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例【热选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例【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战斗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运用反问句表达强烈感情的写法;会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学生自学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总结课文。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运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词。
2.想想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例?
二、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讨论后明确:“亲人”原指直系家属,比喻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课文中的“亲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课题上的中心词是“亲人”。)。
2.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看课文,听录音,让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那人头攒动,相互道别,两情依依的场景中去。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亲人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课文分别写了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脉络,划分段落。
接问:根据上面内容该怎样分段?为什么?(讨论后明确: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爱志愿军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个自然段抒发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这样课文可分四段;也可将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为一段。这样课文就分两段。)。
(一)讲读第一段,要体现教师的“导”。
1.默读课文。
按照“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具体事例写大娘爱志愿军——反问句肯定深厚情谊”的顺序,给这段话分层。
2.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概括表现大娘爱志愿军的句子。
(交流后划句: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
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为什么?(突出关键词: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问: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上启下作用,是个过渡句。)。
设问:这句话是怎样承上的呢?大家齐读第一层。读后师述:志愿军劝大娘不要相送,告诉大娘,我们永远是不会忘记您的,为什么呢?因为“八年来,您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句话就是这样来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内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样爱志愿军的。)。
再问:大娘爱志愿军,文章中具体写了几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学生看书划词。(从“记得”、“还记得”两个词语能判断出是写了两件事。)。
3.指名读第一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归纳并板书: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读,找出一个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且又高度概括的词语。(交流后划词: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确:“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物质上的帮助。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况下,大娘为他们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大娘“雪中送炭”的?(划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圈出重点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从这些词你能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说明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
(3)指导有感情地读第一件事。
4.指名读第二件事:
(1)思考: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回答后板书: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划出最能体现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个关键词。(背进、丢下。)。
提问:为什么这两个词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讨论后明确:这一“丢”、一“背”,集中体现了大娘在危急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亲人——“”的小孙孙。可见大娘爱志愿军胜过爱自己的亲人。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齐读最后一句。
6.教师小结:
(1)这一段写志愿军与大娘在车站话别,追忆了大娘爱志愿军的两件事,告诉我们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
(2)我们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这一段的:先默读课文,划分层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二)学生自学第二、三段。
师述:课文的第二、三段与第一段在写法和结构上都基本相同,同学们可以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三段。大家边读书,边思考,边划词句,边体会。(教师起检查、引导、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1.讨论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扣住关键词“刚强”,理解小金花的刚强表现在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嘴角仅抽动两下。
(2)抓住重点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从小金花的动作、神情、语言中领会小金花的刚强性格。
(3)从小金花和妈妈救侦察员老王的事例中体会小金花爱志愿军的感情。
2.讨论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几点:
(1)着重抓住过渡句“……也永远不会忘怀您对我们的深情友谊”,从大嫂架双拐,不顾山路崎岖送志愿军的事,理解大嫂对志愿军的情谊之深。
(2)抓住重点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阵地上挖,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为了志愿军吃上蔬菜而不顾个人安危,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三)教学第四段,着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1.轻读课文。
看“再见了,亲人”这样的句式在文中出现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明确:反复出现三次充分体现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难分难舍之情。三次出现,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2.提问。
志愿军为什么对朝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讨论后明确: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并肩战斗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热爱朝鲜的土地实际上是热爱朝鲜人民。)。
3.接问。
“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抒发了志愿军热爱朝鲜亲人的强烈感情。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导朗读。
速度要慢,语调要轻,“亲人”、“土地”、“在一起”要读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调逐步降低,越来越轻,给人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感。
五、总结课文。
提问: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着什么中心写的?(明确课文的中心是: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抒发了志愿军与朝鲜亲人的惜别之情。)。
[附板书]再见了,亲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二篇】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要点: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1、初读课文,读准音,理解义。
音:膘俑铠栩。
形:镌铠。
义:门楣铠甲栩栩如生虎视眈眈屡建战功膘肥体壮箭囊慕名而来包抄。
2、默读全文,思考课文是从明6几个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划出课文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
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
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
兵马俑栩栩如生的神态。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什么?(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结合简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及其它情况。在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陵墓,规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园有二城,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东前后发掘出三个兵马俑坑,内有大量大小与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马俑,武士俑披甲着袍,持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排列有序,再现了秦代军队的阵式、编制。
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几段,说说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节、二、2—4节,三、5节。
(段意见课后第2题。)。
1、学习、理解单元学习提示,理解。
2、运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课后第2题的填空。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3.反复读文,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2.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重难点分析:
l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l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祥子的形象。
课前准备:查找祥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一)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和《济南的冬天》。
教师导语: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格调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之笔走进课文,去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2.教师随即归纳总结。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即可。例如文章讲述了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从租车到下定决心买车,经过努力工作而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一)学生默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个怎样的人?边读边在书中进行勾画和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反馈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感悟并指导朗读。
1.祥子身体健壮。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中来体会。正因如此,他才对拉车充满信心。
2.祥子具有淳朴的品质。
“他确乎有点儿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看出初进城市的他,还保留着农民的淳朴。还可以从他拉车的姿势来体会。
3.祥子有心眼,有理想。
通过祥子打定主意买车,想有属于自己的车,以及买车时与老板讨价还价来体会。这里要抓住心理描写。
4.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教师小结:整篇文章中,祥子的语言甚少,看出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阅读,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一)教师导语: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教师选取《骆驼祥子》中的一个小片段读给学生听。
(二)想要了解祥子今后的命运,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四篇】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资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记》在中国文化、文学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以扫读、跳读等快速阅读及圈划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孙悟空的形象,激发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的热情。
3、用朗读讨论的方式,感受环境烘托的作用,语言整齐而活泼的优势,激发探究描写手法与语言魅力的热忱。
重点难点:
1、感受美猴王超然出众的表现,对后文全书的作用。
2、领会古典白话概括、整齐的优点,激发对书艺术特色的探究。
说明:
本课重在以篇引书,学生对悟空从小即有所了解而且一般都颇感兴趣,探究其“出生、出任”非常符合预备孩子的年龄兴趣特征,教师以此为重点可顺势引发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
《西游记》诙谐活泼又不失古典的语言既可能成为现代学生学习的难点,但适度的陌生化恰恰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丰富现代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简介《西游记》引发读新课。
1、看单元标题,“读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记》你觉得它“名”在哪里?
1、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从小积累的关于《西游记》有名之处。
2、学生根据课前查阅资料择其要点分类概述。
激发学生从小就积累的古典文化名著在自己内心的影响,使学生走近原著;有关资料的补充能训练处理分类信息的能力,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浏览目录首回初感书文异同。
1、根据学生介绍主旨时对孙悟空的评介,引入翻阅目录,思考《西游记》从孙悟空出世开始讲起的原因。
2、初读首回前半部分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时看动画片、听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谈谈你初读古典白话的新感受。
3、积极鼓励学生真实新体验。特别对删去诗词与后文的质疑应大加鼓励并留到课下探究。
1、翻阅目录,了解全书大致格局及意义。
2、在课前预习课文基础上,比较书、原文、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特别说一说自己新的体验。(如有更多疑问,对美猴王有了一些新了解等)。
引发学生了解读书要有全局意识,粗读不妨轻松随意,精读就需要有所探究,初步感受,影像、听闻不能代替读原典名著的意义。
感受人物形象激发情节探究。
1、再读课文,圈划出美猴王超然出众表现的语句。
2、读、说给同桌听,概括为几方面与大家交流。
3、引发人物性格与环境及时全书情节展开作用,点到为止,启发学生思考。
1、通过扫读、跳读等圈划语句。
2、与同桌,再与全组交流(可能说到勇敢、勇于尝试实践、有见识、有领导才能等)。
本课重点,通过圈划交流,感知小说人物与情节环境的关系,激发“英雄出少年“的情怀,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思考环境衬托感知语言魅力。
1、小说为何不惜笔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写起衬托作用,是否可将(2)(3)节减缩为“那石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与众猴一样寒来暑往,游乐嬉戏,非常快乐”。
1、结合第1段说说“山石水”的作用(明确既交待情节,又间接衬托猴王的不凡)。
2、朗读(2)(3),感受写“猴”这一部分语言形式的魅力。(学生可发现在句式、引用、音韵等方面的特色)。
顺势激发学生探究写法,语言特色的魅力,为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张本、感受古典白话独到韵味,与现代汉语更好沟通。
明确读书要求布置探究任务。
1、小结,引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在通读书中制作10~20张阅读卡片。
2、结合今天生发的疑问与p172页中的提示初步确定研究的小组与方向。
1、翻到p172《西游记》读书报告,明确要求。
2、课下分组讨论。
激发读书热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始工作。
思路点拨:本课也可根据学生层次压缩前两个教学环节,在学生简介《西游记》作为古典神魔章回体小说精典的体裁与主旨之后,切入问题:孙悟空作为“神、猴、人”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在小说首回中各是如何表现的。在学生充分朗读思考讨论后,进一步引发“神化”环境的作用,并由读引“说”,在复述式的讲说评比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和神魔小说的特色。
练习举隅:
1、查词典,注音、了解词意,并选择5个词语连成一段话。
迸裂玩耍蹲身瞑目镌抓耳挠腮石碣顽劣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拖男挈女。
感之既久采花觅果洗濯。
2、模仿第(3)节句式,用几句话描写一下幼儿园里小朋友玩乐的情景。
3、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禽有禽?,兽有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俗语名句组织一段有意义的话,并说说引用俗语的好处。
4、用第一、第二张卡片摘录《西游记》1~7回中你最欣赏的语句片断,并说明理由。
5、将精彩语句保留,以讲故事的口吻将猴王出世出任说给父母或同学听,并请他们作出评价。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五篇】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六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七篇】
1.
搜集邓小平爷爷的相关资料。
2.
有条件的可看一看《邓小平》纪录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3.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是啊,邓小平爷爷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扫除文字障碍。
默看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勾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接力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两段,师生共同正音。
四、再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体会倒叙的作用。文章的写作思路就是作者思考的思路,作者是由眼前看到的这棵枝繁叶茂的高山榕,联想到伟大的邓小平同志,联想到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联想到他在1992年南巡深圳时,种下的那棵高山榕,特别是联想到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
由于是看到眼前的景物想到已故的小平爷爷,所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让我们更加真切地回想起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的卓越贡献和深沉的爱。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1.
自读课文,同桌或师生分享。
默读课文,弄明白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反复地朗读,读出你的体会。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如果愿意跟你的同桌分享,就先跟他(她)分享一下。学生默读,勾画,自由分享,交流。
2.
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自由发言,说说体会,并联系相关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或者问点什么呢?引导学生自由质疑,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一步复习巩固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范文【第八篇】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义正词严、无辜、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将军与孤女”的故事,并试着讲给别人听。
3、能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进而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通过朗读、看画面等方式了解聂将军的伟大人格和胸襟。
2、补充音像资料,渲染情感。
3、欣赏影片《将军与孤女》,撰写读后感,使课本文章、影片场景、学生感受相互融合,相互沟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心胸以及美穗子的感激之情。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学生了解聂荣臻,搜集美穗子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出示聂荣臻将军的头像图片,学生谈谈对聂将军的了解。
2、教师引入聂荣臻浴血杀日寇和日本人民对聂荣臻将军的称呼“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疑问。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写了聂将军和小姑娘之间的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用拟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结构。
1、创设情境,了解军民抢救小姑娘的过程。
(1)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中战火中救出两个小姑娘的剪辑,教师解说。
(2)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3)学生侧重时间、地点、环境、起因和八路军的仁义等方面的交流。
2、自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围绕“聂荣臻将军是怎样照料小姑娘的,从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展开讨论,读懂文章,体会感情。
本环节注意点:(1)第六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聂将军的动作和话语走进人物内心。(2)课件补充聂将军照料小姑娘的图片,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进行再创作。
3、抓住聂将军深明大义的言语,了解第七至第九自然段中介绍的送归孤女的过程。
本环节注意点(1)在聂将军给日本军官的信件中要读出将军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博大胸怀和我们军队的正义和仁义。(2)在聂将军感慨的话语中要读出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3)引入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图画和数字,理解将军话中的“杀害”和“残忍”的意思。
4、朗诵与分角色朗读相结合,再现重逢过程。
(1)感情朗读美穗子的信件。
(2)学生分角色朗读美穗子与聂将军重逢的场面,重点理解“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的意思,感受和平的可贵。
(3)播放重逢感恩的画面,教师解说,介绍。
1、师生交流美穗子后半生的经历,充实对她的认识。
2、教师结语:将军与孤女之间开出了一朵盛开在战火之中的友谊之花,愿和平永驻,是中日人民共同的心声。
第二课时。
一、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学生观看后写观后感。
二、交流观后感。
上一篇:台湾通行申请书范例【实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