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写信给周恩来爷爷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四年级上册写信给周恩来爷爷范例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四年级上册写信给周恩来爷爷1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了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深化思想,《党建》杂志社组织集中观看优秀国产影片《周恩来回延安》,并同步召开以“弘扬周总理崇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作品研讨会。作为杂志社的一员,我全程参加了观影活动和研讨会现场,在历史真实、影像丰富、情感充沛的“一场生动的党课”中,思想受到极大震撼,情感受到极大冲击,灵魂受到极大洗礼。

初心,是对人民的念念不忘。周总理身在中南海,但心中装着人民,满满地全是人民,对延安人民更是念念不忘。影片的开头,当越南代表团提出要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一下子勾起了周总理对延安的回忆,这份回忆也一下子激荡了他想回延安去看看的感情涟漪。当周总理与毛主席说起这个想法时,两位伟人高度一致地表达出同样的情感:阔别延安23了,真想念延安的人民啊……正是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念念不忘,使他对当年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几十年不曾忘记,一直刻在心中最深处。影片中,周总理到达延安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吃饭,急切地想与他们见见面、叙叙旧。当总理一一同他们亲切地握手,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当年的老邻居、老朋友激动万分,也是惊呆了,当时就由衷地感叹:“周副主席,您还记得我的名字啊……!”周总理肯定是记得的呀,永远会记得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总理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二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于都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及河北阜平、福建古田、山西吕梁等多个革命老区,每一处足迹、每一个镜头都记录下“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总书记与老区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现今,人民依然是我们党最大的靠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紧紧地装在心中、高高地举过头顶,作为共产党人“初心”的底色用心呵护、精心保养、全心坚守,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诚之情,以“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为出发点,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

初心,是对人民冷暖的牵肠挂肚。周总理身为大国总理,日理万机,但人民的总理心头永远牵挂着人民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担心着人民群众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影片中,当周总理发现当年延安的老乡亲仍然还吃不饱饭、生活仍然十分艰辛时,眼中噙满了泪水,脸上写满了愧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闪回”着当年延安人民的小米饭、延河水养育了红军、养育了党……当看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为了人民的“饭碗”如此悲情、为了人民的疾苦如此伤怀,怎不让人对伟人的人民情怀、人格魅力深深敬仰!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牵肠挂肚,是具体到一人一事一物的,真实、真情、真心。影片中,带给观众巨大情感冲击的一个画面,是周总理悄悄去看望当年的曹大姐。周总理心中永远惦记着当年的曹大姐,曹大姐心中也永远惦记着当年的周副主席,正是当年曹大姐家的一碗小米饭连接了深深的鱼水情、永远的人民情。时光可以流逝,这份真情永远留驻心间。当曹大姐看到周总理苍老了、消瘦了,还是跟当年一样的真情,要拿出珍藏的几个鸡蛋给总理补补身子。当周总理看到曹大姐生活还非常困难时,执意让曹大姐留着自己吃。就在这时,曹大姐一句“周副主席跟我们生分了……”,一瞬间,总理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感波涛,泪光闪闪,与曹大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无言,却是力量无边。周总理最怕的就是句话呀,因为,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分量最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花垣县十八洞村,探访村里的特困户施齐文家。他走进两位老人睡觉的小木房,揭开米仓盖子察看,还走进猪圈看老人家里养的两头猪。施齐文老伴用苗族话主动问起:“怎么称呼您?”总书记向大妈介绍自己“我是人民的勤务兵”……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下乡知青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人民公仆的初心,把人民时刻牵挂在心中,并把关心群众落实在行动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公仆之路。今天,人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但心系群众、热爱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永远在路上,要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的贴心人,心系群众、为民造福,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初心,是对人民好日子的矢志追求。周总理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奋斗不息,鞠躬尽瘁,他生前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一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应当为党工作。”影片全面、真实地反映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片中总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无不细腻、深刻、立体地表现着他的内心活动与情感波动,总理的每一次情感爆发无不冲击着观众的心弦,总理的每一次噙满泪花无不带动着观众泪流满面,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关于周总理人民情怀的写意史诗,为观众留下了久久的回味、长长的怀念……影片结尾处,周总理与地委同志们在饭桌上“立军令状”那一幕,把总理的初心与使命彰显得淋漓尽致、推向高潮,也看得观众无比心痛,要知道总理因病是滴酒不能沾的,这也是邓大姐在北京一直担心和叮嘱的。当总理举起酒杯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民勇担当的使命、为民忘却自我的伟大人格的光芒四射,这光芒,映红了延安宝塔,映红了延河水,映红了延安人民的心。让观众无比欣慰的是,今天,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报告周总理:今日的延安,如您生前所愿!2015年农历腊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此次到延安,总书记一个重要目的是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进行调研,他亲自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9年5月7日,新华社消息,“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困”!脱贫的欢呼声响彻延安的山山峁峁,也响彻在全中国的角角落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对人民的好总理的最好回报,也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四年级上册写信给周恩来爷爷2

担当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实践证明,担当和作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内核。一个堂堂的大国总理,日理万机,百事缠身,仍不忘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延安老区人民,遂抽遐过问关怀,表现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责任意识。那些在历史上敢于承担、为民请命的勋吏廉臣,被人民记载于青史书籍之中,传颂于口碑歌曲之内,而那些视百姓如草芥、以私利为荣耀的乱臣贼子,则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被人民唾骂千秋,以至遗臭万年。而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如延安一样的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缺乏担当作为和奉献精神,缺乏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和根本责任,是难以承担使命的。具体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个人,莫不是职责所关、任务所系,纵难为伟人之大事,敢不尽岗位之微功?

忠诚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公仆理想信念的主要衡尺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一生鞠躬尽瘁,体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生而无后,死而无灰,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闻和面对建国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和吃不饱饭的延安人民,他深感自责和愧疚,落下了涟涟老泪;看到延安人民将他深陷泥中的小车肩扛手推的动人情景,他热泪潸然、掬诚感谢。而几番番嘱咐、一次次拜托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实现“三年变面貌、五年翻一番”的目标,让延安人民吃饱饭、穿暖衣,也真切地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本色和共产党人宗旨。回顾历史,可学于周总理者,何止万千;联系现实,真达乎周总理者,不足万一。芸芸众生者,姑且不言,惶惶贪墨者,何尝有愧?以忠诚而鉴初心,以良知而行使命,的确已成为执政党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重任。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我们应当从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得到启示和感怀,重新校验自己的忠诚,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

四年级上册写信给周恩来爷爷3

为民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践行初心使命的终极情怀

据有关回忆文章讲:1970年春节,从延安返京的知青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向周总理反映了延安的贫困和落后。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把陕西省和延安的领导同志叫来北京开会,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市的领导。总理要求陕西省要关心延安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求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派科技人员,帮助延安发展。自此,延安的“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才逐步有所发展。延安的贫困状况一直牵动着周恩来的心。在他去世之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周恩来选集》,给邓颖超寄来了一笔二万元的稿费。邓颖超对秘书赵炜说:“恩来同志1973年去延安后回来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今天虽有变化,但仍不平衡。恩来对这些变化是看不见了。把他的稿费送给延安,让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钱虽不多,算是替他圆了个心愿。”并一再吩咐:不要宣传,不要登报。从历史事实和回忆文章中,我们足以看出周总理心系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他岂止关怀延安人民,而是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中华热土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是毫不利己、一心为民的典范。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永远仰止他、学习他!

四年级上册写信给周恩来爷爷4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后世所景仰。作为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聚焦周恩来总理在1973年6月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至诚至真的深厚情感。这部影片自5月公映以来,便受到了业界专家学者及观众的热议,让人们对周恩来总理产生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周恩来总理20多年后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特别令人感动”“这部电影饱含浓浓深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这部电影呈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影片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令人动容”等好评,让这部电影备受大众关注。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用小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在延安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周恩来总理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深情。1947年3月,敌军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在转移途中,周恩来不顾危险,帮助老百姓找回耕牛。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前往西安,骑马途经一位姓曹的老百姓家时,最难忘记的是喝小米粥的情形。在1937年的劳山遭袭事件中,警卫员为掩护周恩来而不幸牺牲,周恩来回到延安后一直念念不忘,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警卫员在清凉山上的坟墓找到……影片高度还原了这段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周恩来同志与延安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总理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了,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采取多个时空的交相呼应,展现了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魅力,刻画了延安老百姓、知青等人物群像,最后又通过新时代延安繁荣发展的影像,让现实与历史相对照,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不变初心。据了解,为了平实鲜活地再现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史料,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专家进行细致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身兼导演和演员身份的刘劲介绍说:“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将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不论历史走多远,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始终不变。与周恩来同志相关的影视作品有《周恩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海棠依旧》《周恩来在重庆》等。抚今追昔,每一次重温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更能获得砥砺前行的力量。

四年级上册写信给周恩来爷爷5

他离去

骨灰洒向祖国大地

身后没子女

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50多年革命生涯

26载总理重任

“周恩来”这个名字

是中国人民永远的怀念

到今天

周总理离开我们45年了

我们用7个小故事诠释何为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红军长征时,周恩来作为党和中央红军主要负责人之一,身兼数职,极度繁忙。尽管如此,他仍严格要求自己参加组织生活。1935年6月底,红军到达两河口地区休整,根据组织改选,警卫员魏国禄当选了周恩来所在党小组的组长。一次,周恩来问为什么很久不开党小组会议。魏国禄告诉他,小组会开过了,看首长忙,就没通知。没想到,周恩来用平时少见的严肃态度批评道:“那怎么能行?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级大地震。10日下午,周恩来亲自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白家寨村。他一边走一边不时停下来跟群众握手,说着:“乡亲们,你们受苦了、受惊了、遭灾了,我来迟了。”

当天刮着很大的西北风,可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面对西北风而坐,原来县委专门搭了一个坐北朝南的背风讲台让总理避风。周恩来不同意,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而坐,他自己迎着风讲话。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南方局的同志决定“热闹一下”,准备好瓜子、水果和糕点,想给忙碌中的周恩来一个惊喜。可大家一等再等,就是不见周恩来下楼。为了不让请他的同志为难,周恩来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请把这些茶点留给加夜班的同志吧!”后来,周恩来只让厨房为他做了一碗普通挂面作为纪念。吃过面条,他再次开始繁忙的工作,一干又是几个小时。当晚,他写下《我的修养要则》:加紧学习,努力工作,坚持原则,向群众学习。

1958年1月到杭州视察,周恩来随身带着自己的铺盖:旧被子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梅园新村用的那床,枕巾中间已经破损,他把中间剪掉、两端缝上继续用。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给他换了条新枕巾。了解情况后,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他还强调,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

1923年,邓颖超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德国革命情侣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这不是革命宣言,而是周恩来总理写给邓颖超的情书。那个年代的情书,寥寥几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周恩来和邓颖超始终奉行“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希望能通过周恩来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曾为此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从1974年6月1日生病住院,到1976年1月8日病逝,587天里做过大小手术14次,平均40天做一次,其间他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负责同志谈话55次,接见外宾63次,召开会议40次……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69 71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