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内容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内容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内容1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学分:1学分
总学时:16学时(理论教案:12学时;课内实践:2学时;课外实践:2学时)
学期: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授课对象:各高职高专、成人本科开课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4]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而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通过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使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
二、本学期课程教案目的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下半年将召开党的十九大。2017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案,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本学期课程教案主要内容(专题教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扎实做好2017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案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2017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案要点》。根据《2017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案要点》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案内容如下: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案要点
一、全面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案中要把握好主题主线和重点着力点。一要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新发展新创造,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二要突出治国理政这条主线,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阐释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精神、真挚为民情怀和科学方法论。三要突出新的理论创造和新的思想观点,展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时代感召力。要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二、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宣讲六中全会精神,一要准确把握全会重要意义,宣讲好全会精神对顺利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二要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深入解读新形势新任务下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紧迫性。三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讲清楚。四要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宣讲中要准确领会、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灵活运用宣讲方法,掌握宣讲艺术,用国情党情世情具体而深刻的变化说服人、教育人、引导人。
三、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活动
要围绕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聚焦主题,主动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一要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大力宣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日益富强、民族日益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生动局面。二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宣讲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重要举措,引导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准确阐释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
2016年以来,我国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一要准确阐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经济形势总的特点是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经济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矛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继续努力加以解决。二要着力宣讲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重点阐述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重大调整,要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三要深入宣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重点阐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重点阐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四要准确把握201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重点解读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主要任务和要求。
五、全面把握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主要任务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作出了明确安排。在教案中,一要引导青年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现代化已具有坚实基础,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同时还面临很多新老矛盾,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等问题日益凸显。二要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定位、发展主线和战略重点。在发展定位上,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在发展主线上,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战略重点上,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三要充分阐释农业现代化的主基调,就是要“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四要描绘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前景,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产能稳固、产品安全、方式绿色、设施先进、规模适度、市场导向。
六、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两岸形势复杂严峻,克难前行。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一要深刻理解2016年国共两党领导人会面的重大意义。这是岛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之后国共领导人首次会面,对继续保持国共两党高层互动、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对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同胞福祉,具有重大积极意义。二要准确把握指引两岸关系发展的六点意见,即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要深刻认识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坚持体现一中原则的政治基础,维护台海稳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民意基础。确保国家团结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意志。四要充分认识两岸关系发展、台湾同胞前途系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两岸同胞愿望不可违,民族复兴大势不可挡。我们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案要点
一、把握大国关系发展方向
2017年大国内政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引发大国关系新的互动。一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国内外政策调整对大国关系及我国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不管美国政府和领导人如何更替,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矛盾分歧、协调合作远远大于竞争摩擦,我国始终致力于与美国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确保中美关系继续沿着正确轨道健康稳定前行。二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法国、德国、韩国大选。法国、德国是西方重要成员,韩国是我国周边重要国家,三国内外政策变化将引发主要大国关系调整,影响国际和地区局势变化。要向青年学生阐明我国与三国增强政治互信、推进务实合作、深化人文交流的一贯立场。三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英国脱欧及后续影响,认识到虽然英国脱欧会导致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但中英“黄金时代”不会因此改变,中英合作绝不会停下脚步,长远看全球化进程也不会因此逆转。
二、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动向
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交替升温,恐怖势力扩散蔓延,各主要力量将继续围绕热点问题进行战略互动。一是朝鲜半岛局势或将升温。朝鲜进行第五次核实验及一系列导弹实验,美韩不顾中俄反对推进“萨德”部署,日本国内拟讨论是否在日部署“萨德”系统。一些国家散播所谓的朝核问题“中国责任论”。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我们将继续在周边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尽力维护周边环境及地区局势稳定。二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功推动各方翻过南海仲裁案一页,引导南海问题回到直接当事国对话协商轨道。要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将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坚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南海问题的正确方向,使南海真正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三是中东局势依然胶着。中东地区主要热点依然高温难解,叙利亚政治解决进程陷入停滞,也门冲突更趋复杂。中国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基础上,始终积极参与推动中东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致力于中东地区和平稳定,积极和中东国家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要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中东乱局背后的历史、文化、宗教因素和大国角力,理解中国的中东政策和举措。
三、认清世界经济调整变化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一是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低增长轨道。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英国开启脱欧谈判将进一步打击欧洲经济。新兴经济体出现回稳向好势头,但结构性改革步伐缓慢。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酝酿根本性变化。二是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深度互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兴起客观上拖累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也为中国扩大经济影响力、推动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5%,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各国经济合作的主要伙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中国将向全球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
四、了解“一带一路”倡议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倡议,取得一系列成果。一是2017年我国将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要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到此次论坛将深化有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推动更多重大合作工程落地。二是“一带一路”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积极支持和参与,我国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三是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加快推进。雅万高铁开工,中老、中泰铁路等泛亚铁路网建设开工在即。我国同哈萨克斯坦成立产能合作基金。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输机制已然形成。亚吉铁路正式通车,发挥了中非产能合作示范作用。四是机制创新取得突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运营,丝绸之路基金首批投资工程顺利启动,沿线国家积极探讨建立或扩充各类双多边金融合作基金。一批产业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深入推进。要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五、其它
1. 教案方法建议:授课、课堂讨论、多媒体教案、参与式教案、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结合。
2.考核方式:考查。
3.作业要求:作业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案环节。学生通过课内实践,填写实践教案手册。通过课外小组学习,提交研究心得或PPT总结,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教育部社政司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时事报告杂志社。2《“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教育部社政司委托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编辑出版,时事报告杂志社。3其它时事性期刊杂志、报纸等。
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内容2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被破坏》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部分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贯穿着“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整个第二课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又是第三课落实环保行动的前提。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有意识地关爱和善待自然,不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特别是我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又正值春天,是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时机,对于环境的状况学生尤为关注;学生在地理、生物、语文、英语等课程对于环境问题有所学习,再加上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学生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当前环境被迫破坏的状况,特别能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激发学生亲近自然、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会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
【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卫人类家园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状况,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知道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现象,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环境破环的后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1指导阅读法。
指导学生的课上阅读活动,重视课上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并点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做好辅导工作。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挂图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上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4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主动地“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课前对当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信息,课前准备好调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教师准备:符合教材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七、教学过程
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内容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每册教材的内容都遵循一个内在逻辑:即成长—交往—规则—理想,在教材中主要承担交往这一环节。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开始在各个方面追求独立思维,这也包括与人交往上,这个时候凸显带沟问题。结合初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感激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2、教学内容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关注父母对自己的爱,告诉学生应该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努力跨越代沟。
3、教材编排特点
分立三个知识层次,首先讲对待父母的态度 ,即尊重父母。然后讲对父母的孝敬意识和行为。最后由与父母沟通,引出父母子女之间一个特别内容——代沟。这三个知识层次的组合不是随意的。三个知识层次都能支撑站题所表明的观点,即孝敬父母。这样便把知识简单化了,容易使学生明确本课的主题思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爱,并给予回报。
②探讨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锻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生活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辨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在亲情互动中加强学生口头及书面的表述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和价值观
①不断地尝试体验亲情互动带来的快乐。
②使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
5、教学重点、难点:要努力跨越代沟。
6、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材料。
二、说教法
1、自我介绍法
主要是让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意识,以及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为了拉进与学生的距离,鼓励学生袒露自己的心扉。我先用自我介绍法,介绍自己在初中阶段生病住院,父母细心照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这样既沟通了师生的情感,也把自己融入到教学资源中,具有亲和力,学生很容易就接纳了老师,同时也会积极主动地谈自己的感受。师生很快地都进入角色中,相互教育学习。
2、讨论法和辩论法
代沟问题是该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代沟问题的突出和突破,我采用的是讨论和辩论赛。在讨论中,让学生展示才艺,交流对策;在辩论中,教师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辩论。这样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中代沟问题从思想上迎刃而解。由此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逐步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3、讲故事和演小品
对于该课的核心内容——孝敬父母,我让学生讲故事或演小品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4、榜样法
在该课的教学中,从学生当中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很好地孝敬父母,这样更有教育意义。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在对待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往往是来自家庭的溺爱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不懂得关爱他人,也不知道如何去与父母沟通,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2、学法指导
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精心设计讨论题和辩论题,尽量把材料编成案例、小品形式,将课文内容用艺术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去表演、去评判。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好奇心。在课堂中,教师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展示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并且和颜悦色地启发开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开拓学生思路,再深入浅出地把学生从问题中引导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创设情境、畅所欲言,身临其境、小品表演,故事演讲,学生讨论、辩论这四大部分。
1、新课导入
上课前,介绍自己在初中阶段生病住院,父母细心照顾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被父母关爱的经历,感受父母的爱。如:父母带自己在公园玩耍等。
2、我们应该尊重父母
让学生表演自己与父母在生活中的代沟引发的矛盾,引导学生列出父母的可贵品质和作为平凡人的表现。
针对父母的两方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父母,理解父母,端正对待父母的态度,即尊重父母。
3、我们要孝敬父母
让学生说说历史上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这一环节要注意一方面借说历史上孝的经典故事,使学生明确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推出当今孝敬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有真实感。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田世国捐肾救母等。
4、要努力跨越代沟
从学生自身实际生活出发,以谈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体现代沟的事情,并以这些具体事情为载体,展开对代沟的探讨,针对存在的体现代沟的事情,分析其中的共同点,以及造成代沟的原因,从而探究努力跨越代沟的方式、方法。代沟实际上是双刃剑,针对代沟的利与弊让学生展开自由辩论,这样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中代沟问题迎刃而解。从思想上跨越代沟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与父母沟通。如:零距离接触……
5、小结
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在歌声中结束新课。
形势与政策课教案教学内容4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布置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 新课导入
秦统一以后开创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么秦亡以后这些政治制度随之消亡了没有呢,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直接了当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容。
3、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主要讲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部分学生自学。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四个问题: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和汉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权力;
(1)注重补充材料,让学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习惯。
(2)唐朝藩镇割据与之后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预习时搜集的一些资料掌握,将此内容仅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
设置问题: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该如何有效的对地方进行统治呢?
目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科举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下一篇:领导干部违纪检讨书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