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第一篇】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和突出优势,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是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

1.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国内外热点问题、校园突发事件和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的总和。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舆情的规律、特点之外,因其发生在高校这个开放性相对较强的文化氛围下,显示出自身独特的特点:①突发性与直接性并存。就是指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发表意见的直接性。②外显性与隐匿性相伴。表现为舆情信息的外显性和信息发布者的隐匿性。③实时性与互动性同行。在互联网上,在校大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意识,在对舆情热点问题的讨论,既是实时的又是互动的。④丰富性与偏差性交叉。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包容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情绪表达,又有缺乏理性的消极、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过程

通常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过程可以划分为:酝酿潜伏期、萌芽起始期、扩散传播期和混乱整合期。①潜伏酝酿期。当某个热点事件被强烈关注和报道后,便会迅速形成一股潜在的力量在网络平台中积聚潜伏,于无形之中慢慢地酝酿。②萌芽起始期。大学生通过新闻跟帖、论坛等形式对热点事件发表的意见相互碰撞之后,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复杂多样的舆论圈,最终形成舆论。③扩散传播期。随着舆论的形成,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舆论圈像滚雪球般也越来越大,最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进一步传播扩散。④混乱整合期。经过一定时间的传播扩散,需要随时关注舆情的变化与走向,及时引导和整合混乱复杂的观点,保障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

三、高校网络舆情中辅导员的应对措施

针对问题日益凸显的高校网络舆情,辅导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自身作为“方向标”“催化剂”“传声筒”“服务员”的角色定位,采取相应的预防应对措施,逐渐形成正确的预防应对机制,形成干预和引导网络舆情发展的合力,保障网络舆情发展的良好走向。

1.建立高校网上思政教育基地,树立辅导员的“方向标”形象。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作用日益凸显,让我们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可能游离于网络之外,甚至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广阔的网络信息平台上,我们可以听到多种声音:慷慨激昂的、振聋发聩的、微言大义的、至情至性的。而网络的宽容性使得网上的言论多样化,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有负责任的,也有不负责任的。那么,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就是要求辅导员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精心设计一批有特点、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教育网站,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把握网络舆情的导向。热点焦点问题,往往是舆论的聚焦中心和率先发难点。因此,在对待时效性极强的热点焦点问题时,要求辅导员具有敏感的嗅觉,在舆情的潜伏酝酿期把握舆情的根本性质,对过热的舆情进行冷化处理,在第一时间树立好自己的“方向标”形象。

2.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运行过程,发挥辅导员的“催化剂”作用。高校网络舆情作为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校园网络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各种舆论,及时灵敏地捕捉群体性问题的苗头,把握好各个阶段的发展态势,开渠引流,进而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便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中论证,在群情汹涌时,简单武断、情绪化的言论更易战胜理性客观的言论,表象总是掩盖真相。专业精英尚且不能在舆论漩涡中站住脚跟,心智不成熟、思维方式相对简单的大学生更难辨清其中曲折,对复杂的问题喜欢用简单的是非标准来判断,观点难免有失偏颇。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有力的执行者,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和运行过程,寻求有效的引导方法和手段,准确掌握学生对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的关注规律和心态历程,从多元化的舆论中简化难点、寻找共同点,发现积极因素并进行强化刺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引导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

3.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重视辅导员的“传声筒”效果。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舆情,最主要的是培养一支从专家教授、专职工作人员、辅导员到学生的完整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属于随波逐流型,无坚定立场,面对社会问题表现出诸多困惑与迷茫。此时辅导员的“传声筒”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即要重视自身作为“传声筒”的角色定位和影响效果,建立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及时传达主流言论,引导网络理性讨论,化解学生疑点、回击偏激观点、解释相关政策、消除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形象。尤其是在化解学生疑点时需注意两点:①全方位扫描社会舆情、深入浅出地阐述疑点,而不是单靠训导方式。②从为学生排忧解难的角度出发,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加强沟通,耐心分析现状,传达有用信息。

4.培养高校网络舆情“意见领袖”,诠释辅导员的“服务员”角色。2010年10月16日的“我爸是李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各种评论,其中某些评论甚至引起了“官二代、富二代”全盘否定的抨击。这些网络舆论并没有指向事件本身,却更多地体现出了对肇事者身份、背景的极大兴趣。针对此类事件,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引导过程中找准核心和聚焦点,第一时间树立自己“意见领袖”的形象,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引导网络讨论理性化、正常化发展。大学固定课堂概念的不断弱化,信息网络成为了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要想在高校网络环境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网络舆情“意见领袖”进行话题引导和舆论方向控制,在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树立网络威信,为高校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尤其是在引导舆情时要满腔热情,入情入理地疏导交流,寓事于理地细雨滋润,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不断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诚恳待人、服务至上,认真诠释辅导员的“服务员”角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

高校网络舆情是维护和确保当前高校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引导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上的突出优势,不仅有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还有益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其早日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第二篇】

为认真落实县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回应网民关切问题,有序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有效预防、缩小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各类敏感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1、快速反应,妥善处置。要第一时间发现、研判、处置网络舆情。要坚持“双处置”,即网下网上同步处置,网下治本、网上治标,积极解决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妥善做好社会舆论层面的回应。要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切实做到事情应急与新闻应急同步部署、处置工作和对外发布同步研究、处置授权与发布授权同步安排。

2、分级响应,有序应对。根据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针对不同等级的奧情,坚持分级应对的原则, 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提高效率,注重效果。

三、组织体系

成立重大意识形态舆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各科室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王加志同志兼任,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提出处置建议。

四、应对方案

(一)应对原则

1、黄金24小时法则。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信息要真实透明,报道要统一开放,沟通要亲民坦诚。

2、信息公开原则。新闻发言人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根据网民的质疑和提出的问题,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不断引导民众舆论。

3、主动沟通原则。突发事件中,要主动组织与积极策划新闻宣传活动,邀请第三方媒体(地方电视台、权威专业纸媒或网站等)及时发布信息,主动与民众沟通并适时进行权威讨论,通过释疑贏得公众信任。

(二)重要措施

1、启动新闻发言人机制。新闻发言人应选择熟悉媒体运作,具有丰富的公关宣传经验的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根据必要性,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新闻发布会,或者联系媒体接受专题采访等方式主动回应。

2、培养和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挖掘,寻找懂业务、新闻素养高的专业媒体人士,作为领域内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由意见领袖在论坛、微博等舆论活跃地带设置话题,发布专业、权威、客观的评论性内容,引导负面情绪趋于平和与理性。

3、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员制度。各科室配备一名舆情信息员,实时监控舆论发展动向,负责舆情信息的采集上报工作。

4、适时利用第三方成员应对舆论震荡。在网络平台设置议题后,可组织网络水军发布价值性评论、回帖,扭转“一边倒”的敌我情势。

(三)具体方法

1、迅速调查核实,及时上报,积极沟通。迅速组织调查,核查事实,及时上报县委党政办。同时,组织涉事各方加强内外部沟通。

2、适时跟贴回应。全面监控以“网易、搜狐、新浪、搜狐、凤凰网”为核心的商业门户网站和以天涯论坛为首的全国和地方综合性论坛,着重观察负面舆论的发展动向,发现舆论发酵的苗头,及时主动应对,由涉事主体迅速组织人员(意见领袖、网络信息员、网络水军),统一口径,以第三者身份更贴回应,放大正面声音,稀释负面影响。

3、快报事实,慎填原因,重报进展。快报事实,即在着重解决线下现实问题的同时,通过政务微博、政府网站、微信和手机报等渠道,第一时间告知事实。慎报原因,即不仅要基于严格、全面和深入的调查,还要注重原因公布的时间选择,过早易引发群众的不信任感,过晚会有“执行不力”之嫌。重报进展,即通过上述“两微一端”或第三方媒体介入,阶段性公布调查和解决实况,助推舆论平复。

4、对不实贴文,即刻上报,对相关网站迅速采取有效惜施进行管控,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可邀请主流媒体采访,正面回应网民关切。

5、对诽谤、造谣等涉嫌违法违规信息,报请公安机关衣法处置。

6、主动设置议题。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认真分析研判,紧扣网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设置相关议题(着重选择事实澄清、主体问责、权威观点等话题范围),组织网络宣传,化解网上疑虑,有序引导网络舆论。

五、处置流程

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互动融合,灵活处置,有效化解舆情情危机。

(一)全面监测

采取人工和技术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对重点领域、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进行24小时检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

(二)研判预警

对发现的舆情,各涉事主体要迅速对舆情走势、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及时报告党政办、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网信部门。特别重大舆情务必1小时内上报,重大舆情务必2小时内上报,较大和一般舆情酌情适时上报。

(三)分级处置

1、一般网络舆情。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社区、微博、维权网站等平台对某项政策或某类问题进行询问、提出质疑、表达诉求,仅有少量围观的舆情(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量等均在50篇/条),且未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介入报道,评论量也是零星分布,由涉事主体及时解决网民诉求,回应网民关切。

2、较大网络舆情。指涉及有损XX县形象的敏感信息在不同网站出现的(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量等均在100-500篇/条),评论量也有数十条,且负面声音有所上升,

发酵趋势明显的舆情。由涉事主体密切关注,及时调查核实,

及时跟帖回应,妥善处置。

3、重大网络舆情。指涉及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敏感信息迅速发酵,或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等)介入报道,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由派出所及时提请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奥情处置方案,组织网上网下同时实施,及时有效化解网上危机。

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指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等)。在党政办统一协调下,分级响应,及时有效处置。

(四)舆论引导

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和“攻防兼备、疏堵结合”的原则,主动设置议题,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认真回应质询议题,适时进行权威评论、积极开展民意互动,根据舆论形势、事件进展等情况,采取“新闻发布会”“背景说明会”“组织记者集体采访或单独采访”“发布新闻公报、声明”“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答记者问询”等形式,通过新闻发言人专业、快速、准确地引导网上舆论,减少和消除负面影响。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第三篇】

一、认清网络舆情的特点

制定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必须了解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具有五大特点: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

1.自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的自由性。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要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也有自由选择信息发布载体的自由。互联网的匿名特点也促使网民表达观点更大胆、更直接。

2.交互性

互联网多空间、即时交流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具备了强烈的交互性。某一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对其发表意见、评论时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的、反对的、中立的同时出现,激烈碰撞,争锋相对。这样的实时互动交流,使得各种观点和意见能被快速表达。随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将随时转化为某种舆论。

3.多元性

基于互联网的话题出现往往是随意、自发的,其涉及主题极为宽泛。从舆情主体来看,上至党政机关、社会群体,下至单一网民个体;从舆情涉及领域来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等无所不包;从舆情来源来看,有网络媒体编写的,也有网民通过自媒体发表的或在新闻后跟评的,且所有发表后的言论均可被任意引用与评论。基于上述特点,网络舆情的多元性尤其突出。

4.偏差性

由于受环境认知、学识水平、个人情感等方面影响,网络言论发表者往往以偏概全,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网络舆情事件的真实性将出现偏差。

5.突发性

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的便捷特性,使得网民对事件的反应极为迅速,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汇聚形成公共意见,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迅速进行互动形成强大意见声势。当某一种情绪化的、对涉事主体不利的意见成为主流时,事件将变为舆情危机事件。

二、把握网络舆情指向

一个事件能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并聚集成为网络舆情焦点,主要是该事件刺激了网民乃至社会公众“最紧绷的那根神经”。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找到自身所在领域易引起网民和社会关注的事件,是制定网络舆情预案的基础。

对党政机关而言,公共权力的滥用与腐败问题极易形成突发性网络舆情,比如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司法不公;涉及特权垄断的政府部门、国企、事业单位的问题等。事关民生的问题也易形成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比如房价过高;医疗养老政策;生育政策;高考制度;社会分配不公;富二代等问题。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企业改制、领导作风、员工福利待遇等方面也是舆情热点。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则集中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等问题。这里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产品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服务态度不佳、售后不完善等。此外,客户对产品功能不熟悉导致产品出现问题后将原因归于企业、同业间不良竞争恶意抹黑、价格垄断或其他垄断行为等也易引起网民关注。当出现企业领导人成为热点新闻人物、企业被媒体频繁地作负面报道、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企业高速扩张、企业财务问题、新产品发布、销售渠道出现问题时,企业应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三、掌握舆情应对基本原则

舆情应对基本原则可概括为:早、准、巧、真、实。掌握基本原则,将能保证制定出的舆情应对预案科学、实用。

1.早,超前谋划。由于网络舆情的出现具有突发性,其爆发难以提前预知,因此,网络舆情的处置当以预防为主。“早”字还体现在队伍早组建、舆情早发现、事态早掌控三个方面。舆情应对当有组织性,越早成立舆情监控应对队伍,进行舆情应对工作时将越从容。队伍建立后,还需要有完备的监测管理机制,保证相关舆情提早发现或第一时间发现,以避免应对不及时。发现舆情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住舆情事态不致激化,是舆情应对的核心部分,也将考验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预案设置是否合理、实用。

2.准,研判无误。在迅速了解、掌握舆情的起因及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针对舆情的走向、舆论热点进行分析研判,确定处置方案。

3.巧,处理得当。舆情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应对得当,可以转“危”为“机”,应对不当,则会恶化事态。因此,要巧妙处理,在言辞上诚恳,在行为上疏导,与媒体做好沟通配合,第一时间把握住网络空间和公共舆论的主导权。

4.真,不打诳语。在网络舆情传播中,易出现非理性、片面的言论,这就需要舆情主体,即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及时发布消息,同时要保证消息科学、审慎、及时、准确,防止误导公众。

5.实,承诺落地。要从实际情况、实战需要、实体效果三方面出发制定舆情应对方案。相关承诺及时兑现,公布的政策落到实地。舆情消退后的总结要切实际,对于问题不护短、不避讳,从根源上降低舆情危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附、舆情应对预案参考模式

为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公司(单位)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一、健全网上舆情监测体系,确保第一时间掌控网上舆情,有效应对和化解网上舆论风暴,争取工作的主动权,必须构筑覆盖面广、责任明确、渠道畅通、处理及时、研判准确的网上舆情监测体系。

1.明确网上舆情监测责任单位。

2.明确网上舆情监测重点区域。

3.明确网上舆情监测单位的职责。

二、建立网上舆情研判机构,及时发出网上舆情预警3网上舆情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必须完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对网上舆情信息进行汇集分析,甄别筛选、预测趋势、掌握规律,提出应对之策。

1.成立网上舆情研判信息中心。

2.建立网上舆情联动机制。

3.设立不同层次的发言人制度。

4.组建一支网上“意见领袖”。

三、把握网上舆情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和化解网上舆论风暴,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敏感问题,要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地,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

1.明确原则、把握规律。

2.快速反应、公开透明。

3.统一口径、掌握技巧。

4.善用媒体、危机公关。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

1.一般网络舆情

2.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五、后期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结束后,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与专家,对处置工作全面总结和评估,针对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本预案。

网络舆情工作总结【第四篇】

舆论的本质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态度和情感反映,与网民的社会地位和利益结构密切相关。从舆情工作的实践来看,关系到全局和整体,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影响大、关注度高的决策项目、重大活动、重大规划、重大采购、重大改革措施、重大人事公开选拔调整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往往是舆情风险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如何评估“舆情风险?

1、权责统一原则

评估网络舆情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公开、公正,体现公平,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愿,由承办部门或相关单位具体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工作。

2、以人为本原则

统筹考虑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原则

把加快发展作为实施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深入调查研究。

如何确定“排雷”预案?

网络舆情因传播渠道多、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极易滋生网络暴力、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故此,制定应对预案必须紧扣网络舆情的特点,把握舆情导向,按敏感程度和烈度大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抓住网络舆情指向,充分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工具,形成上下一致、部门协调的联动机制。

如何妥处“舆情”隐患?

为了更好地听到民意,政府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与策略,主动出击,而且当前所面临的网络舆情形式极其严峻,针对网络舆情存在的显著特点,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对网络上的敏感话题,舆情动态等信息及时去掌握,同时对恶性行为实时有效地加以控制,对网民理性地加以引导,促进网络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69 94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