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观后感(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观后感(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观后感【第一篇】

文化有共性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文凭。如果细心地作一下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可是,毕业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上了英语呢?能不能将已经成为“规矩”的英语过级考试改为选考呢?又能不能将大学语文纳入必学科目,将母语的考试列入过级必考而成为“规矩”呢?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观后感【第二篇】

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观后感【第三篇】

当欧风美雨席卷亚洲众人争相追捧,当崇洋已成潮流国民日益沉沦,我们的传统文化日益没落。无论是旅游创意园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狮身人面像,还是国内诸多开发商竞相模仿国外特色建筑,无不昭示了我们日渐萧索的传统文化,不禁想问,我们的文化自信都去哪儿了?

中国,一个存在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无价珍宝。我们不是没有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也从未失去倾倒众生的文化内涵,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来越避讳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物化遗产反而去追逐他国的历史古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土文化被遗忘在角落里落满灰尘而外来者却被竞相追捧呢?

正如方xx所言:“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的确,在标榜西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西方节日风靡全国气氛浓厚,而传统佳节的风俗却鲜有人能够记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强行拆除,尘烟还未散尽之处一栋栋高楼大厦却拔地而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却也冲击着我们悠久而厚重的传统文化。

然而,比起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强烈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我们。受那一点点“拿来主义”思想的驱动,我们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头山水,却迷失在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抽象线条之中;我们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烟雨的淡淡哀愁,却沉醉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之下不愿醒来……不禁怀疑,在这“冷漠侵蚀心灵,热忱反而被强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保留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挽救、去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那么,在这因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导致了文化创意缺失的今天,我们是否应重拾那散落在时光罅隙里的丝丝情感,不再盲目追捧、不再崇洋,而是真心实意地去挖掘、去探索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去感受、去品味那中华韵味的独一份美好?

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观后感【第四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重大判断,显现了党的文化自觉,以及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自信?在普遍意义上是指一个成熟的民族或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并在日常生活中被积极践行,其核心是价值观自信,由此对其文化的生命力饱含坚定的信念。正是文化自信促使我们从心理上、精神上深化了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而从心悦诚服地去自愿认同。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根本。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高位态、增强世界影响力,成为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急迫的难题。实践经验表明,文化产业越繁荣,成果越丰富,国人的文化自信就越强。

第二个问题,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1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文化深刻诠释了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守护的理想,在价值的润泽中指引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基于对文化本性的深刻领会,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基于坚定的文化自信,我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写入党章。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对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所指,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第三个问题,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1.空前强盛的历史中国

2中国公元后1500多年历史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近300年尤其是1840-1949年这110年间才衰落。

北宋仁宗时期,中国gdp达200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50%,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十九世纪的英国在最强盛时gdp未超过全球的40%。美国在巅峰时期gdp仅占全球30%。16——18世纪的“东学西渐”:

利玛窦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写道:在这个几乎有无数人员的无限幅员的国家,而各种物产又极为丰富。他们和欧洲人不同,欧洲人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政府,拼命贪求别人的东西。他们则不然。

埃姆波利对中国的评价:“我们发现了中国,并在那逗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富裕财产的国家,很多美丽,伟大的情景,使我们大吃一惊!所以,我假如不死的话,真希望到北京去见中国皇帝”。

门多萨在1585年写的《大中华帝国志》在罗马出版后,短短20年间共出版了30种版本。

从十八世纪初叶到十八世纪中期,即启蒙运动全盛时期的50年间,欧洲出版了599部有关中国的著作。伏尔泰,一位敬仰中国的哲学家说道:

我全神贯注的读孔子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3中国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二)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他们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经济方面: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科技创新从跟跑为主,逐渐发展到并跑领跑。

政治方面: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迄今走过了27年的海外维和历程。被国际社会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文化方面:总书记说:我们是一个大国,“大就要大的有样子”。“大”就是要对自己文化的高度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我们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就是吃中国的饭,穿中国的衣,用中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跟世界打交道。我们不仅要自信,还要用中华文化的魅力去感染他人,让人喜爱和认同中国文化。

(三)近五年来人民银行的工作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从国内看,过去支撑经济4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和市场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行,趋势性、阶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织,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任务艰巨,经济金融发展面临全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新的更加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切实立足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经济金融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作出科学而深刻的论断,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新时期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人民银行带领各金融机构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金融治理的效能不断加强,水平不断提高。

(金融改革7个方面成效详见ppt)第四个问题,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基于我们拥有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民族文化传统,是这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我们从事任何事业都不能也不可能抛开我们的传统文化背景。在这个意义上,谁忘记了文化的历史,谁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未来;谁拥有了文化的传统,谁就拥有了文化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积淀,有着丰硕的文化成果积淀,有我们自己不绝如缕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振兴和5文化发展的基石与起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财富与资本。具体到每个共产党员身上,必须做好四件事。

一是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我们不能硬搬别人的文化,因为别人与我们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传统;我们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实,学习、借鉴别人的文化经验,进而推动文化的创新。

二是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要把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就必须创造性地对待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重视文化传统绝不是固守在祖辈的成就中坐吃山空、停滞不前,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司马迁早就告诉人们,“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停滞不前的文化;没有发展的文化,是毫无生气的文化。

三是要强化学习,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应对其他文化系统持基本的宽容和欣赏态度,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成果。如果对其他文化一律持鄙视的态度,不仅不能证明自己的文化自信,还会影响到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一种有生命力和自信心的文化,就表现为勇于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文化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自身。当然,我们不能食洋不化,而应该有自己的取舍标准。实际上,批判地自主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仅不会动摇我们民族文化根基,反而有利于自身文化的丰富和创新。

四是树立文化自信,既要排除文化上的数典忘祖和自惭形秽6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独尊和夜郎自大的傲慢态度。文化自信既是对自己高度认同的坚定,也是对别人高度包容的从容。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才能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

69 547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