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范例(通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小学语文教案范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实词含义。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能力目标
1、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有条不紊、清楚地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其丰富的表现力,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及部分虚词的读音、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讲解重点、难解字词,学生自译,教师给予订正、补充。
2、背诵全文,力求当堂背诵。边译边读边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多读文章(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明确重点实词的读音及含义。
2、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复述3个场景的描写。
3、通过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能理解两种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口技吗?什么是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写这一技艺的文章。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声音来欣赏,而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来欣赏。这,又是一种享受了。 (如有可能,可让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表演一下,以创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2、直译全文(课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课下自译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注释①,请学生简介文学常识,教师补充。
《口技》节选自清代人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公元 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
2、朗读课文。
⑴ 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字音:
顷(qǐng) 倾(qīng) 呓(yì) 絮(xù) 几 (jī)
叱(chì) 间(jiàn) 许 许(hǔ) 曳(yè)
⑵ 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⑶ 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第一自然段
⑴ 掌握下列字词的意义: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集会,恰逢;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⑵ 请一学生依注释翻译,教师订正、补充。
⑶ 分析:
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的情况及开演时的气氛。
特别注意“善”字,它是统领全文、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它。
⑷ 朗读、背诵:
教师提示,学生背诵,再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⑸ 抽查背诵情况,鼓励完成情况好的同学:
比如:教师提示“表演者的情况”,学生齐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时间”,背“会宾客大宴”;提示“舞台布置”,背“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提示“听众情况”背“众宾团坐”;提示“开演时的氛围”,背“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以下当堂背诵同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得快,记得牢。)
2、第五段
⑴ 朗读第五段,注意几个词语:
绝:消失、没有;
之:指屏风里面。
⑵ 学生直译文段,教师订正补充。
⑶ 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⑷ 朗读、背诵(同上)
⑸ 抽查背诵情况。
3、第二、三、四段
⑴ 朗读。
⑵ 结合注释,自己翻译。
⑶ 准备这三段内容的复述。
五、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一部分同学还当堂背诵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们不仅要会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内容,请认真做准备,下节课要求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最好。
六、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熟读、翻译了课文,基本上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描摹出精采场面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文章。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部分实词。
2、复述第二、三、四段描写的三个场景。
3、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二、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检查学生自译第二、三、四段的"情况。
⑴ 部分实词的词义理解(请学生起来回答):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其:他的;
乳:名词,乳头,动词,喂奶;
毕:全;
绝:极、最;
意:心情;
少:稍微;
舒:伸展、放松;
虽:即使;
中间:中间夹杂;
许许:拟声词;
名:说出;
股:大腿;
奋:卷起;
几:几乎、差点儿;
走:逃跑。
⑵ 请了个同学起来翻译这3个文段,一人一段,教师学生共同点评。
2、齐读3个文段,准备复述。
3、请几个同学来复述,一人复述一个场景,比比谁复述得好。
要求:
⑴ 复述的内容要与原文相符,要抓住要点;
⑵ 口齿清楚,语句连贯,要一气呵成。
(请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裁判来点评)
4、分析这三个文段:
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
⑴ 第一个场景: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作者是怎么写“声”的?(即按什么顺序描摹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⑵ 第二场景
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⑶ 第三场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⑷ 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⑸ 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三、总结、扩展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在日常写作中,能抓住特点,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二、教学重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三、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
课后小记: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一节课始终边学边玩,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师生、生生互动互学。一堂课,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也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案【第三篇】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作文的范文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1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 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1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1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1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1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 )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 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 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 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 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 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小学语文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9个字。
2.认真观察两幅图,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认真看图,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发挥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护花草树木吗?平时是怎样爱护它们的?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呀?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2课,(教师板书)齐读课题,什么事把联系在一起的呢!快快打开书看一看。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画的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3.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这两幅图的,打开书。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和会认的字。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同桌互相交换检查,看看画出的字和标出的自然段是否正确。
4.抽读生字和会认的字。指导学生读准“有、穿、冷、热”这几个字。
四、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1.自己读读第一段
1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文中的“我”指的是你自己吗?
2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
(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
3学生自己练习读。
4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己出声读第2段,边读边标出有几句话。
2同桌互查标句子是否正确,互查后说说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板书:穿衣,不冷。
4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
5学生练习读,同桌互读。
6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7引发学生想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对爷爷说些什么呢?(目的是通过小树感谢的话,进一步体会人类对树木的保护。)
8出示填空练习,为背诵打好基础。
()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了。
口头练习填空后,试着背一背。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这段,边读边标出有几句话。
2请两名学生读这段,读后教师提问:“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
板书:撑伞,不热
3教师提问:夏天,绿色的大伞指的是什么?看图说一说,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
4请同学读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5学生练习读。
6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7指名读,读后评议。
8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小树还能为人们做些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树木对人类的作用,人们离不开树木。)
9出示填空:
()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
①口头填空
②试着背诵。
4.朗读全文。
5.背诵全文。
1看着填空练习背诵。
我家()小树。
()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不冷了。
()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了。
2教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3试着独立背诵。
4同桌互背,相互纠正。
5指名背诵,背下来的奖励一朵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