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党课: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全国两会今年的议程中,总书记重申并深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为我们因地制宜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这一战略举措是由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实现科技高水平自主创新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下提出的。
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精准地揭示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内在规律和特征,深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明确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本次专题党课,我们将围绕今年两会热议的“新质生产力”主题,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深远意义、发展要求及实施路径,以期我们共同理解并落实这一重要战略决策。
一、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新赛道,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深远影响
总书记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阐述,深刻洞察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我国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切实把握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方向。自20xx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以来,该理念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明确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聚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推动这些成果在产业和产业链上的广泛应用。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分类指导、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此外,深化体制改革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我们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二,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生产力体系,该体系以新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关系为基础,以新产业新动能为支撑,代表着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发展转变的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维持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速,而且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随着传统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新质生产力将引领经济发展实现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深层次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加快提升国家竞争力。历史表明,谁能准确把握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谁就能在世界发展中占据优势。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日益活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各国为抢占生产力发展制高点,纷纷制定相关政策,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核心。因此,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则是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个人生活需求还是共同生活需求,都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结构的升级趋势,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丰富、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提升。
第三,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定义。中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给出了明确的界定:“简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源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核心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显著标志。其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量优化,本质在于其先进性。”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在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创新。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不仅要求生产力的先进性,还需具备高度的科技含量,同时实现高效能、高质量。这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投入需更为集约,生产方式需更为高效,产出也需达到高质量、环境友好的标准。新质生产力具有明确的产业支撑。与过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比,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的重复,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升级,如农业向工业、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产业升级的范畴,更注重质态的提升,而非简单的业态转变。新质生产力能满足战略上的攻防两用需求。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明治困境”,即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底部压力增大,要素成本上升,相较于后起国家如越南、泰国等已失去成本优势。因此,中国经济如同处于三明治中,上下受压,需要双线作战,寻求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突围提供有力支持。
二、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切实把握实践的要求,准确找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
在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构建新发展格局,赢得战略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这是新时代的核心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两个确保”的目标,持续实施“十大战略”,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创新引领,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是提升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应持续努力,将国家打造成为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地。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科技创新的大格局,积极引导高端科研资源的汇聚,并预先规划、重点储备、有序启动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装置,以快速构建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顶尖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的引进与培育,强化公共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要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续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此外,我们还需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及第二梯队的创建,推动科教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优质的创新环境和人才保障。必须持续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投入努力。新兴产业的崛起并非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忽视或放弃,反而,我们应秉持“先立后破”的原则,精心策划与推进,确保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能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进而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科技创新是引领我们前行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培育并壮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并建设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产业的升级,必须促进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从而实现产业的全面优化与提升,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我们需加快产业向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的转变,强化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地位,同时淘汰过剩和低效的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应成为我们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我们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技术攻关、产业链强化、高端跃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能级。同时,我们必须紧密关注国家在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以及量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战略部署,加强前瞻性研究和战略规划,积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未来产业的构建与发展,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还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同时,我们要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强化绿色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以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
第三,我们需要在深化改革和优化环境方面持续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推动优质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制度机制和发展环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科学规划和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稳步推进。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推动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加快制定重点领域的配套改革措施,以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促进数据的高效流通和使用,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我们还将持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并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型生产力的内涵,科学把握实施路径
总书记明确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型生产力,“各地区务必坚持实事求是,先稳固基础再寻求突破,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分类指导,依据本地资源条件、产业根基、科研水平等因素,有针对性地促进新产业、新模式、新动力的发展”。要实现新型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学的方法论。在因地制宜发展新型生产力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诚尊重规律,精确把握规律,科学运用规律。鉴于各地资源条件、产业根基、科研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的优势与短板,明确哪些产业可以在本地得到长足发展,哪些产业可能不适应本地环境,进而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力的发展。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核心在于质量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引领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主要由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所驱动。因此,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加速构建高水平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产业链的布局,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并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这不仅能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还能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竞争格局,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制造产业体系,从而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创新,实现绿色转型。这包括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以及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我们还应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同时,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
人才资源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提升的第一资源。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这将使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并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的收益,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于现实基础。只有切实从实际出发,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可使各地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明确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应积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同时,应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此外,还需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消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针对各地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深化改革措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为了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必须妥善处理一系列重要关系。首先,我们需要正确把握“破旧立新”的关系,运用辩证思维,科学谋划,务实行动。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灵活应对,全面考虑,精准施策。通过因地制宜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可以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同时,我们需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发展,利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科技创新是引领这一进程的关键,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壮大。要妥善处理“质量与速度”的关系。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并壮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并建设未来产业,以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同时,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质量优先”的核心原则,坚持系统观念,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结合我们自身的产业体系、规模和先发优势,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柱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此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妥善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自主创新在更高水平和更高起点上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吸收和融合外部资源,加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并行,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体系。
总书记多次就新质生产力发表重要讲话,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就如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对新质生产力的“为何”、“是何”以及“如何”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两会的相关决议,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发展的大局上来。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自觉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要立足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确保新质生产力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上一篇:党课:新质生产力专题讲课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