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观后感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观后感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观后感1
建党一百年来,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先烈们,他们有的面对敌人的威胁,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有的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勇于献身;有的为了革命的成功,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他们是中国人民学习的楷模。我有幸参与编辑和领导编辑了《革命烈士传》《志愿军烈士传》,收录了各个时期无数的英烈,也编著写作过广西党的早期领导人朱锡昂、战争年代四川省委领导人罗世文、车耀先,以及赵一曼、江竹筠、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还有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82烈士、大胡庄82烈士。
40年前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人物故事、烈士传的编辑工作。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和写作。当时军委决定编著《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传》,为确保该书的质量,领导决定由我写出《黄继光英雄传》的样稿,并送专家审定通过。
写作这篇传记时,我参考了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连长万福来回忆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石峰和王玉章编著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李璼的特写《黄妈妈会见毛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的“黄继光的请功材料”、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化部编写的“黄继光的英雄传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政治部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解放军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四川日报社的曾伟光、菡子、韦林、谷声崇、挺军、李朝、治安、任楚材和许多不知名的前线记者采访的事迹材料。
当时,社里还召开了一个有当年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十五军和十二军的志愿军老战士,有黄继光的战友们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他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传》《黄继光英雄传》的写作意见。
去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解放军报》和全国政协《纵横》杂志分别发表了我写作的专题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章。同时我又重新编著了《英雄黄继光》。
这篇文章是对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的采访,是对黄继光烈士历史资料最真实的参照。现将本文发表于2021年清明节之际,是以对英雄黄继光表示深切的怀念!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观后感2
黄继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初夏时节,在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汉白玉的英雄雕像巍然屹立,“特级英雄黄继光”几个大字格外显眼。
1931年,黄继光生于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很早去世,他10岁就给地主打工。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黄继光,长大后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
1951年3月,黄继光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组织培养下,他努力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他在某部第6连当通信员,忠于职守,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黄继光所在营10月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条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受了伤。
距敌火力点不到10米时,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但是敌机枪只略一停顿。黄继光顽强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战友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了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在他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遗体安息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观后感3
直到牺牲,黄继光也没有留下照片,只能用绘画还原这个壮烈的画面。
四川中江黄继光纪念馆,李继德老人终于兑现了60多年前的承诺。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者正在恢复地表阵地。图为高地战斗实景。
上甘岭,方圆只有平方公里的两座山。由于六十多年前的惨烈战斗,这个朝鲜地名永远被中国人记住。
43个昼夜夜的锯末战中,山头被炮火削减了2米,变成了1米以上的粉末……美国人总是想不到,他们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2万人以上的伤亡代价,为什么不能攻下这2个山头呢?
那不仅是两座山,也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英尺的土壤都渗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液,充满了忘记死亡的英雄气息。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个不可动摇的堡垒。
这里最为广为人知的英雄叫黄继光,人民军队史上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在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喷射火舌的枪眼。挺身而出的决绝身影,震撼敌胆,化身甘岭高耸的丰碑。
但是,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近年来在网上被怀疑、恶作剧。
黄继光的故事,其实应该被中国人知道,记住。我们的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恢复英雄的真实真相。
普通的士兵。
今年4月底,一位山东老人奔波数千公里,来到了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的故乡。他是黄继光的亲密战友,生死兄弟,实现了63年前的约定。
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开玩笑对他说:我们约定,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写信。如果你死了,我会给你写信,去家里看看。
不久,上甘岭之战白热化时,黄继光勇敢牺牲。
英雄的生命,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直到牺牲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李继德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壮烈,多年来不知道黄继光是举国赞美的英雄。
黄继光牺牲不久,李继德也受了重伤,回国后退役了。他的家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是黄河堤下的小村庄,闭塞偏远。李继德只知道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六十年来,他给中江县写了一封信,信封上没有写信人,石沉大海,没有回复。直到今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李继德终于实现了当时的约定,去黄继光的故乡看看。
抚摸黄继光的雕像,老人总是流泪,哽咽着叫黄哥哥。那是六十多年前的称呼,他叫我李子。老人说。
雕像生动,但李继德不能完全承认。好像很像,雕刻有点胖。我们当时在战场上,吃了顿饭也没吃,用雪和炒面吃,没那么胖。
在他的记忆中,黄继光虽然个子不高,肤色有点黑,虽然瘦瘦小,但是身材很结实,是典型的四川人相貌。
李继德和黄继光关系很好,重要的机缘是他是我接的新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岁的李继德报名参加征兵。年龄太小,被部队拒绝了。懊悔的李继德找到了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这个士兵有股票力量,我。征兵干部的一句话,使李继德成为志愿军士兵。为了达到参军条件,他的出生年份提前4年,注册为1931年。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二营六连一排,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
部队经过短暂训练,跨越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大概一个月后,又一批新兵补到六连。连长万福带着李继德等几名士兵,把新兵带到驻地。李继德接到新兵的背包,拉着他进入连部山坡挖出的地检子。这个新兵是黄继光。
黄继光入伍和李继德一样有些波折。由于身材矮小,他最初被征兵干部拒绝。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又呼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烈精神,参军是无数中国热血男子最大的志向。黄继光多次软磨硬泡,最终部队接受了这个中江贫困农家的孩子。
接新兵是军队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程序,当时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的条件,接新兵的兵是新兵入伍后接触的第一个战友,两人经常能成为好朋友。
但是,李继德说黄继光是他的新兵,有多少笑话成分,当时李继德也只参军了一个月,还是新兵蛋。而且黄继光比李继德大5岁,在之后的交往中,黄继光总是像哥哥一样照顾他。
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总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的回忆。我们睡在大通店里,头撞了,什么都说,什么都说
在接新兵的短暂交流中,李继德知道了黄继光的名字和家乡。
关于黄继光的名字,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原名黄继光,牺牲的报道中写错了黄继光,这是错误的。记者在黄继光纪念馆看到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的证书,上面注册的名字确实是黄继广。
李继德回忆说,黄继光的四川口音很重,自我介绍时说的是黄继光还是黄继光,他完全听不到分手,第一印象是黄继光。但是,他确实在士兵的名字登记中看到过黄继广,很多战友也认为黄继广的名字是正确的。在李继德强烈的山东口音中,光和广的发音也难以区分。这连的战士大多是四川、山东,而且大部分文化水平都不高,在黄继光牺牲之前,没有人纠缠他名字的具体写法。
更合理的说明是,黄继光本人几乎不会读字,他留下的文字,包括家信在内都是委托代笔。黄继光和黄继广的名字记录,代笔人很可能根据自己的耳音随机写。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原第45师宣传科副科长、在战报上写黄继光名字的李明天,曾专门问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黄妈妈说:过去写黄继光,写黄继光,这两个字都行。
黄继光脑灵,一教就会,身体素质出众,万福来很喜欢这位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的新兵。他把黄继光看作是好钢,很快就成为了自己的通信员。
在基层连队中,被连长选为通信员的是士兵中的领导者。李继德说,新兵训练结束后分发武器,班里唯一的两支冲锋枪给了他和黄继光。那是当时部队中最先进的单兵武器,只适合最优秀的士兵。说到这件事,李继德至今仍有些骄傲。
黄继光成为连长约一年的通信员,1952年10月,他被营参谋长张广生喜欢,调到营参谋长的通信员。李继德被营长秦长贵相中,成为营长的警卫。
通讯员、保安员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有两大任务,一是保障首席执行官的安全,二是在战斗中传递作战命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军火力强,我军电台、电话等通信手段无法保证随时通畅,大量作战命令必须通过通信员通过枪林弹雨亲口传达。
通讯员、保安虽然不是一线战斗者,但往往要承担九死一生的任务。黄继光之所以第一次立三等功,是因为多次优秀地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上甘岭战役前夕,师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出苏联电影《普通一兵》。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在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和黄继光交流后感说:我说,这个人真的很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一个人死后能救那么多人,能赢,如果把我搁在一起,我也会这样做。
黄继光真的做了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范佛里特炮量》
黄继光、李继德等新兵到达部队时,15军刚参加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斗,正在补充休整。那场战役在战史上的评价是总体上是下一场胜利,但结局并不理想。
不理想是因为可以计算的志愿者的损失略大于美军。战役结束后,仅15军就补充了新老兵共计万人。此时的15支军队也被志愿军视为战略预备队。这是主力部队的定位。
李继德回忆说,当他们第一次进入朝鲜时,除了新兵训练之外,他们已经在后面修了很长时间的路,或者为前线部队运送养护。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空中优势,狂轰滥炸志愿军后勤补给线。休息期间的15军不能杀死敌人,休息了9个月。士兵们做着修桥修路的工兵和人扛着马的运输兵的工作,就像困兽一样。
15军当时时年轻的部队,其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基于太行军区和所属区域的十几个地方武装。
九纵底薄,成军短,在解放战争初期,长期只能与主力部队合作敲打鼓。直到1948年,它攻击了郑州和淮海,九纵在中原野战军中发挥了威力。淮海战役后,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作为二野渡江先遣军,打长江,进入福建,然后根据中央军委的配置,兵锋转向西南,席卷了两广……
三年南征北战,十五军斥责沙场,初露虎相霸。但是,当时解放军有57名野战军,关于军史战功,军长秦基伟也不愿意承认,15军只能计算二等部队。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15军有机会证明自己。1951年,15军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从四川泸州、内江等地千里跃进,雄伟地跨越鸭绿江。
15军的第一次战斗是参加第五次战斗,虽然表现出色,但是像38军那样彭德怀呼吁38军万岁的显着。真正让他们出名立威的战斗还有一年。
1952年10月14日早晨,联合国军的300多门大炮、27辆坦克、40多架飞机疯狂地向五圣山南的两座山头倾泻弹药。上甘岭之战开始了。在这个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区,人类战争史上单位面积火力密度创下了最高纪录!
联合国军发动的这次攻击被称为摊牌。
迄今为止,朝鲜战场经历了罕见的比较平静。停战谈判已经开始,敌我双方一边说话一边说话。两军在三八线对垒,围绕着看不见的纬度撕角力。自1951年11月以来,战线相对稳定,两军对峙。
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一样,战场上的平静,酝酿着更悲惨的战斗。
摊牌行动瞄准的两座小山,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战线中部地区最高峰的五圣山最前沿阵地。一物一物,距离只有150米,互为角落,是向南楔入联合国军阵地的两根钉子。
东方高地,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共享:我们占有北山,他们控制高地。西面的高地,由三个山头组成,联合国军被称为三角山。两个高地后的山洼里有十几个家庭的小村庄,被称为上甘岭。当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小村庄会因为这场战争而被载入史册。
摊牌行动的策划者是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指挥官、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根据他的想法,上甘岭在金化以北不足3英里,双方工程间隔仅200米。夺取这些山头,中朝军队撤退千米以上,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线状况,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国际外交的积极性,在板店谈判中获得更多小费。
与此前范佛里特被否决的数次攻击计划相比,摊位行动的规模并不大。范佛里特相当乐观——如果一切都按计划行动,五天内,只有美国第七师和南朝第二师的两个营地才能完成这一使命,付出的代价只有200人的伤亡。
范佛里特的乐观来自手中的王牌大炮。他是美军中最不吝惜子弹的将军,每次战斗都要用炮,疯狂地浪费。他治疗的美第八集团军,炮兵的弹药配送基数远远超过了美国陆军的规定,美军用他的名字制作了名词范佛里特炮击量。
摊牌行动一开始,范佛里特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炮击。
无数明亮闪烁的弹道,彻底照亮了晓晓的夜空。炮弹尖锐轰鸣,爆炸声连成一片,像滚雷一样持续。据《第十五军史》报道,仅14日,美军就向甘岭倾泻了30多万发子弹。最密集的时候,平均每秒6发。
在坑里受到这样的火力打击的是15军。
1952年4月,15军45000人从休整地谷山开始,向五圣山、西方山一线多放了很多道路。这只在第五次战役中伤痕累累的猛虎已经休养了9个月,现在舔干创伤的血痕,恢复精神回到战场。
在以前的志愿军总部3月的作战会议上,彭德怀在朝鲜最后一次排兵布阵。因为他头上长了肿瘤,中央军委决定彭德怀马上回国治疗。
本次作战会议的重要决定是提升战略预备队15军,继承26军的防御阵地。守护15军西侧阵线的是军威赫赫的志愿军王牌38军。15军和38军一起承担志愿军最核心的位置。
战线防御。
15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二野,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对这支部队并不熟悉。但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让彭德怀决心对其委以重任—15军是那次战役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战果大过损失的野战军之一。
散会后,彭德怀单独留下了秦基伟。面对着墙壁上的大幅作战地图,彭德怀对肃立身边的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这次调兵遣将的非凡意义,在半年后的上甘岭战役中得以显现。
反击
上甘岭战役第一天,范佛里特用他的“炮击量”,把三十余万发炮弹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弹砸到了上甘岭。15军苦心构建了4个多月的地表工事到中午时已荡然无存。曾经植被丰茂的山头寸草未剩,山体岩石都被扒了一层皮,碎石和弹片掺杂在一起,堆积了一尺多厚。
仅第一天,在火力规模空前的炮击和敌人的十余次冲锋中,负责上甘岭两处高地防御的15军第45师就牺牲了五百余人。
而志愿军反击的炮火,这一天只打了三千多发炮弹,不及敌人的百分之一。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和弹药储备根本没有条件与“联合国军”公平对轰,即便是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炮火密度最大时,每天的炮弹发射量也不到4万发,只相当于敌人的十分之一。根本原因,则是范佛里特的“摊牌”出乎15军的意料之外。
守卫五圣山,易守难攻的上甘岭方向并非防御重点。尽管这里经受着整条战线上最大强度的攻击,但15军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可能在西方山,命令那里的第44师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负责上甘岭防御的第45师,只是将防守高地的兵力增加到两个营。
15军配属炮兵的注意力一直在西方山一线,来不及转换阵地。能够支援上甘岭的只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扛住敌人的炮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许多年后,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叙述这一天时,很多语句近乎检讨。他仍对上甘岭战役之初的“判断失误”致部队遭受惨重损失痛心不已。他坦露自己的心思:“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西方山的旁边就是类似一条大走廊的平康谷地,是志愿军战线上的一大软肋。彭德怀安排38军和15军共同扼守这条谷地,自有用意。
如果范佛里特攻击上甘岭真的是在声东击西,一旦15军抽调第44师的力量,他依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可以很快转换主攻方向,后果不堪设想。
只是这一次,范佛里特“摊牌”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他想要的就是上甘岭的和两处高地。然而,这场事先看起来没什么难度的战斗,却在第一天就给了范佛里特当头一棒。他的“意外”比秦基伟更甚。
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14日整天,我伤亡500余人,歼敌1900余人。“联合国军”的记载则是,主攻高地的美第31团伤亡444人,攻击高地的韩第32团伤亡五百余人,合计约千人。
无论哪个数字更准确,“联合国军”第一天的伤亡就远远超过了整个“摊牌”行动的预期。更关键的是,他们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也只是在白天攻取了部分阵地,入夜即被志愿军悉数夺回。
于是,“联合国军”增兵,白天攻击,志愿军夜间反击。两处高地的地表阵地在双方军队的撕咬搏杀中不断易手。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评价:“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作战时间、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都大大超出了“摊牌”的原定计划。范佛里特为了挽回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不断加码,继续干下去。15军寸步不让,奉陪到底。
原本只是一场营级规模的战斗,阵势越打越大。那两处高地的军事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双方为之搏杀的是军队的尊严,比拼的也不再只是装备和火力,更是意志和决心。
15军45师在黄继光牺牲处镌刻的纪念碑,上书:“中国人民志愿军马特洛索夫式二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同志以身殉国永垂不朽”。因上报材料过于简单,黄继光最初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追授黄继光“特级英雄”。
战至18日,“联合国军”第一次占领了两处高地的全部地面阵地,阵地上的志愿军被迫退守坑道。
其实,能退入坑道的志愿军所剩无几。第45师逐次投入的十几个连已经基本拼光了,师长崔建功手里,已经拼凑不出一个整建制的营。
第45师作战科长向军里报告伤亡情况,痛哭失声:133团一、三、九连只剩16人;134团一营共剩30人,二营四连剩19人,五连无兵,七连无兵,八连11人……
军长秦基伟叫崔建功接电话,火爆脾气的他此时却异常冷静:“15军的人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国内像15军这样的部队多的是,可上甘岭只有一个。丢了五圣山,你可不好回来见我喽!”
崔建功哑着嗓子说:“一号,请你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当晚,第45师拿出了最后的六个连,除留一个连做战斗机动外,其他五个连向上甘岭地区秘密集结,能突破封锁的进入坑道,不能进入坑道的就在距离战线最近的地方隐蔽。
崔建功下了死命令,所有干部下派一级,团长到营、营长到连,抵近前沿阵地直接参战。
第45师要拼命了,反击的时间定在了19日晚。
第135团二营参谋长张广生,就是这一天带着他的通信员黄继光到了六连。六连是黄继光的老连队,此时,自连长万福来以下只剩16人。
“让我去吧”
上甘岭易守难攻,对觊觎这里的敌人如此,对力图夺回阵地的志愿军也是如此。
夕阳刚刚垂下,仿佛敲响了大反击的洪钟。15军的炮群和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骤然轰响,地动山摇。
和分别是上甘岭两处高地最高点的海拔高度,军用地图上就以此为高地标注命名。在高地上,15军共构建了12处地表阵地,高地上则有9个。
这些数字至今清晰地刻在李继德的记忆里。他拿出家中的几个茶碗,哪里是阵地,哪里是营部,哪里是机炮连,都在茶几上重现了。
李继德回忆,反击开始时,他和黄继光都在营部,距离直接交火的阵地不超过300米。照明弹、曳光弹、爆炸的火光,夜幕被撕开,阵地如同白昼。望远镜里能够清晰地看到战士们在无畏地冲锋,有人被击中,一个跟头栽倒,有人身负重伤,仍在向前爬行……
高地地形构造相对简单。参与反击的第134团六连、师属侦察连和工兵连一个排攻势凶猛。驻守在这里的韩军两个营很快崩溃。以两个连攻坚两个营的防御,堪称经典,却只是这一天大反击的序曲,重头戏正在另一侧的高地浴血进行。
第134团八连和第135团六连从两个方向发起攻击,他们遭遇的是远比韩军凶悍的美军。
八连创造了一个奇迹。18日,他们以损失五人的轻微代价,成功突破美军炮火密集的封锁区,进入了1号坑道。炮火准备之后,基本齐装满员的八连跃出坑道,逐个夺取阵地,一路血火,势不可挡。战至凌晨,八连已经重新夺回了高地最高点。
另一个方向上的第135团六连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从山梁末端发起攻击,一冒头就进入了敌人的弹雨覆盖范围。第一个6号阵地,六连死战两个小时,艰难拿下,连队损失大半。
两百多米外,营部一直注视着六连一举一动。待到攻克5号阵地后,六连已经无力再向前推进。营参谋长张广生带着通信员黄继光和一个排上来了。
六连继续挺进,再下4号阵地,新上来的一个排又损失殆尽。
最后的0号阵地,六连碰上了最难啃的硬茬子。三个地堡忽然喷出火舌,密集的弹雨把六连死死摁在了地上,抬不起头。
在很多书写上甘岭战役的文学作品中,这三个地堡常被称为碉堡或暗堡。描绘黄继光堵枪眼的绘画作品,也多将其画成巨大岩石的缺口中在喷射着火舌。李继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不准确的。
那时的高地,已经被敌我双方的炮火犁了无数遍,地表上的常备工事都已荡然无存,连一人深的交通壕都被削低了一半。敌人占据那里的时间还不到30个小时,根本不可能建起碉堡。
李继德说,那几个地堡是用沙包搭起来的机枪掩体。在炮火准备中,除非直接命中,大炮一般拿它没什么办法。要炸掉它,就要爆破手贴至近前,直接把手雷从地堡的上部空隙或者射击孔扔进去。反击的路上,这样的地堡给志愿军造成了最大的伤亡,每拔掉一个都要付出极大代价。
而这时的六连,算上营参谋长张广生,总共还有16个人。
张广生通过步话机直接联系师部,将情况汇报给师长崔建功。
崔建功急了,厉声命令:“八连已经攻上主峰阵地,你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打掉0号阵地。否则,天一亮敌人就会以此为依托向我反扑,你们将腹背受敌。要坚决打掉它!”
六连没有退路,15军没有退路,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退路!
张广生和万福来碰了个头,决定将剩余的9名战士编为3个爆破小组,对三个地堡实施强行爆破。
第一组冲上去,倒下了,第二组跟上,第三组……九名战士全部牺牲。攻击线距离地堡近在咫尺,却像一道深不可测的深渊,吞噬掉每一个进入这里的生命。
万福来急眼了。他和指导员冯玉庆一起向张广生请战。没等张广生答应,在他们身后隐蔽的黄继光爬了过来:“参谋长,让我上吧!”
六连通信员肖登良和吴三羊也随之挤过来主动请战。这三个战士是同一批的四川兵,军事素质出众,是执行爆破任务最合适的人选—其实也没得选了,六连只剩这三名战士。
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临阵受命。据万福来的回忆,他当即任命黄继光为六连六班班长,肖登良和吴三羊划归六班,由他们去执行最后的爆破任务。
六班是六连的尖刀班,称“大功六班”。在这次尸山血海的战斗中,六班第一个拼光了。连长已经几次抽调剩余人员重组六班,固执地保留着六班的番号,一波又一波的战士,以六班的名义冲锋。
六连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19日血腥的一夜之后,六连包括重伤员在内仅剩8人。撤下重组,两周后重上上甘岭。上甘岭战役期间,六连打光了两次,万福来重伤,连旗却从未倒下,一直挺立至今,战功等身。他们现在的番号之外,还有一个名字—黄继光连。
从隐蔽处向外一跃,黄继光、肖登良、吴三羊就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素质。三个地堡的机枪射界连成一片,子弹打得密不透风。三个人配合默契,交替掩护跃进。
“轰”、“轰”两声巨响,黄继光和肖登良分别炸掉了东西两侧的地堡。然而,负责掩护的吴三羊枪声忽然哑了,他被另一个地堡命中牺牲。肖登良身边正好有一挺机枪,他向地堡射击,吸引敌人火力,掩护黄继光。
一阵弹雨追了过来,肖登良重伤。六连指导员冯玉庆爬上前,从牺牲的机枪手身边拖过机枪,再一次向地堡倾泻子弹。
趁着敌人的射击间隙,黄继光向前猛冲了两步,却一个趔趄栽倒在地。那个身形在地上停顿了一下,随即缓慢艰难地向前爬行。终于接近地堡,黄继光奋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
爆炸声中,地堡的机枪声戛然而止,但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停顿。黄继光的那颗手雷没有扔进地堡,只炸塌了一角。美军换了一个射击孔继续扫射,子弹呈扇面向外泼洒着。
最高功勋的士兵
对最后一个地堡的爆破看起来又失败了。万福来、冯玉庆等人已经开始准备孤注一掷,自己上阵。
照明弹和爆炸火光的照耀之下,地堡旁伏在地上的一个身影忽然动了一下,又向着地堡蠕动爬行。
那是黄继光,“他还活着!”万福来激动地叫起来。
黄继光的身影在凹陷的弹坑和凸起的怪石中隐现了几次。万福来焦急地等着最后一声手雷的爆炸。后续支援的战士们已经上来了,陆续集中到他的附近,只等发起最后的冲锋。
手雷的爆炸却迟迟没有响起。刚才炸塌地堡一角的已经是黄继光的最后一颗手雷。
没有手雷的黄继光,却向着地堡坚决、缓慢地前进着。他爬到地堡一侧的射击死角,用力支起上身,侧转过来向坡下的战友们招了招手,张嘴似乎喊了什么。
没有人听得到,机枪的轰鸣掩盖了一切声音。冯玉庆一下子惊觉那个手势的含义,扭头向身后的张广生、万福来喊道:“快,黄继光要堵枪眼!”
话音未落,黄继光已将自己微微尚存的最后一丝气力,化成气壮山河的壮举。他张开双臂,如大鹏展翅,扑向了那个正在喷射火舌的机枪枪眼,并不宽阔的胸膛,严严实实地堵在了射击孔上。
敌人机枪凄厉狂暴的射击骤然变了调,闷闷地响了几声后彻底哑了。万福来等人就在这一瞬间跳出掩体,几步冲到黄继光身旁,把所有的子弹都泼进了地堡。
黄继光趴在地堡上,两手还紧紧抠住麻包。敌人的子弹洞穿了他的胸腹,血肉模糊,背肌被子弹打飞了,留下一个碗口大的窟窿。脊骨裸露出来,依然保持着挺立的姿态。
在质疑黄继光堵枪眼真实性的网络杂音中,有一种“论据”看上去头头是道:子弹可以打穿人体,机枪可以把人体打碎、打飞,所以黄继光的事迹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种从战争、枪战电影中得来的皮毛军事知识,其实在网络上就有大量批驳。黄继光堵枪眼的意义不在于挡住子弹,而是挡住地堡中敌人的视野和射界。即使子弹能够打穿黄继光的身体,也只能是“瞎打”。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赢得了冲锋的时间和空间。
至于“黄继光堵枪眼是为鼓舞士气编造的”之说,根本不值得一驳。亲眼见证黄继光壮举的就有营参谋长张广生、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一起炸地堡的肖登良等。
肖登良当时身负重伤,被战友们抢回后方医院。战场的混乱中,没人记下这个伤员的名字,肖登良很长时间被列入牺牲名单。1953年4月,肖登良伤愈归队,重回朝鲜战场。直到2007年,肖登良在他和黄继光共同的家乡中江逝世,享年76岁。
生前,肖登良共做过200多场讲述黄继光堵枪眼的报告。他的女儿肖冬梅说:“黄继光堵枪眼时,父亲离他只有十来米。父亲常说,我亲眼看见战友牺牲,英雄就是英雄,不允许任何人抹黑我的战友。”
黄继光堵枪眼的地堡,是高地阵地中最后也最关键的一颗钉子。至20日拂晓,上甘岭地表阵地全部收复。然而,志愿军的攻击部队此时伤亡惨重,也已是强弩之末。当天,敌军发起疯狂反扑,地表阵地再次失守。
冲击,反冲击,占领,反占领,上甘岭战事陷入胶着,越打越惨烈。
10月30日晚,志愿军组织起更大规模的反击,重组的六连再次向着高地发起冲锋。冲在前面的还是六班。壮烈的一幕重演。新任六班班长吕慕祥去炸地堡,途中胳膊被打伤,没有力气扔手雷。这个23岁的年轻战士就把自己和拉了弦的手雷一起扔进了地堡。
是役,六连再一次拼光血本。下派到连队的营参谋长张广生牺牲,连指导员冯玉庆牺牲,连长万福来身负重伤。
万福来被送回国内治疗养伤。一个多月后,在黑龙江阿城县医院,万福来听到同病房的伤员读报,上面有关于黄继光的消息。战事纷乱期间,黄继光的事迹材料写得过于简略,他被志愿军总部追授“二级英雄”称号。
“怎么才是‘二级’?哪有那么简单?”万福来心绪难平。识字不多的他请人代笔,自己口述,记录了黄继光堵枪眼的详细过程,然后把这份材料直接寄给了15军政治部。
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决定,追记黄继光特等功一次,授予“特级英雄”称号。
时至今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获得过这一殊荣的只有杨根思和黄继光两人。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牺牲于1950年11月29日,是20军的一位连长。
15军第45师第135团二营六连六班班长黄继光,是人民军队历史上获得最高功勋的士兵。
黄继光和他的战友们
如果不是近年来质疑黄继光事迹的杂音屡屡出现,李继德,这位黄继光生前最亲密的战友,很可能还是黄河岸边小村庄里的一个普通老人。
当初修改年龄参军的“小李子”,如今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和黄继光的战友关系,老人从不对人提及,怕被当成借英雄出名沾光。老人心底念念不忘的,就是与黄继光的约定。
直到几年前,李继德毫无头绪之下直接给国防部写的信,终于有了回音。“一个首长给我回了信,告诉我15军已经改编为空降兵第15军,现在是空军。他让我与湖北省军区联系。”
李继德给湖北省军区写信,但仍是没有回音。李继德的孙女李霞告诉记者,爷爷做这些事都没有和家里人说过。他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信寄出去,可能根本就没有人能收到。
家里人只知道李继德参加过抗美援朝,却并不知道他是黄继光的战友。直到去年,李霞偶尔和爷爷聊起,网上有人说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老人一下子恼了:“他堵枪眼时我亲眼看见了,怎么是假的?”
当地媒体知道了这位黄继光的战友后,纷纷报道,并帮助李继德完成了心愿。他去了黄继光的家乡,又重回了老部队。
万福来于2004年逝世,2007年肖登良逝世,李继德成为黄继光堵枪眼最后的见证人。
李继德回忆,他当时和营长秦长贵一起,所处的位置和黄继光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美国人往天上打照明弹,亮堂得跟白天一样。我看得清清楚楚。”
面对记者,李继德张开双臂,模仿着黄继光堵枪眼时的姿态。他描述性的词语并不很多,连说了七八个“哎呀”,有的表示震惊,有的表示痛苦,仿佛又置身于那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之中,眼角泛着泪光。
黄继光牺牲两天后,李继德参与了另一次反击。在与敌人贴身肉搏的时候,三颗子弹从左至右击穿了他的腹部。昏迷之中,他被战友背下了山,送回国内接受救治。伤势稳定后,医生要给李继德评定残疾等级,李继德不答应,“评残了我就不能回去打仗了。”
医生最终没有给他评残,但是他的伤势已经“不适合部队工作”。带着这个医疗诊断报告上的评价,李继德提前复员,没赶上评功会。他带着身上唯一的勋章— 六个子弹窟窿,回到了老家。
没有在抗美援朝时立功,让李继德抱憾终生,甚至羞于向人提起曾经的经历。“我们那时候,打胜仗、立军功比命重要,这是中国军人的精神。”李继德说。
必胜的信念,引领着一波又一波的战士舍生忘死,一往无前。
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共投入兵力约11万人。战斗中,15军和参与上甘岭战役后半段的12军,合计伤亡11529人,毙、伤、俘敌25498人(“联合国军”自认伤亡9000人)。
仅仅是这几个数字,就可以想见战事之惨烈。
战火停息几十年后,有人“理智冷静”地以“价值论”衡量,仅仅为了平方公里的山地,就付出了一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不值得;许多黄继光式的战士,舍身堵枪眼、炸地堡,但阵地还是几度易手,他们的牺牲没有价值。
上甘岭的价值是什么?也许应该先问问付出了至少是同等人员伤亡和天量弹药消耗的“联合国军”。
美国新闻舆论说:“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的美国命名)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它所吞食的联合国军军事资源要比任何一次中国军队的总攻势所吞食的都更多。”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这是对联军士气的沉重打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坦承,上甘岭“作战是失败的”,鉴于巨大的伤亡损失,“联军远东指挥部不得不停止了任何兵力多于一个营的战斗计划。”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这位美国将军再也没有发动对志愿军的大规模进攻,他最终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陆军司令官。
在15军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世界上有哪支军队能像15军这样自豪地宣称这些壮举是“普遍现象”?
面对这样的军队,进攻上甘岭的主力、美军王牌第七师在开战10天后就扛不住了,伤亡2000人撤出战斗。美国人在战后复盘,后来还曾用电脑推演,却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花了大力气,投了那么多炮弹,死伤了那么多士兵,却拿不下两个小山头?
黄继光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美国人算得出兵力、火力,最大的失算是没有算出有多少中国战士可以如此舍生忘死。
第135团七连二排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指挥反击。敌人冲到身边时,他拉响了手榴弹;
第134团八连战士龙世昌,一条腿被炸断,拖着残腿把爆破筒推进了敌人的地堡。刚一松手,爆破筒被推了出来。龙世昌再推,里面的敌人往外挡,里外较劲。龙世昌挺起胸膛抵住爆破筒,直到一声轰响;
……
他们慷慨赴死,就是向敌人宣示着必胜的信念和决心。他们超越了人类求生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最大恐惧。英雄无所畏惧,英雄所以无敌!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观后感4
7月10日,黄继光英雄连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网络名人走进军营活动40余名成员,包括新华社、央视网、中国青年报等20余家媒体记者和10多位红色大V。寻访英雄事迹、观摩日常训练、体验军营生活……网络名人从连队官兵身上看到了新时期英雄传人的蓬勃风貌,重温英雄事迹,感悟英雄精神,随后将经历分享到微博、微信上,为英雄点赞。连长刘堃根据亲历,以日记的方式记下了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名英雄连队主官的自信自豪、敢为担当。
7月10日,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捍卫革命英雄精神,“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网络名人走进军营活动第二站,走进了我们连队。当天,他们参观荣誉室,采访连队官兵,体验叠伞训练,参与点名宣誓,和全连官兵一起聆听英雄故事,感悟英雄精神。我作为连长,全程参与其中。一天的交流互动,短暂却充实。
前段时间,网络上一些打着“科学”的幌子诋毁英雄污蔑英雄的帖文甚嚣尘上,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争论。中华民族向来崇尚英雄,他们是精神的图腾,国家的瑰宝,民族的信仰。作为英雄传人的我们,看到这些现象无不感到愤慨至极!10天前,我们受领任务后,官兵们摩拳擦掌,牟足干劲表示:一定要借助这个机会,以最高的标准、最昂扬的姿态、最饱满的精神,展现新时期黄继光传人威武雄壮的英雄风采,为英雄正名!我们的英雄不容置疑!无需动员,同志们祛除白天跳伞训练的疲惫,分工展开筹划活动,全身心投入到准备当中。
8日,我们通过网络看到活动第一站在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取得成功,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同为英雄传人的我们与有荣焉,也感到了压力和责任——同为英雄的部队英雄的传人,我们必须要表现得更好,这是无形的竞争和比较!尤其对于我来讲,将担负第一项活动荣誉室解说,第一炮能否打响?第一印象能否展现英雄风采?我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白天跟着部队训练,熄灯以后我来到荣誉室一遍遍练习解说,抠准每一个词,熟悉每一个故事……哪怕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有任何瑕疵!润喉片随身携带,像吃糖一样时不时来上一颗,生怕嗓子出现问题;为防止感冒,大热天不吹风扇、不冲凉水澡、不喝冷饮……一切都为了那一天向来宾展现黄继光传人最好的一面!前一天晚上,我更是将作战靴擦了又擦,将军装熨得平平整整,确保一切准备到位!
7月10日,我5点多便早早起床,洗漱、整理内务、检查军容着装,把连队里里外外看了一遍,把荣誉室各个角落检查了一遍,把解说词又熟悉了一遍!“我是模范空降兵连第39任连长刘堃,欢迎各位首长莅临我连检查指导!……”上午九点钟,活动正式开始!面对着众多的摄像机和闪光灯,我大方而又不失威严地为来访的朋友讲述英雄事迹,介绍连队发展历程,汇报连队成绩荣誉。伴随着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知道,我成功了!
接下来的讨论交流结束后,来宾纷纷拉着我们合影留念,不论是连长、班长、还是普通一兵,都享受了明星般的待遇。有的女同志还主动提出互留联系方式,令很多战士受宠若惊。黝黑V白皙、刚毅VS柔和……合影中彼此的脸庞形成了鲜明对比。我想,吸引她们的或许就是我们身上的展现出的这种阳刚之气、英武之气!平时感觉训练艰辛,殊不知无形之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早已磨砺出一股英雄气!他们对我们的这种喜欢和敬重,更多地来源于对军人、对英雄的崇敬,来源于我们身上英雄传人的光环。这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内心深处作为英雄传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晚餐,注定不寻常!伴随着全连官兵生日歌的祝福,两位战士推着生日蛋糕车缓步而出,我们精心为来访的朋友准备了一份意外礼物——集体生日!来自央视的年轻记者刘春妍,当天过生日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在远离家乡的武汉,在第一天来到的黄继光连队会收到如此意外的生日祝福。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直到战士将点满蜡烛的生日蛋糕端到她的面前,这个腼腆的小姑娘由开始的惊喜,到激动,最后双手捂着脸忍不住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是我最难忘的生日,因为今天我在英雄连队,与英雄在一起!”看着她满足的、开心的笑容,是如此之美,这个画面也在我脑海中定格很久。当兵为了谁?军人的价值在哪里?作为军人,我们的职责,不就是为她们站岗,为祖国站岗,建立强大国防,让每一名老百姓都能够像她一样,露出美丽开心的笑容、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吗?!
晚上的点名是全天活动中我最担心的环节,这些网络大V们能否像战士一样令行禁止,服从我们的指挥?如此严肃的场合,自由散漫惯了的他们心生抵触,场面混乱怎么办?可是我发现这一切只是多虑,他们像战士一样,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与官兵一齐严整列队。他们的言行无不体现出对军人的尊重,对英雄的尊重。在连队家谱上郑重签名,胸前别上“黄继光连荣誉战士”勋章,他们就此成为我们英雄连队的一员!面对老班长铜像,我们举起右手,共同许下了捍卫英雄的铮铮誓言!
“黄继光!”“到!到!到!”伴随着响彻天空的应答声,一天的活动也宣告结束,但是捍卫历史、捍卫英雄的战斗却迎来了一个新的开始!63年前,我们的英雄前辈为我们守住了上甘岭守住了国门;63年后的今天,为英雄守住精神上甘岭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将牢记职责使命,紧贴实战练兵,树起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军目标,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将英雄精神传承下去!
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观后感5
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人乐章。“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王绍明出生在天津静海县一个贫苦农家,籍贯在吉林省长春市。如今是保定市军休一所的一名军休干部。他1929年4月出生,1946年3月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8岁的王绍明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一纵2师6团当战士,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以及辽沈、平津等著名战役,后来随四野南下作战,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西南边陲。战火硝烟中,他入了党,先后当上副排长、排长、副指导员。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他浴血奋战,多次立功受奖。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受伤,肺部现仍存有四块弹片。
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他们那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敬仰,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上一篇:关于入党发展对象发言稿样稿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