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论语导读心得体会范文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论语导读心得体会【第一篇】

《论语》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勤奋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奋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书。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学而第一"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光凭自己单薄渺小的力量是远远不可能创造出大事业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是一对好朋友。管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常常偷鲍叔牙的钱,但鲍叔牙不但不记恨他,反倒对管仲更加友好。几十年过去了,管仲在为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差点杀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牙也成了宰相。鲍叔牙不计前嫌还推荐管仲,可见鲍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宽广呀!

还有一个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当琴师伯牙在荒山中弹琴时,樵夫钟子期竟然能够听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兴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发誓不再弹琴。可见在一生中友谊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呀!

这些事例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来我家玩,一开始我俩还相处挺好的,也合得来,但没过了几天,我们便经常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最后,妈妈告诉我们俩要团结友爱,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还告诉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过了几天,我的朋友小杨来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训,与小杨开心的度过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谊真是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磨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友谊的珍贵。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它教育了我怎样与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论语导读心得体会【第二篇】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中的灵魂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所以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这安静的下午,沉浸在书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这本《论语译注》的内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译注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颜渊、有子……

其中,孔子的言论对我的影响颇大。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在《论语译注》中,我对于"仁"的理解尤为印象深刻。孔子的"仁",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实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这本译注中不仅了解其中含义,更能深入内部奥妙,探求人生哲理。我们能够从《论语译注》不断挖掘出价值内涵,从而推导出人类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普遍实用性和永恒价值。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于孔子的孝道观。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础,人之行莫大于孝,连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质更无法说了。"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风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之重要性,可谓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分为很多层面,其中最贴近我们的则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孔子在与其弟子的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可见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会有

报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尽孝,子女对父母的孝,则是儒家文化极为重视的思想。

我认为这本伟大的著作,为我们解说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与意义,阐释了生活中的种种都离不开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因此,当我深究孔子思想后,我开始思索,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种品质?我的人生是否有价值?

对于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精神上的胜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主要指一种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追求人生真正价值,应该以爱人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于精神上的,才能使我们感动,并为之震撼,正是因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们永远追随,百看不厌,并为之着迷。论语译注》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哲理性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一滴水是小的,一块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地方,天长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样我们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坚持不懈,不断努力,终会成功。"这是我在看完这本译注后的心声。从这本《论语译注》中可见,孔子他的门人将孔子人生的言行和经历记录下来,长期久积,最终成为一部集子,一笔一划,一字一句,都来自孔子和他的门人不断努力,坚持不懈。

《论语译注》所体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微微动人,这是一本书,是一本好书。

论语导读心得体会【第三篇】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中国影响深远,是中国儒家的经典,更是每个中国人必读的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代的人若只读古汉语的《论语》,并不能完全参透其中的奥妙,甚至连其中的意思也无法明白。因此便有志向宏大的有识之士,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奉献,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供后人学习。这样,我才能在寒假阅读到《论语译注》这样意义深远的书。只怪我才疏学浅,不能参透其中的精髓,下面是我的一点感想,希望有人读后不要笑我。

《论语译注》一共分为20个章节,分别是学而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等等。《论语》内容之多,大多晦涩难懂,但还是有些内容令我印象深刻,略有所感。

学而篇中有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从基础做起,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够持续地发展。这对我也是一个启示,当我毕业以后,一开始很可能只是到基层工作,也许没有我曾经期望的那么美好,但只要我努力,把基础打好,就能产生自己的

“道”。为政篇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意思是:“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的住呢?”这句话告诉了我如何去了解一个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应该谨慎交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与那些品行端正的人交友,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然而,人的善恶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这世上不仅有君子和小人,还有伪君子。伪君子内心是小人,却假装成君子,我们若不擦亮眼睛,难免会被蒙骗过去。正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人,内心是不会太善良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主张——仁。君子的核心就是“仁”。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是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是不仁的;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是君子不会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抛弃掉它,因为这违背了仁。君子一旦抛弃了他的仁德,就不能称之为君子,无论什么时候君子都一定和“仁”同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每一个想成为君子的人,都应该先把仁德放在心里。

《论语译注》帮助我了解了《论语》中的古文的意思,但其中的深意我却不是十分理解。譬如泰伯篇中的这句话:“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孔子大概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说的这句话,但我还是有疑惑,为什么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为什么呢?如果是对人民有益的,百姓知道了应该会更加积极的配合,如果是有害的,也可以帮助君主改正过来。孔子虽然是圣人,但他也摆脱不了时代的约束。在那个时代人是有等级之分的,孔子的主张更多地是为统治者考虑,对于统治者来说,民众知道的太多,也许并不利于统治。《论语》毕竟是古时候的经典,如果现代人要学习,应当谨慎思索,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

读《论语译注》是我寒假里最大的收获。第一,我充实了自己,使自己的寒假不至于虚度。第二,我开阔了眼界,读着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古代,我能看到古人所思所想,这也是一种乐趣。我后我提高了自己的个人修养,没有比这更值得让人高兴的事了。

论语导读心得体会【第四篇】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69 579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