定了他本人就是一本厚重的党史教科书,值得去翻阅、去钻研,值得汲取至今可以激励人们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周恩来传略》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本内容丰富且通俗易读的书籍,每篇独立成篇,却有着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了传主一生中重要的节点,以讲故事的笔法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其中很多内容鲜为人知。
人们知道周恩来一生中遇到过许多险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第一次遇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当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率军校学员参加了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队伍走到沙基时,遭到武装镇压。在周恩来身旁并行前进的两个人不幸中弹而亡,鲜血溅撒到周恩来身上。邓颖超说:“这是周恩来第一次遇到的险情。”
难以想象,在受到“左”的错误思想干扰的年代,周恩来为了纠正文艺界的偏差,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曾在处理完手头繁杂的事务后,深夜亲临首都剧场观剧,并与演职人员探讨剧中的问题。当时,在“大跃进”的氛围下,为了赶任务,影响了剧的质量。周恩来在谈话中不是批评,而是以饱含着歉意的口吻跟大家说:“大跃进是好事,但因‘多、快’而影响到‘好、省’,就没有全面地对待这一方针。经济问题如此,文艺界的问题也是如此。”“当然,这个责任还在我们身上。”这则简短的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来自1篇当年的档案记载。从这一细节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在那个年代的辩证思维和主动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还可以看到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折射出为什么周恩来去世多年人们依然怀念他的原因。
《周恩来传略》中有一章的题目是《干一杯酒》,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6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周恩来是解决全国粮食问题的总指挥。这一年,他就粮食问题作过40多次讲话,着力解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同各粮食调出省区调出量之间的逆差问题,以确保京、津、沪、辽等城市和重灾省区人口口粮的最低需求。这年9月17日,周恩来在江西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后到南昌视察。18日晚,周恩来等领导同江西省委领导杨xx、刘xx等共进便餐,席间,周恩来谈锋甚健,愈谈兴味愈浓。他风趣地对江西省委班子说:“你们不是有个《江西是个好地方》的歌子吗?这个歌儿不错,江西确实是个好地方,三面环山,还有鄱阳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革命老根据地。这些年,你们工作抓得不错!粮食也比较多嘛!”省委负责农业生产的刘xx站起来说:“南昌是总理领导八一起义的英雄城,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总理离开南昌34年了,今天来到南昌视察工作,我们心里格外高兴,为总理的健康敬一杯酒!”周恩来乐呵呵地说:“江西对国家的贡献是大的,特别是这几年困难时期,又多支援了国家粮食,应该受到人民的表扬。”随后,他诙谐并加重语气说:“俊秀同志,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有个条件!”刘俊秀略为一惊地问:“有什么条件?”周恩来轻快地回答道:“干一杯酒,要增加外调粮食1亿斤!我们干3杯,增加3亿斤好不好?”刘xx说:“总理啊,国务院给我们的外调粮食任务12亿斤,我们保证一粒不少,坚决完成,再增加3亿斤就是15亿斤了,怕有些困难啊!”陪同周总理的谭震林、罗瑞卿给刘俊秀鼓劲说:“老刘啊!总理多年没有来南昌了,看到你们江西形势比较好,心里很高兴,你既然敬总理的酒,敬3杯,3亿斤就3亿斤嘛!”由于事前对江西本年度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情况已有清楚的了解,周恩来又十分恳切地说:“我有调查,江西老表口粮水平比较高,还有储备粮,比严重缺粮的晋、冀、鲁、豫好多了。增加3亿斤虽有困难,但还是可以增加的!”
周恩来一番恳切的言词,打动了刘俊秀的心,他想到周总理是我国6亿多人民的当家人,如果现在国家没有面临这么大的困难,周总理是决不会开口向江西要粮食的。于是刘俊秀说:“总理的心情我们理解,国家有困难我们应该大力支援,3亿斤就3亿斤!”周恩来高兴地举起酒杯,同杨尚奎、刘俊秀等连干了3杯。第二天一早,周恩来带着江西为国家增加3亿斤外调粮的喜讯飞回北京。由于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同舟共济,我们的国家终于在1962年渡过难关,农业生产形势开始好转。
这则故事让我们看到周恩来总理高超的工作技巧和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党的优秀人物特别是领袖的生平、思想和精神风范是学习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的事迹是生动而厚重的教科书,是我们的精神楷模和前进的无穷动力!
《周恩来传略》还有一个特点是:作者均来自党的文献和党的领袖人物研究权威部门的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比其他研究者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党史和党的领袖人物的第一手档案资料,通过研读这些档案,可以写出一些人们不了解的真实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周恩来身上学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提升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等。同时,作者还采访到大批知情人,包括周恩来最亲近的邓颖超及其他亲属,同周恩来一起经历过历史上重要事件的杨尚昆、薄一波等,多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的宋平、童小鹏、罗青长、熊向晖、杨德中等,还有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马列、钱嘉东、赵炜、高振普、纪东等。他们的讲述,是对档案资料的重要补充,是连接一些历史档案缺失的重要链条。由于《周恩来传略》作者具备这样的写作优势,因此,这部书稿的史料更具有权威性,内容真实可靠。
四川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许多优质的红色书籍,在社会上发挥了重要的资政育人的作用。这次,出版社在众多的书稿中选择出版《周恩来传略》配合全国党史学习教育,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周恩来传心得体会2
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战争的阴影已经不是那么明显的烙印了。动荡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对于那些带领着人民走出硝烟的英雄们,尤其是周总理,却仍然熟悉。打我记事以来,周恩来总理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伟大的人,读了《周恩来传》对他的了解更是全面。周恩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周总理的童年充满着艰辛。由于周总理最小的叔父没有孩子,周总理便被过继给了叔父,叔父病逝后便跟着叔母生活,叔母守寡后便把全部的身心放在来周总理身上,叔母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喜静,她经常陪着周总理在房间里读书,讲故事,周总理回忆时总说自己温和的性格多半是由此而来的。但不幸的是叔母很快也去世了,才十岁的他就开始承担起一家之主的重担,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打理家事。也许正是这段特殊的时期造就了他的坚忍不拔、沉稳不屈的性格。
“时势造英雄,英雄平乱世”这句话着实不错,正是童年开始的磨难成就了他,而著名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他在南开中学上学是开始呼吁的。周总理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华的崛起奋斗,虽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贪图享受。有一次总理身边的警卫乘总理出去访问的时候添置了一点简单家具;一个落地台灯,一对沙发,一块地毯,铺设了木地板。因为办公的地方环境不是很好,总理又每天工作很长时间,警卫就贴心的做了一些小改动,但是总理回来后却十分生气,强烈要求将这些东西撤去。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一丝不苟,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在我看来,这正是童年的磨难带给他的----勤俭朴素,务实工作。
看看周总理的奋斗,再看看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们。其它不说,就说我们大学生吧,个个人高马大,营养丰富,伙食跟几十年前的相比就是云泥之别,但是在路上仍可以听到许多人不停的抱怨食堂的饭难吃死了等等;时不时还抱怨天气这么热,空调也没有;甚至还有人把逃课当成家常便饭。当然我指的是个别学生,他们花着父母的钱,天天购物、KTV、聚餐,完全抛弃了艰苦朴素的中华传统美德。别说这些同学,就连像我一样普通的大学生,扪心自问你为国家,为社会或者是为自己的家做过什么?凭什么坐享其成,有什么资格呢?
这样想来,我反而觉得身处这样的环境幸福但不利于我们的发展,逆境才能促使进步,有的时候磨难就是一种收获,虽然有时这些经历并不是多么的愉快,但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却会在某一天给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周总理也许也想到自己坎坷的童年经历能为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向周总理学习,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不要再抱怨生活,要懂得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谨慎。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更为了国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先辈们为我们创下的这个幸福环境。
周恩来传心得体会3
“珠玉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我已想不起来了,但认为将其用在周恩来身上,则再贴切不过。在我眼中,周恩来是一位既富于深厚教养和学养,又有着广泛令德和善行的政治家。哲人已逝,岁月的烟尘非但没有淹没其巨大的身影,反倒让人对之怀想万端。在周恩来110周年诞辰之际,我愿将多年来研究他的一些心得,用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权当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血统上与鲁迅先生为本家。其所属宝佑桥周氏(又称“老八房”)尊周庆为始祖。周庆为周氏迁绍始祖周茂之曾孙,字德芳,赠文林郎,曾任明朝山西道监察御史。殁后与妻合葬绍兴破塘殷家坞山麓。从周庆到周恩来共历18代。
1939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以国民党军政部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借考察民情、宣传抗日的名义赴皖南视察新四军,顺便去了一次家乡绍兴。他在瞻仰祖屋时,亲笔在《老八房祭簿》上续写谱系,凡14条,共248字,有关他本人的一条如下:“恩来,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其中的“五十房”便属于绍兴宝佑桥周氏的一个支房。
在历史上,绍兴乃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周恩来所属的宝佑桥周氏,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在五位举人中,有四位是周恩来的堂伯父或堂叔父,即周和鼐、周嵩尧、周嘉琛和周嘉英。周氏家族的突出特点是有外出当师爷的传统,推崇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幕僚文化十分发达。元明以降,全国师爷大多出自绍兴,故有所谓“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师爷虽然不算官,只是幕僚,却在中国行政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科举出身的官员,上到六部显秩,下到知府县令,多数人仅通晓诗书礼乐等一般知识,所以一旦接触实际政治,特别是碰到刑名、钱谷等专业知识便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掌握专门知识的师爷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绍兴师爷子承父业,家学源远流长,世家子弟写公文信函简练得体,言谈举止不温不火,律令法规、成例前案烂熟于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更兼熟悉政坛掌故、民间习俗,所以最能应付场面,为主官排扰解难。师爷还是联系官与吏的纽带,许多事情吏可瞒官,但不可瞒师爷,因而师爷又要善于做合事佬,随时注意疏通关节,由此可见师爷在古代行政中的作用。明代理学家陈几亭作文送他的朋友去绍兴当知县,文中说到,天下治乱在六部,而六部师爷全出自绍兴,师爷的父兄教化好了,他们就可以教化好师爷,从而做到天下大治。清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很受朝廷赏识,河南官场中人人都说他依赖一位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以致雍正帝在批复田文镜的奏折时也随便问邬先生好,对邬师爷揣摩上意的功夫表示赞赏。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清咸丰年间跟随二哥周昂骏北上淮安,随馆学幕,并在此定居下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家庭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到了祖代,两家都搬到江苏淮阴、淮安当县官,因此结了姻亲。”淮安周家的绍兴气氛是很浓的,所以周恩来总是强调自己“原籍绍兴”。对师爷的思维方式、工作特点、生活习俗等,周恩来非常熟悉。1964年,他在一次家庭会议上说:“我们没有土地,为什么说是封建家庭呢?过去绍兴人靠什么为生?一靠土地,二靠当绍兴师爷。师爷很厉害的,给县官出主意的,现在叫‘秘书’。县官都用两个师爷,一个管收税,多数是沧州师爷(沧州师爷也是由绍兴迁到沧州定居的),一个管判案子,多数是绍兴师爷,都可以剥削人。”另据周恩来的秘书马列回忆,周恩来曾向他们介绍过师爷的工作方法:为主官准备材料齐而全,并提出几种处理方案,供主官选择。
家族传统犹如一个“文化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多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在周恩来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家族前辈某些群体性格的影子,如谦恭有礼、勤恳谨慎、精明干练以及成人之美的胸怀等。周恩来的堂伯父周和鼐为人忠厚,“名不求高但近情”,以做幕僚为人生归宿。他1907年做江苏巡抚陈夔龙的总文案,1917年又到南京督军李纯处当主任秘书。周恩来与他的交往颇为密切。周和鼐的长孙周尔流说:“我们周家是个受儒教影响比较深的家庭。我祖父作为清末举人,在思想上、文化上乃至经济上给七伯(即周恩来)一定的影响和支持,这都是肯定的。”
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周恩来的行事风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有一个困惑不解的问题,即为什么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领导中,他一贯地帮助别人升到顶端,而自己却拒绝这顶桂冠”。的确,周恩来投身革命后,从来没有谋求最高领导地位的愿望,尽管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机会。他一贯能够使自己的政治才能和专业知识为新的领袖所器重,成为领袖的一个有价值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助手。周恩来这种政治性格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他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局限性,另一方面与他的家族文化习染也有一定的精神勾连。周恩来在谈及与毛泽东的关系时多次表示:“毛主席是搞战略的,我只能搞点战术,当助手是否当得好,还没有把握。”这虽是自谦之词,但也反映了他甘当助手和配角的自我定位。
除了家族传统,家庭生活对周恩来思想性格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他自己回忆说:“我出生后……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唱词。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早年曾向舅舅鲁小和学做师爷,但未学成。他后来长期奔波在外,谋一些小差事,一个月的工资从未超过二十元。因此,周恩来是在浓厚的母教氛围中长大的。他以后在回忆早年经历时说过:“母教的过分仁慈和礼让,对我的性格是有影响的,缺少那种野性。”
周恩来虽然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宦家庭,但到他的父辈已经衰落,家中的进益甚至不能维持生活。从六岁开始,他就随两位母亲一次又一次地搬迁漂泊,而且家中的变故也尤为剧烈。在九岁到十岁间,其生母和嗣母先后去世。幼小的他带着两个弟弟在族人的帮助和接济下度日,受了不少屈辱。周恩来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的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金冲及先生主编的《周恩来传》还披露了一个细节:少年周恩来在家中墙上贴一张纸,按封建家庭的习俗,“把亲戚们的生日、死期都记下来。到时候还要借钱送礼。东家西家都要去,还要到处磕头。”幼承家计的经历使周恩来积累了一定的办事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柔中带刚、愈挫愈奋的心理品质。明乎此,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恩来后来成为国务活动家的角色定位。
走出淮安跟随伯父周贻庚到东北求学的周恩来,常常被浓烈的怀乡思亲之苦所折磨。1916年春,他在南开求学时的1篇作文中写道:“余幼失怙恃,依于从父,津辽七载,所系梦寐者,亦仅思瞻我乡土,乐我兄弟,省我伯叔而已。乃境遇困人,卒难遂愿。”有年除夕,同学们大多回家了,他的这种感情更难抑制,悲慨跃然纸上:“夫今日何日耶?非家庭团聚时耶?余也何如父母双亡,北堂久不闻唤子之声。回思依依膝下,此情此景,不必读蓼莪之章,便已悲慨无垠。矧兹今夕,尤令人泪盈枕席,竟夜不能寐矣。”其中“蓼莪之章”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悼念父母的诗,语多沉痛,如“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等。翻阅周恩来的旅日日记,怀乡思亲的文字更是俯拾即是,如他在1918年2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想起来这个年,我们家里可以说是极难堪了,东西南北,分散各处。比着说,还是我处境稍优呢。抚心自问,我实在是不安,翻来覆去,也睡不着了。”
周恩来对家族伦理情感的强烈渴求,在求学过程中便转换成为身边之人“服役”的精神。他说:“人之立于世,既不克效禽兽草木之自为生活,要必有赖于公众之扶持,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他在学校甘于奉献,凡力所能及之事,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仿佛“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别人视之为愚,但自己“觉倍有乐趣存于中”。从南开中学毕业时,《同学录》对他作了这样一段评语:“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与“服役”精神相映照的,是那种谦抑虚受的品性。他从不锋芒毕露,而是事事处处想到“克己”、“藏拙”。他和张瑞峰、常策欧等发起成立“敬业乐群会”,大家公认他出力最多,但周恩来却坚持推举张瑞峰担任会长。1916年初,他在送给友人的一首诗中写道:“同侪争疾走,君独著先鞭。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早年周恩来志向远大,但在对待名利上却展现了淡泊和超然的情怀。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受家族背景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影响。所以,尽管周恩来性格的基本特征偏于柔和和温情,但后来长期的政治生活又锤炼和丰富了他的性格结构。毛泽东曾以“虎气”和“猴气”自喻,而日本学者梨本佑平认为“鹰和鸽的极为不同的双重性格”潜伏在周恩来的体内,他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和恰如其分的温和迷住了任何一个见他的人,但他有时也是“尖锐严厉的”。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周恩来都是刚柔相济之人,毛泽东刚中带柔,而周恩来柔中带韧,这正是他们在互补互济中成就巨大功业的性格基础。
周恩来传心得体会4
假期里,我与孩子共同读了一本书——《周恩来传》。这本书使我感触很大。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是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周恩来一直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动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周恩来虽身居国家总理之位,却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戚谋一点私利,每次亲戚来看他,都是坐公交车。传记中的何树英是跟随周恩来多年的警卫,他从警卫做到卫士长,为了改善周恩来的办公条件,他利用总理出去访问的机会,把总理办公的西花厅简单的装修了一下,说是装修,其实根本就是添置了一点简单家具:一个落地台灯,一对沙发,一块地毯,铺设了木地板。因为西花厅非常阴暗潮湿,总理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休息时间只有2至3小时,腿受寒冷之袭,有时工作时间长了,腿就站不起来。总理访问归来,看到这些布置非常生气,强烈要求将这些东西撤走,坚决不进西花厅办公,没办法,他们只有撤走台灯、沙发。地毯和木地板没有撤,他们一再劝说总理,每次一些老帅们来这里开会都冷的受不了,就留下地毯、地板吧。就这样这两样东西留在了西花厅。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好总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周恩来传心得体会5
在法国巴黎,有一座名叫《他们缔造了二十世纪》的墙。这是一幅面积达880平方米的巨型壁画,上面绘有20世纪世界上已故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其中只有两个中国人:毛泽东、周恩来。周恩来身穿西服,神采飞扬,炯炯有神的双眼凝望着世界的东方,显现出他对于祖国发展的无限期待。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才12岁的周恩来就答道: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
青年时的周恩来先后去了几个国家,最后认定: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他加入了在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八个发起组之一,周恩来成为党的创建人之一。从此,周恩来一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后来他又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最令人敬佩的是周恩来始终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病中,他对关心他的亲属讲:“这有什么着急的?共产党员要唯物主义嘛!人生的规律都有这么一天,应该相信规律。”他确实对自己个人离开人世没有丝毫挂虑。在病痛的折磨之中,他同邓颖超同声吟唱《国际歌》。
1976年1月7日晚,周恩来微睁双眼,对病床前的医生吴阶平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需要你们。”
这是周恩来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他心里想的仍然是别人。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一代伟人周恩来溘然长逝,终年78岁。“巨星殒落,人们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亿万人民和国际友人沉痛悼念周恩来。他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的目标。
周恩来是多么的伟大,我们应该学习他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到周恩来同志生前提出的“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如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其中一点的话,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上一篇:沂蒙山歌剧观后感范例通用5篇
下一篇:士兵个人嘉奖事迹材料范例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