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增强四个自信重要基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增强四个自信重要基础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增强四个自信重要基础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不仅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且也离不开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不会有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也就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因此,我们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增强四个自信重要基础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事实证明,伟大事业总是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视察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建设现场时,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时代强音。这句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话语,蕴含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蕴含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在近代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以艰苦卓绝的战斗使民族走向独立自主之路,以热火朝天的劳动使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敢想敢干的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守正创新的奋斗使中国在现代化征途中大踏步迈进新时代。道路自信,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上了强大幸福的康庄大道,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走向的现代化之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当代中国的发展之路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激发人民铆足干劲、勤勉敬业,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通途正道。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蕴含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在落后农业国释放出真理伟力;引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结合中国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奋斗和实践,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论自信,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加深了全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肯定。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蕴含制度自信。制度选择于实践,根植于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到全世界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为了改变民不聊生、民族危亡命运,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艰辛探索,没有找到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力制度。在救亡图强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勇于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抓好重大制度改革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力日益增强,人民更加幸福,国际地位越加重要。制度自信,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人民当家作主,才能集中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蕴含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道德”润泽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灵丹田,“仁”被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原则,世世代代奉行“力行近乎于仁”,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与“力行近乎于仁”实现了古今智慧观照,犹如真理一样光芒四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展现了中国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注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前进定力。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实干苦干的奋斗,重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自信与从容,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全球掀起了“汉语热”。文化自信,使中国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容坚定向着美好生活高歌行进,润物无声向世界诠释和传递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所蕴籍的满满正能量和奕奕真善美。(作者单位: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增强四个自信重要基础3

为了纪念建党99周年,进一步激励全局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励行,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增强理论素养,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融入工作中,7月3日,普陀区生态环境局特邀区委党校郝云玲教授为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党课主题为:《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郝云玲教授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1515年《乌托邦》问世开始,讲述了世界社会主义走过的500多年历史。围绕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以生动的语言、多维的视角,全面展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统一模式到中国特色,历经高潮和低谷、成功与挫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郝云玲教授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大家了解、把握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轨迹,汲取历史经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何兴德分享了今天“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课的学习感悟。何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希望全体党员干部强化以史为鉴、走向未来的历史思维,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历史担当,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将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融入血脉,内生为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强劲的前行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增强四个自信重要基础4

“四史”是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统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四史”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史”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在资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历史教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实现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也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推进到崭新的历史阶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滋养。

大学生既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处于成长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给予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加强对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下信息化和自媒体时代,在“四史”认识上大学生还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侵扰。一些国内外力量在互联网上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歪曲、否定、诋毁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而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来说,高校在“四史”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传授体系与阵地。两方面因素的结合,造成一些大学生在“四史”领域接受扭曲的历史知识,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带来风险。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四史”教育,显然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通“四史”教育的主题

从字面上看,“四史”的内容是有区别的。党史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史关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史关注的是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进程。但从内在逻辑看,“四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领导,中华民族才历经磨难建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改革开放决策,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能够诞生并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与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从这一逻辑讲,党史来源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与改革开放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教育实际上是从世界社会主义的维度和中国自身发展的维度,审视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群众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题是探索、开创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通“四史”教育的主题。

通过“四史”教育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问题

“四史”教育是历史教育,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四史”教育,首先要把“四史”中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重大问题、基本进程、历史经验等传授好、讲解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免受各种错误言论与观点的误导和影响,进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精准把握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

从纵向看,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有: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长期性与曲折性?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开创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互动逻辑与进程?从横向看,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有: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关系与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方位与意义?如何认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在逻辑?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如何认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诠释和讲解,使大学生做到学懂弄通,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夯实理论与思想基石。

通过“四史”教育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任何学习教育的目的都是知行合一的统一,既要做到学懂弄通,又要做到学思践悟,既要解决学理上认知上的问题,又要解决思想上行动上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最终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脚到统一的思想认识,落实到自觉的行动之中。在思想上,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行动上,自觉把个人志向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努力用理想之光照亮前进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显然,在思想上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四史”教育的根本,是检验“四史”教育成效的标尺。高校只有教育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形成同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注入强劲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思想深邃、视野开阔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9BWTJ14)、山东高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项目“世界社会主义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RWB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宣传部、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69 742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