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范文及工作打算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关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范文及工作打算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第一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全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在全省2022年度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五位。为找准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与省内其他地州市之间的差距,补齐工作短板,我局对全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并对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谋划,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2022年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到2022年底,全市共辖7县3区263个镇、乡、办事处(其中建制镇135个,乡(民族乡)91个,街道办事处37个),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2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常住人口729万人,2022年新增城镇人口2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上报数)。

2022年,我市大力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深化产业就业、行政区划调整、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全市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92亿元,GDP增速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7100元、8460元,分别增长%、%。省政府于2022年11月批复同意了赫章县8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全市镇(街)比率达到%。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9598人,于2022年7月30日前全部搬迁入住。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857人,增速达%。大力实施以“19456”重点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城镇建设项目,全市完成城镇道路交通、管网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园林建设等各类城镇基础投资17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9公里;建设通乡干线公路1035公里。飞雄机场改扩建一期工程完工、旅客运输量达111万人次。

总体来说,我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毕节中心城市为核心、各县城为骨架、中心镇为支撑,一般小城镇为补充的多层次城镇体系格局。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认识不足,组织保障能力不强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片面地以“城镇设施建设”代替“城镇化”现象比较普遍,重城镇建设轻区域发展、重工业扩展轻三产发展、重城区外延轻功能完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使城镇聚集人口、产业的能力不强,导致我市城镇化发展乏力。且目前全市从事城镇化工作的人员都为兼职,精力难以集中,导致工作大多是应付式、被动式开展,工作主动性不强。

(二)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我市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以不断完善,但由于我市基础薄弱,在城镇道路、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的快速发展,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建设水平较低。旧城承载能力已至极限,城市病凸显,而城市新区只见雏形,功能尚未完善,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的健康发展及竞争实力,相对于遵义、六盘水、泸州等周边城市发展而言吸引能力弱。

(三)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不够到位

我市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户籍、区划调整、土地、金融、劳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推进城镇化战略相配套的具有指导性的规划体系和有效实施机制还没有形成,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目前一些城镇等级与其人口规模严重不匹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难度大。如:我市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域人口约为100万人,比全国平均的万和全省平均的万人约高出约60万人。由于区域过大、人口过多而出现县域城乡体系构架不合理、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难以到位,极大影响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四)产业发展缓慢,对城镇化的支撑乏力

近年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2022年,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但由于我市原有基础差、底子薄,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发展质量不高,龙头企业少,经济总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化主导不明显,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导致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

(五)重视力度不够,工作落实力不强

近两年来,我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了目标任务,建立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监测核算体系等,但由于科学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加之部分县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存在不善抓落实、不会抓落实,抓而不实、抓而不紧、抓而不细等现象,导致出台的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形同一纸空文,致使各项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2018年工作目标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发展,切实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46%,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35%。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全市城镇落户限制,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安置落户,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全部搬迁入住,并实现劳动力就业培训全覆盖;建立财政、土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服务保障。

2、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按照黔中城市群“一核一圈四带五心多点”空间结构,以七星关——大方中心城区为主体,构建全市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推进七星关-金海湖-大方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毕节市中心城区跨行政区域协调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毕节市中心城市建设。坚持“产业先行、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双向互动”的发展思路,立足宜居宜业、宜业、宜游,结合“五城同创”,积极将毕节市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全力推进大方县撤县设区。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以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为支点城市,优化产业和空间布局,通过大力实施小城市群(县城)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带动产业与人口集聚,建设多元化、山水特色鲜明城市。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加快县城提质扩容步伐,完善城市新区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

积极开展“城市双修”,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方式转型,提高城市发展建设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治理“城市病”,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城市持续发展更有竞争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

完善提升120个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8+X”项目建设,全市120个特色小城镇每年完成项目投资120亿元以上。梳理建立20个极贫乡镇“8+X”项目建设清单,建立小城镇“8+X”项目台帐,大力开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市级50个亿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落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真正用在基金支持的项目上,根据情况适时启动每年基金工作。

4、强力推动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补短板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谋划启动一批支撑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强力推进“113攻坚战一库三包”、试验区建立30周年十大突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各类项目建设,切实推进全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5、促进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

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把发展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产二产三产协调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

6、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改革,破旧立新,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深化在户籍制度、区划调整、土地综合利用、劳动就业、金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制度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大胆突破制约瓶颈,激活各类资源要素,全面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安排,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快速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7、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织金县、威宁县、赫章县六曲河镇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工作。市直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出台支持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加大对试点建设的帮助指导力度,建立工作联系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工作。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按照贵州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相关要求,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督促各县(区)设立主抓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专门机构,明确职责、机构、人员编制及经费预算等,确保城镇化工作有专人抓,有能力抓,抓出成效。

(二)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省级财政投入,加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调节,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我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坚持投融资改革方向,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促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运作顺利发展。

(三)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回流工程,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健全和落实激励人才发展、科技创新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加快推动我市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城镇化发展监测统计工作。积极开展以县(区)为单位开展的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度监测核算工作,科学全面反映新型城镇化进程。市、县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配合,动态掌握城镇人口底数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政策设计提供基础参考。

(五)强化督促考核,提高工作落实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落实和推进机制,市实绩考核办、督办督察局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奖惩挂钩的工作体系;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人,逐一落实具体任务,建立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目标任务推进台账,明确完成时限和质量标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强化措施、强力推进。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第二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831号)精神,紧抓我县被列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的重大机遇,聚焦富裕美丽正定建设,着力构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利用三到五年时间,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示范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三创四建”活动,认真贯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抓手,找准县城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产城配套措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增强县城公共服务承载能力,建设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建设富裕美丽正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立足我县实际和发展急需,围绕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分阶段、有步骤地滚动谋划实施一批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和示范性项目。着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卫生间;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工程,开展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配送投递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县城智慧化改造;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结构更加合理。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二、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高质量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部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全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19417万元,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4221万元,增长%,增幅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58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亿元,较年初增长亿元,总量增量均居全市17个县区第一。

(二)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一是农业生产形势喜人,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速。全县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常年粮食播种面积60万亩以上,总产30余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2019年实现有效粮食总产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万吨、万吨和万吨。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种植结构调整面积6万亩,蔬菜累计种植面积达9万亩;特色高效农业、都市农业发展迅猛,瓜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12万亩以上,总产82万吨以上。2个万亩、10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农耕时代农业观光园等10余个农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8家和33家,惠康食品获国家级农业化龙头企业称号;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小麦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100%,玉米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其他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入选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二是传统产业发展迅速,绿色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板材家具、机械制造、食品饲料等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蓬勃发展。2019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其中,板材家具业,是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共有生产企业700余家,规上企业15家,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0%;机械制造业,共有生产企业55家,规上企业26家,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食品饲料业,共有生产企业144家,规上企业18家,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深入实施“百企转型”活动,全面推动工业企业转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现代管理。以“强链”为目标,聚焦板材家具、食品、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对现有生产设备、技术工艺进行全面转型升级。认真落实《正定县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3年)》。加快木都产业园的谋划、建设进度,推动家具企业向园区有序整合。三是“4+4”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9年,全县列入市亿元以上“4+4”现代产业项目库项目35个,涵盖了现代商贸物流(7个)、先进装备制造(6个)、生物医药健康(2个)、信息技术(2个)、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10个)、旅游(6个)、节能环保(2个)等七大产业,总投资亿元,完成投资亿元,占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的%,产业项目支撑不断增强,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全市排位第四。经过多年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新优势不断显现,旅游、金融、科技服务与文化创意、节能环保四大产业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旅游业,完善古城基础设施,疏解非古城功能,围绕“一环、一河、四关、双十字”的城市格局,形成城池壮美、古建统领、格局清晰、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名城,到2019年底完成古城风貌恢复24项工程,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现代服务业,以新区金融商务、总部经济、文化会展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建设“低碳、生态、智慧”新城。现代商贸物流业,综保区、国际机场、铁路物流港、高新区、自贸区融合发展,空铁联运,发展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保税仓储物流等产业,打造京津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集中落户高新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建成多处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正定古城文化、体育、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正定新区已建成奥体中心、石家庄市国际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区图书馆等区域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可承接大型文化、体育、会议展览活动,弥补了石家庄市的设施短板;市政设施基本完善,水、气、电等供应设施可支撑现状发展需求;交通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新建河北大道、新城大道、太行大街、机场路等干线公路,县域已形成“四纵五横”干线路网,中心城区慢行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古城内部形成良好的步行系统环境,古城墙两侧、滹沱河大堤建成连续的自行车与步行系统;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和20座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区已建成67座高等级公共卫生间,满足旅游景区500米半径内游客需求;正在加快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支撑企业项目良好运行。

(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2022年、2018年、2019年我辖区人口分别为508474人、513518人、516905人。2022年、2018年、2019年我辖区非农人口分别为210370人、220890人、222483人。从2022、2018、2019三年户籍人口数据来看,人口总数及城镇人口总数呈上升递增趋势。正定县2022、2018、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7%、%、%,近三年增幅为%、%;河北省2022、2018、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近三年增幅为%、%。我县城镇化率水平和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我县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

(五)县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定不移推进县城建设攻坚,在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上实现新突破。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洁净城市为抓手,深化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载体功能,加强城市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打通成德北街14年“卡脖路”,完成河北大道穿越京广铁路、城东街北延等道路建设。莲池公园、云居湖公园、隆兴别苑公园等竣工使用,绿化覆盖率%。改造完成城中村项目3个。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300户,保障性住房开工220套,完成69个老旧小区改造。我县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列入河北省试点,全省县城建设品质提升暨停车设施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2019年县城建设综合考评再获全市第一。

(六)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22年,成功荣膺“全国文明县城”称号。2019年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2020年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2018年,荣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县;正定高新区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获批河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科技部评为全国首批创新型县;荣获2018十大中国旅游影响力县;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幸福百强县;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2019年,入选全省33家首批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高新区获批河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被评为省级先进开发区,获省级奖励300万元。国家园林城获命名公示;塔元庄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入选水利部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正定古城保护建设受到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通报表彰。成功获批河北省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县;2020年我县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先进激励县,获得2000万元激励支持。

由于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体育、医疗、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零门槛”落户政策的实施及自贸区正定片区的成立,将会吸引大量的外地和本地人员落户正定,城镇人口将持续增加。预计203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83%,中心城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中心城区将覆盖古城、县城、正定新区、高新区、自贸区等主要功能区,需根据人口增长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建设市政、环卫、公共服务和产业培育各类设施。

三、县城新型城镇化短板弱项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市政公共设施承载能力有限;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培育设施不完善,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承载能力较弱。

(一)县城新型城镇化短板弱项

1.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一是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不健全。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大多为五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建设,亟需通过迁建来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卫生服务水平,而7个乡镇卫生院迁建项目因为资金问题难以推进。我县发挥全省医养结合首批优质服务先进县的作用,形成了医养结合模式,基本实现了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但是整体档次偏低、缺少更高医疗资源服务的医养结合机构。二是养老服务设施有待改善。目前我县养老机构21家,城区较多,新城铺镇较多,西北部乡镇缺少养老机构,且养老机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应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养老、医养结合事业,提升全县医养结合机构发展水平。三是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随着我县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和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涌入城区居住、就业,大量适龄儿童也随之进城就读,造成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急剧增加,班容量严重超标,现有的中小学、幼儿园城区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市政公用设施方面。一是市政管网设施不够完善,排水不能畅通无阻。每到汛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泵抽、疏通、人员值守。需要提高管网建设速度。二是市政交通设施优化不足,需要以优化路网建设为抓手,以改善通行环境为首要任务。三是能源设施扩建用地预留不足,长输供热工程及内部调峰热源建设滞后,影响中心城区供热安全,部分规划电力设施用地缺乏管控,影响设施建设。四是棚户区和老旧小区存在环境条件差、配套设施不全或破损严重、无障碍建设缺失、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需全面推进全县老旧小区提档升级,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城市新市民和年轻人住房问题。

3.环境卫生设施方面。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基础不足、底子较薄,对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在选址、建造、环建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正定新区依据总规建设了高标准污水处理厂,农村污染已形成初步控制,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不断增多,全县生活垃圾需长距离输运至外县处理,现有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4.产业培育设施方面。产业平台配套设施不完善,县城产业平台承载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县城内生增长动力和“造血能力”不足。要素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以支持引导县城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抓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提升县城产业平台承载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引导特色街区和县域特色服务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发挥吸纳进城农民就近打工的重要作用,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原因分析

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必然。从深层次上看,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财力仍然不足,对于城镇化建设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求。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实施必须以强大的综合财力作为基础,才能更好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下一步应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形成市场化的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三是政策不灵活。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的推进受制于用地指标、规划等限制因素,需从政策上优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分配,保障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的合理需求。四是产城融合发展步伐有待加快。目前我县产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产业支撑”。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提人气,以人气促兴旺,是城镇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只要有了产业,有了好的就业去处,就不愁没有人来,就不愁农民不愿意进城,就不愁留不住人。下一步,我县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引导特色街区和县域特色服务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发挥吸纳进城农民就近打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快托幼、托老、教育等配套服务建设,提供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改善城镇的服务功能。

四、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

1.健全医疗卫生设施。积极响应疫情防控需求,着眼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服务短板,优先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推进正定县人民医院迁建项目项目年内竣工。谋划建设正定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提升改造项目、县儿童医院(妇幼医院)项目、县人民医院迁建二期项目。(责任单位:县卫生健康局)

2.完善教育设施。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新需求。加快建设正定县第九中学、县第四中学女生宿舍楼项目。谋划建设县第一中学迁建、正定新区第一幼儿园、新区第二幼儿园、新区第三幼儿园等项目。(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3.改善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谋划在主城区或周边建设一所高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利用原曲阳桥卫生院、南牛卫生院、里双店卫生院等闲置卫生院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责任单位:县卫健局、县民政局)

4.发展文旅体育设施。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惠及广大群众。加快正定县群众文化中心项目、县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县科技馆项目、县室内公共滑冰馆项目建设进度。谋划建设县艺术中心项目、县图书馆项目。(责任单位: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5.完善社会福利设施。不断提升公益性殡葬服务能力建设,谋划建设县殡仪馆迁建项目。(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6.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谋划建设正定颐养健康智慧城项目。(责任单位:正定镇)

(二)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

7.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抓好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正定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力争年底前完成前期手续跑办。(责任单位: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8.健全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动全县污水处理能力提档升级,石家庄综合保税区西南片区至正定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年内竣工。谋划建设正定新区污水处理厂工程(二期)项目、南水北调以西污水处理厂项目。(责任单位:综合保税区、正定新区、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9.继续建设县城公共卫生间。谋划在华安路以北区域再建设两座公共卫生间。(责任单位: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三)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工程

10.优化市政交通设施。不断优化路网建设,改善通行环境。加快建设正定高新区北区赵普大街、董铨路、守洲路道路建设工程,高新区北区邦秀路、怀丙路、拐角铺街道路建设工程,高新区尉佗街(崇因路至西洋村南)、园博园大街(崇因路至西洋村南)道路建设工程,正定新区安济路(西临济—天泽大街)工程,隆兴路延伸工程,新区迎旭路东延工程,中华大街北延北绕城高速至正南线段新建工程,新城大道(东上泽村—冯家庄)工程,顺平大街(崇因路—河阳路)工程,园博园大街北延道路工程,尉佗街(崇因路—隆兴路)工程,新区新城大道景观工程,新区郑州街道路工程等项目。实施晨光路提升改造、旺泉北街拓通建设工程。(责任单位:正定新区、正定高新区、县交通运输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1.完善市政管网设施。实施城市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水电气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正定新区天泽大街北延道路及管廊工程、新区存量综合管廊工程附属设施、新区安济路综合管廊、新区朱河街北延(崇因路—安济路)道路及管廊工程、新区调峰供热站、高新区地表水厂输水管线、高新区再生水厂、正定县南水北调受水区农村供水水源置换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正定县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造项目。(责任单位:正定新区、正定高新区、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水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2.发展配送投递设施。加快建设圆通速递华北区域管理总部项目和中通快递智能科技电商产业园项目,打造区域总部、跨境电商,完善物流配送体系。(责任单位:综合保税区、曲阳桥乡)

13.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依托古城和新区资源平台,建设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推进正定古城创建5A景区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荣国府景区智能旅游综合体迭代升级项目。谋划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正定新区智慧中心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县发展和改革局、正定新区)

14.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打造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新亮点,树立恒山、物资2个小区新标杆,全面推进全县老旧小区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工程

15.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加快国药乐仁堂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三期、河北文祺医药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医药展示交易中心、入境冰鲜水产品和水果指定监管场地、中国(河北)自贸区正定片区(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孵化基地、国际光电机电产业园项目、正定高新区创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综合保税区、正定高新区、正定镇)

16.健全冷链物流设施。(责任单位:县商务局、正定高新区)

17.提升农贸市场水平。谋划在南楼乡、南牛乡、新安镇等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营业面积200平米以上的生鲜超市,搬迁并提升改造恒州食品综合市场。提升改造西关蔬菜批发市场。(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联社)

立足我县实际和发展急需,围绕四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谋划实施70个县城城镇化补短强弱项目,总投资亿元。2022年,确保80%的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2025年确保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中涉及的所有项目全部完工,完成县城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的任务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五、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性项目

为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强化示范带动,围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范畴谋划设计示范性项目。示范性项目主要有3个。

(一)正定县室内公共滑冰馆项目。本项目改建正定县第九中学内风雨操场,建设1830平方米标准滑冰场,扩声、照明、大屏等及其配套设施,满足冰上比赛及训练的要求,主要包括制冰系统,界墙系统、除湿系统、冰场智能控制系统等。项目开工竣工时间为2020年8月至2020年10月底。资金来源主要为县财政并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正定县室内公共滑冰馆建成后涵盖冰球比赛级训练、花滑比赛及训练、冰壶比赛及训练、冰上类演出等。(责任单位:文旅局)

(二)河北文祺医药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医药展示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由河北文祺医药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计划用地约93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规划建设进出口药品贸易中心、医药商务会展中心及综合办公楼等相关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亿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当年计划投资1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进出口药物可达300个品种2500个批次,可实现年产值9亿元,税收5200万元,预计可带动就业200余人。项目手续齐全,于2020年1月开工建设,计划2022年10月竣工。目前综合办公楼已完成主体建设,进出口药品贸易中心正在钢结构施工。(责任单位:综保区)

(三)正定县第九中学项目。正定县第九中学位于晨光路以北、燕赵北大街以东、京化路以南、镇州北街以西,总占地面积亩,其中:教育用地面积亩,道路用地面积亩;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规划总投资亿元(建安费亿元);县第九中学分三个教学部:幼儿部规划8轨制24个教学班,容纳720名幼儿入园;小学部规划12轨制72个教学班,容纳3240名学生;中学部规划18轨制54个教学班,容纳2700名学生,共容纳6390名学生。资金来源为财政配套和专项债券。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县城区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解决城区北部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和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优质发展。(责任单位:教育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正定县县城城镇化工作及城乡统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计划调度、问题处理、督查考核等机制,建立任务清单和工作台帐,加强衔接沟通,强化协调配合,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开展广泛宣传,及时报道、报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资金配套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实行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县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要开拓资金支持渠道,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政策支持,开展多元化融资,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基金支持,进一步放大中央、省、市资金及县级配套资金效应。二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针对县城准公益性及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设计市场化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联动投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准公益性及经营性项目,可通过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利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基金予以融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县城智慧化改造、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等领域项目,可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予以融资支持。

(三)强化要素保障机制,完善提速优化措施。

1.用地保障方面。积极为各项建设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对项目用地报件做到先期指导、及时受理、及时审查、及时上报。同时,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派专人负责,全程跟踪,及时解决项目用地方面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时落地。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各类要素对县城城镇化项目的倾斜支持,优先保障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的合理用地等需求,推动项目有序开展。

2.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方面。修订印发《正定县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除政府债券外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不得以任何方式为任何单位、企业和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或承诺偿还责任,不得以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国有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企业融资进行抵押或质押;将偿债资金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加快消化存量债务进度。同时加强工程项目的审批、资金拨付及竣工验收、结算审计等管理;认真组织全县各部门、单位、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完成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数据填报工作,并对债务、资产信息和财务指标等数据实行月报机制,实时更新。

3.项目审批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容缺预审”限时补正、“延时+预约”、“双休日不打烊”组合服务和证照邮寄送达服务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缩短项目审批时间,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一是将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标方案核准与项目建议书审批同步办理;二是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只审核初步设计(概算);三是实行“多书合一”“多评合一”,在批复可研阶段,实行可研报告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节能评估审查集中受理、同时审查、集中评估、一次告知;四是备案类社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申报,备案机关收到全部信息即为备案。

4.环评审批方面。对新型城镇化项目列入正面清单豁免范围的,实行环评豁免;对列入正面清单告知承诺制范围的,由建设单位选择告知承诺方式或者常规审批方式,在材料齐全格式合规的基础上,可不经评估、审查作出审批决定,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对新型城镇化项目提前介入,立项阶段即接受环评政策的咨询,对办理环评有关注意事项予以指导,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采取网上受理、网上评估等措施,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5.施工许可方面。取消审批事项5项;合并图审、审核事项14项;纳入并联审批事项9项;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备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备案、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手续、施工许可4个事项合并办理;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取消资金证明改为提供建设资金落实承诺书;取消无拖欠工程款承诺书、农民工工资预储金缴存凭证或保证保函证明;取消施工许可证核发前现场勘验环节,将提交已经基本具备施工条件的证明改为承诺事项。

(四)严格督导考核,压实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政府督查室,对工作推进情况实施实地督查、抽样督查或跟踪督查等联合督促检查。依据问题解决率、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率、重点工作综合进度、整体效果等考核结果,进行不定期通报和年度综合排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解决不力、项目推进慢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严肃问责。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第三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城乡融合,根据《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闽委发〔2014〕11号)、《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闽政〔2016〕24号)、《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实施方案》(闽委发〔2019〕20号)、《2020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闽城镇化〔2020〕2号)等文件精神和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现提出2020年宁德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

一、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放开进城落户条件,营造更加宽松多元的落户政策环境。推进居住证制度全覆盖,突出抓好流动人口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居住证含金量,助推落实流动人口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进一步掌握重点地区的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协同推动教育、就业、财政、土地等领域配套改革。(市公安局、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委按职能分工牵头)

2.落实“人钱挂钩”政策,贯彻落实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统筹用好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财政局牵头)

3.落实“人地挂钩”奖励政策,在全市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充分考虑上一年度各县(市、区)、东侨经济开发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净增数量等因素,安排奖励指标,保障进城落户人口用地需求。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形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市自然资源局牵头)

4.进一步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充分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推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新建、改建、配建公办幼儿园项目9个,推进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市教育局牵头)

5.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目标,实现全市县域医共体改革全覆盖。强化健康教育基础性地位,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市卫健委牵头)

6.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春潮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重点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开展免费培训,全年完成农民工培训万人次。培育不少于4450名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开展乡镇农技推广紧缺专业定向委培生和专升本函授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等按职能分工牵头)

7.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着力实现精准扩面,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支持和引导我市户籍适龄农村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努力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市人社局、医保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8.巩固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重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省级优秀示范点建设,推动一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效能,促进文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建设。(市文旅局牵头)

9.健全人口城镇化率统计系统,组织实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依托普查数据测算2020年全市及各县(市、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市公安局、统计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二、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

10.实施新一轮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继续推进交通畅通、水环境治理、供水安全、防洪防涝、城乡洁净、管网建设、景观提升、配套服务和智慧城市等九大工程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连城路、贵岐污水处理厂等重要市政设施建设。实施乡镇便捷通高速工程,让更多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30分钟内上高速,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公里。(市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11.加大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力度,统筹推进老旧小区、街区片区和老城区改造,启动15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抓好蕉城区长兴城小区、蕉城区继光花苑小区两个省级试点小区建设。(市住建局牵头)

12.落实省“十街十镇,百村千屋”历史文化保护行动,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实施蕉城区洋中镇、屏南县代溪镇北墘村等1镇18村改善提升保护整治工作,完成191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市住建局、市文旅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13.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漳湾地区冶金行业无组织排放管理,达到国家、省对工业炉窑整治的要求。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推进我市危废处置能力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14.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加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力度。支持5个农村社区“三社联动”项目,提高服务覆盖面,打造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市民政局牵头)

15.全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督促各地加大供地力度,满足保障性安居项目用地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完善长效调控机制,盘活土地和房屋资源。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福安市改造600套,霞浦县改造72套。规范发展公租房,福鼎市新增开工公租房128套。(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三、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16.加快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建设,依托福州龙头带动作用,以实施区域协作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配套协作。推进衢宁铁路年内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宁德至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城际铁路、温福高铁、南平至丽水铁路等项目前期,力争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突破300公里。(市发改委牵头)

17.统筹推进环三都澳湾区城镇群发展,加快推进宁上高速公路霞浦至福安段、沈海复线扩容工程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湾区高等级公路,构建湾区快速便捷的通勤圈。(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18.坚持规范纠偏、典型引路两手抓,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霞浦县和福安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加大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储备,争取更多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资金盘子。结合乡村振兴探索特色小镇建设模式,总结梳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作经验。(市发改委、农业农村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9.进一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断头路及未达二级标准路段的提级建设,抓好普通国省道路面改造,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建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49公里,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80公里,实施农村安保工程260公里。(市交通运输局牵头)

20.加快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造老旧市政管线管网,新建改建城市供水管网100公里、污水管网90公里,逐步推进乡镇天然气管道建设,有条件的乡镇实现天然气入户。编制新一轮农村供水规划,新建改建农村供水管网780公里。(市住建局、水利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21.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街道为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全链条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年底前全省城市建成区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试点,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继续推动新建改造乡镇公厕48座,农村公厕148座。加强村庄建筑风貌管控,加大裸房整治力度。(市城市管理局、住建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22.着力推动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牧、中药材、林竹花卉、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方向发展,保持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宣传推广美丽休闲乡村发展经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开展省级旅游特色村、星级休闲集镇(村)、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市农业农村局、文旅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23.鼓励工商资本、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促进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继续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和条件,突出技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导向,提升农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质量水平。坚持和深化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农村人才激励。(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人社局、科技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24.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强化城乡一体化理念,在做好城镇教育扩容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农村学校改革发展。继续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实施初中“壮腰”工程。(市教育局牵头)

25.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体系,打造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升乡镇土地流转中心服务能力。规范乡村农户土地流转的指导工作,加强工商资本流转农户承包地全过程监管,强化租赁农地的用途管制,严禁耕地“非农化”。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力争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应登尽登”。(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26.加强对霞浦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指导支持,加大在城乡人口有序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城中村改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适度超前加大城乡融合领域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谋划储备,以试验区名义多渠道加强对接,争取国家、省的倾斜支持。(市发改委牵头)

五、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27.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全面颁发到户,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

28.进一步推进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县乡关系,整合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推进乡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市委编办牵头)

29.稳步开展金融支持城镇化工作,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功能,加快推进产权、市场要素流转平台建设,优化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处置转让流程,支持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督促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出台《宁德市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2020年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设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加快组建县域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完善增信服务要素保障机制。(人行宁德市中心支行、宁德银保监分局、市发改委、金融办按职能分工牵头)

30.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支持科研院所、高校面向市场需求,以产学研用合作形式开展技术创新。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市科技局、教育局、人社局按职能分工牵头)

31.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完成霞浦县松港街道析置松山街道工作,指导寿宁县芹洋乡撤乡设镇工作,合理推进乡级行政区划调整。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及工作打算【第四篇】

近年来,沧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加快融入环渤海、环京津经济发展圈抢得了先机,创造了条件。为适应全市发展的大环境,东光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形势、强化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摆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城镇建设,着力打造“泛东光50公里经济发展圈服务核心”。通过多年努力,我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和完善,城镇化工作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主要措施

我县辖9个乡(镇),447个行政村,总人口万,总面积730平方公里。现县城建设面积15平方米公里(包括工业区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为万,乡镇驻地人口万,城镇化率为%。县城共有主次干道23条,总长公里,总面积116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日处理3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150吨的县垃圾卫生填埋场均能正常运营,县城区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5%。县城区内垃圾中转站及公厕达到20座,基本达到合理布局全覆盖。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自来水厂18座,容积500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一座,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建成农贸市场28个;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

一是加大城镇规划编制和执行力度。我县把规划编制和实施作为指导城镇建设的“龙头”。先后完成了县城总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专项规划等5大类100余项规划的修编,县城规划建设区内专项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确立了“一主一副”(县城主中心、大单镇副中心)两极带动的城镇整体发展战略。完成了8个乡(镇)、70个千人以上村庄、9个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城镇规划宣传力度,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建设项目的依法实施和加强对建设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监督和管理,严厉杜绝和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违法行为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的执行刚性,使全县城镇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二是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我县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县各级各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首先,加强县城建设,提高承载能力。我县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总体思路,连续三年在城区实施“十大城建工程”,大力推进东部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升级改造,努力夯实城市发展基础。精品街道建设方面:深入开展示范街、样板路创建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街道景观改造。现已完成“一街”(投资3000万元的府前街景观改造)“两路”示范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新建元曲公园、对普照公园进行修扩建,完成博爱、民生、静宜、商韵等10座街头游园广场建设,城区达到“两园十广场”规模。对贯穿城区的宣惠河、跃进渠河道两侧实施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综合治理。路网建设方面:以打通城区内断头路和背街小巷道路升级改造为重点,加快城区路网及附属设施建设。新修道路6条计万米,改造道路12条计万米,城区干线道路全部贯通,形成了八纵八横的路网格局。翻修扩建县镇村级公路计64公里,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其次,重点特色集镇建设成效明显。我县采取政府推动、多元融资的方式,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等措施,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集镇建设,集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南霞口镇玻璃器皿、龙王李乡棉花加工、连镇镇包装机械、大单镇精细化工、东光镇塑料等特色产业乡镇和重点集镇建设齐头并进,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集镇正在崛起。与此同时,实施完成了小邢、东安屯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涌现出一批有特色、有档次、有品位的示范典型,农村水电路房等设施日新月异。全县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重点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城镇格局。

三是城镇管理逐步规范。我县按照“创造优美环境,建设文明城镇”的目标要求,针对城镇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易反弹问题,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建管并重方面:坚持“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人民管”的工作方针,以建设促发展,以管理树形象,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提高区域性中心城镇的综合承载力。联合作战方面:坚持日常管理与综合整治相结合、依法行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建立健全以分类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城镇管理体制,形成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城镇管理格局。健全机制方面:狠抓城建监察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等经常性管理,建立健全了职责明确、管理到位、保障有力、高效有序的城镇管理机制,城镇管理逐步迈入人性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

四是快速提升城镇居民住房水平。我县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提升城镇居民住房水平。一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我县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当做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加大建设力度。现已完成一期120套廉租房、676套经适房、50套限价房建设。二期96套廉租房、436套公租房已完成基础。二是加快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通过近几年改造,现已完成东关侯村、东南营村、东北营村、西南营村、北街村等城中村改造,共拆迁改造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共完成崇文小区、广电小区、鸿运花园、康运小区等危陋区拆迁万平方米,新建高标准住宅万平方米。三是实施宜居住宅区建设。我县启动城东新区整体开发建设工程,共实施了9个高档住宅小区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已建成较大规模小区5个,完成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力争再用两年全部建设完成。四是抓好农村危房改造。根据生活最困难、住房最危险者优先和同等条件下残疾人家庭优先的原则,我局与残联、民政局积极沟通,确定危房改造户,切实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三年共完成2900多户危房改造,发放补贴资金2000多万元。

二、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

从我县城镇化工作的全局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面临从“旧型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压力。当前我县城镇化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旧型城镇化”,仍是依赖通过土地和税收补贴方式,招商引资做大经济总量,以提高地价、抬高房价,从而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和房地产税收,以此来保障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政府放弃土地财政,减少土地收益,同时又要增加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从“旧型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面临较大困难。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较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县在城镇规模扩张的同时,城镇功能的完善没有相应跟上,关系城镇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基础设施短缺,特别是老城区欠账太多,道路狭窄、交通节点不畅、各类专业市场缺失、市政设施老化等。我县城市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市发展需求,城市维护资金不足, 制约着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及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大部分乡镇财力薄弱,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产业支撑力不强。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产业的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企业间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园区经济还没有从企业的空间聚集转变为真正的产业集群,难以安排大量的人员就业。同时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四是城镇发展存在“人才短缺”和“劳动力剩余”的矛盾。由于农村城镇的生活条件,信息交流、交通、通讯、娱乐和再教育条件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具有高学历和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城镇就业,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出现了城镇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与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三、下步工作计划及建议

党的十八大将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提出“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增长面,对今后的工作,做如下计划及建议。

一是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解决资金问题。针对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建设,努力探索城镇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参与集镇建设,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园林、环卫管养、维护进入市场的尝试和完善工作;第二垃圾、污水处理引入市场机制;第三为其它公用事业的改革创造条件,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二是服务城镇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按照城镇规划、产业布局、城乡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职能职责作用,把推进城镇化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以城镇化强力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支撑和促进城镇化建设。首先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抓好交通运输能力、生态环境美化、污水管网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制约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的承载力,打造工业发展的高效平台。其次围绕城市建设,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规模大、行业多、劳动密集度高、可容纳大量劳动力的特点,充分利用我县交通优势,以培育物流企业为抓手,建设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积极推进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把我县建设成为50公里经济发展圈的商贸物流中心。另外加强规划引导,使各乡镇中小企业向城镇集聚,推进专业镇、特色镇建设,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尤其服务好南霞口镇、连镇镇、大单镇等三个卫星镇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人为造城现象,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城镇体系。通过繁荣城镇,达到辐射农村、活跃农村、带动农村的目的。

三是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依法严格管理城镇,实施城镇“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整治城市“六害”(污水、垃圾、废气、噪声、粉尘、医疗垃圾),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同时创建舒适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创业环境。注意对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涉及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福利保障和土地制度等多领域的创新和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城镇化前景光明、任重道远。我县将努力克服困难、弥补不足,认真学习和借鉴兄弟县市的经验做法,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工作成效。

69 764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