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汇总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一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体育素质教育;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以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关键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到以后国家的发展状态。大学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对大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家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受到了很新事物的吸引和冲击,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他们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应对计算机网络、勤工俭学、人际关系、大学社团、创业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很自然地想知道大学生课外锻炼的情况如何。可以肯定地是从大学生国家体质测试成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我们有必要对当今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参加课外体育的频率、时间、方式、动机、认知以及影响因素,这样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一定的对策。

因此我认为这个研究题目是很有意义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措施,探索出新形式下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高层次建设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认知和了解,我们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调查问卷,其中问卷信息包括了大一到大四的各个年级,对他们课余时间的时间长短、运动项目、活动场地、活动动机、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以及影响他们体育运动的因素等,我们在不同的地点经过对不同的年级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反馈回的信息我们进行了整理整合,对如今山东理工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有了数据上的明显直观的显示。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的数据显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每周的锻炼次数在3到4次的居多,大三的学生在5次以上的多一些大四的学生大部分是1到2次的锻炼,而锻炼的时间段大部分集中在了到1个小时的时间,其中男生的主要体育项目是以篮球为主然后是跑步,而女生大部分是散步和羽毛球。通过在不同场地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喜欢晚上在第二体育场进行散步或者跑步的运动,篮球喜欢在第一和第三体育场的篮球场地打球。

1、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大学生有着积极、明确的体育动机,并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密切联系。经过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为增强体质、休闲娱乐、调整情绪、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运动水平等,其中男女生的动机并不一致,女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要为了休闲娱乐、调整情绪,而男生的首要目的是增强体质。

另外,由于自身条件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为数不少的学生把通过体育考试作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尤以女生居多(占1/3),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体育课的应试教育痕迹。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在动机支配下进行体育活动,在满足需求与欲望的同时,主、客观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场地器材不足、没有时间、缺少经济支撑等影响因素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场地器材不足,与其他学者在类似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场地设施建设滞后于高校扩招规模的现状不能及时改变将影响高校办学质量。没养成锻炼习惯是另一个应引起足够重视的因素(占%),%的女生认为自己没有养成健身习惯。可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尤其是女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健身习惯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网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消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学生的参与,造成预期愿望与实际行动间的差异。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大学生课外体育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体现出来,一般有单独参加、自由组织、班级或学校统一组织、体育俱乐部组织等形式。通过调查、走访,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或学校统一组织、自由组织。经过调查表明60%的男生更喜欢以自由组织的方式参加体育活动,而女生(占605%)倾向于被动参加统一组织的体育活动,主要由于女生在健身习惯养成、锻炼方法掌握等方面与男生间存在较大差异。调查中还发现,25%的学生不满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状况,认为学校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不够充分,所组织的比赛竞技性太强,没能面向全体学生。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还不成熟,日常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大学生仅占10%,实际上大学生们比较热衷于加入体育俱乐部、体育锻炼小组等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希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专门指导。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参与的项目运动项目是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具体行为表现。

在调查问卷备选的13项体育活动项目中,男、女生的选择性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经调查,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所选项目列于前5位的依次为: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跑步。男女生的选项差异主要表现在,男生更喜欢竞争激烈、运动强度大的篮球、足球等项目;而女生倾向于参加趣味性强、身体接触少、易于参与的项目,如羽毛球、跑步、散步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参加攀岩、定向运动、越野等惊险、刺激、具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是衡量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次调查结果距离全民健身计划、学校体育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

从调查中可见,经常和有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达%,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学生仅占%,更有%的学生根本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女生居多(%),情况不容乐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缺少健身意识;二是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每次锻炼花费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男生占%、女生只占%,在比例上男生远远大于女生。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短,每次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的占%,这不足以引起身体机能的变化和体质的增强。

2、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不论是怎样的课外活动,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各种因素使其难以去进行运动锻炼,主要的原因是学业的繁多、场地的不足、设施的不完善、费用的高昂和没有正确的人员指导。因为除了体育系的学生来说,其他各类学生都只是吧体育运动当做一项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专业及理论知识,所以大部分的人只能在很少的时间去锻炼,这样导致了活动时间的减少。场地不足和器材的缺乏,有些喜欢一些比如网球手球等,但是由于场地和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从而放弃这些运动,而请人指导训练的话又因高昂的费用使自己望而却步,还有些同学是收到了电子竞技的吸引从而不去进行锻炼。这些影响的因素一部分是来源于外界的条件,但大部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电玩的吸引及懒惰的心理使之成为最大的阻碍活动的因素。

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为:大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着积极、明确的动机,希望通过课余锻炼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生活,并以此为途径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他们倾向于参加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但是女生更习惯于被动参与。一些体育俱乐部等业余组织规模小、不规范,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器材不足,学习时间紧、没养成习惯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大学生希望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有专门指导;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的项目基本以传统的球类或简单易行的跑步等项目为主,男女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差异性较大;大学生体育人口距离全民健身计划、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女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应进一步了解、掌握大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需求,根据不同性别、专业等特点积极予以引导,尤其要调动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通过组织定期、大规模的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氛围,唤起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组建体育俱乐部、体育锻炼小组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大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养成健身习惯。学校加大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仿照后勤社会化模式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每周安排固定的体育活动时间和专门辅导。改变传统的竞技化比赛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多开展即使没有体育特长也可参与的大众化、趣味性比赛。

总体上来说我校大部分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球类等有较强趣味性项目以及跑步是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首选内容,不过对于项目选择男女生有着一定的性别差异。课外体育锻炼抱有强身健体、健美体形以及增加生活趣味是我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取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需要加强。场地器材短缺、无人指导等外在因素以及没时间等内在因素是我国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要素。当然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还有一些积极因素,比如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比较好。针对于上面的调查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辅导等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体育对学生个人生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教育,鼓励所有学生,特别是女生参加日常的体育活动,并使他们明白体育不但是一门课程,更是他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学生提供积极的、激励性的正面评价;帮助学生制订现实的、与个人特点相符合的体育锻炼目标。

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群众性体育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辩论演讲比赛、各种体育项目比赛等等,并要求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继续加大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力度,动员并建议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应该动员学校教职工关心或参与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工作,可指定有热心或有特长的教职工作为学生体育社团的固定指导员;可要求所有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都必须根据个人特点参与到某一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中去,并在制度上给予鼓励。

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二篇】

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国各地就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了积极有益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上海作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地,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状况值得学界关注。为此,本课题组对上海市各大中小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开展了广泛调研,以期通过对现状的把握来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探索对策。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上海市各大中小学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1份,有效率为%。本次调查中,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735人,其中,小学教师302人,初中教师189人,高中教师244人;城市学校教师654人,乡镇学校教师49人,农村学校教师32人。高校思政课教师136人,其中,师范类院校25人,非师范类院校111人。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该问卷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版。正式施测问卷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问卷共25个题目,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问卷共26个题目,两套问卷中共17个内容相同的题目。参考现有的文献资料,并结合高校思政课专家的访谈和评定意见,将两个问卷的题目分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队伍、机制保障五个维度,保证了该问卷的内容效度。研究结果采用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总体良好,课程目标一体化评价积极,教材一体化建设和内容一体化衔接较为到位,一体化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各学校对于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较高,教师一体化教学意识明确、素养较高,一体化机制建设也得到重视。与此同时,一体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建设情况

1.  思政课教师对所在学段课程目标的认知有待加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2]本次调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正确作答比例为%,初中思政课教师为%,高中思政课教师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为%。该问题的正确率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2.  各学段课程目标衔接较好,局部问题仍然存在

课程目标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标,课程目标一体化是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编制过程的关键准则。调查发现,过半数(%)的思政课教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已经实现了各学段的有序衔接,但仍有%的教师认为课程目标一体化方面存在问题。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小学思政课教师更倾向于认为课程目标已实现有序衔接,中学思政课教师比较倾向于认为不存在问题或课程目标统一性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更多关注课程目标层次性不足的问题。

3.  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目标衔接意识较强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讲好思政课,要注重不同学段间相同、相似主题教学目标的衔接。调查发现,多数思政课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目标衔接意识,能够经常(%)或偶尔(%)考虑到其他学段相同(相似)主题内容的教学目标。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情况

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要根据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要求,科学构建、合理优化各学段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纵向衔接的教学内容序列。

1.  教材文本一体化建设

(1)教材一体化建设情况良好,统筹规划仍需加强。就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的教师选择“情况良好,既有统筹规划也有实施推进”,%的教师选择“有一定衔接,但统筹规划仍存在不足”。这说明教材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小学思政课教师比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师更倾向于认为目前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情况良好。这大概是因为小学思政课教师处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最前端,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只需要发挥好本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启蒙作用,做好各年级内容的有效衔接即可。此外,入职年限为10年以上的思政课教师更倾向于认为情况良好或有一定衔接但统筹规划不足;处于市区学校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更倾向于认为目前教材一体化建设情况良好。

(2)思政课教师对其他学段教材的熟悉程度亟待提升。虽然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情况总体较好,但思政课教师对于其他学段教材的熟悉程度仍然有待提升。调查发现,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熟悉自己所在学段及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比例为%,熟悉各学段教材内容的比例仅为%。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中,仅熟悉自己所教课程或所教学段教材内容的比例高达%。在另一项调查中,有近三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是最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3]因此,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了解大学生在中学学段的学情,就会简单重复讲授相关内容,无法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深度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每次改革创新都是通过落实到内容上来实现的,因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4]调查显示,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和%的思政课教师会经常或偶尔主动了解相邻学段的内容,并进行内容的衔接整合,这说明教师的课程内容一体化衔接意识较强。但在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实际衔接方面,有70%的教师认为存在“内容断层脱节、内容倒置、简单重复”的问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中学和高校思政课教师中认为存在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学思政课教师。因此,如何实现课程内容有效衔接,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明确的意识,更需要科学设计教材内容的衔接,尤其是处理好中学与高校课程内容的衔接。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式一体化建设情况

思政课的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转化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教育教学方式的一体化处理不好,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效力也难以实现。[5]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按照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讲授式教学法(%)、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法(%)、实践教学法(%)。这说明各学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教无定法,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一体化的思路下,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要求,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也要注重挖掘其他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双线并举,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6]调查显示,%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认为所在学校重视语文等其他科目开展学科德育的探索,并且城市与乡村学校教师对该问题的认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上海中小学对学科德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同时,上海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也较为明显,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较高,不同类型高校在这一问题上差异不显著。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情况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但其所追求的育人价值是一致的。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教学意识和素养决定着其教学过程是否能实现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直接影响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

1.  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意识与素养

(1)多数思政课教师具有思政课一体化意识。调查显示,多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学段衔接,高达%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具备明确的思政课一体化意识。同时,一体化的意识也反映在教师对相关政策文件的主动了解与学习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意见》精神,包括上海在内的各省(区、市)都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调查显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表示自己经常或偶尔学习研究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文件的比例分别为%和%。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的力度和效果。

(2)教师一体化教学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在一体化专业素养方面,%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自身对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认知和实践不足,%的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尚未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仅有%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表示自己熟悉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材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中熟悉各学段教材内容的也只有%,很了解中小学阶段思政课实际开展情况的比例仅为%。因此,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实际开展情况的熟悉程度有待提升。

2.  教师培训与指导

(1)思政课教师参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活动较为普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后,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举办了多场市级规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各个区教育局也结合本区情况开展了主题纷呈、形态各异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观摩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也积极参加了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的活动,其比例依次为一体化教学观摩或展示活动(%)、交流研讨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培训研修活动(%)。不过仍有%的教师未参加过任何相关活动,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仍有待加强。

(2)思政课教师对培训研讨活动的需求多样,一体化教学指导活动的需求突出。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对于不同主题的一体化培训研讨活动都有所需求,其中对一体化教学指导活动的需求最为突出(%)。小学思政课教师更加倾向于参加以不同学段学生思想道德及心理发展特点为主题的培训研讨活动,初中、高中和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加倾向于参加以教学指导及课程与教材体系为主题的一体化培训研讨活动。因此,思政课教师培训研讨活动在主题选择等方面应当关注和把握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内在需求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升培训研讨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建设情况

1.  一体化建设需要多重机制保障,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一体化机制尤为重要

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普遍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多重机制的保障,其中尤其需要建立健全课程建设一体化机制(%)和教材建设一体化机制(%)。

2.  部分一体化机制问题相对突出

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认为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机制中课程建设一体化机制(%)、教材建设一体化机制(%)、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面临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这说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健全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上海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折射出一些共性问题。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统筹管理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性、复杂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能够得以迅速有效地推进,得益于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并从政策、资源等方面为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的建构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一方面,以制度建设为基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制度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水平的内在需要,是检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把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把一体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并加以推广,从而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章有规可依,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由于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制度供给能力,也要注重制度执行能力。应把制度执行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考核指标,落实到对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研活动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项目的一体化评价中,切实把规则、制度作为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的依据和遵循。另一方面,要以宏观目标的规划与落实为重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突出强调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推进。宏观层面的目标作用在于:第一,有利于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运行提供方向指引。当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者在判断和选择上出现差异时,能用宏观目标来加以引导。第二,有利于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微观运行提供基本标准。各级各类学校和一线思政课教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把握,始终需要以宏观层面的目标作为标准,去制订次一级的目标来指导实践,逐级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

(二)搭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研一体化的互动平台

搭建教研一体化的互动平台,可以让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相互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法,逐步形成内容与教法相衔接的研究机制,定期开展高质量教学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活动。上海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调查显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仍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在课程目标衔接和课程内容衔接方面存在不足,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现象。当然,有些内容的重复和反复是必要的,但如果是不区分层次的简单重复,容易降低高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加强一体化的平台搭建,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递进性,才能有效避免内容重复,以实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各有侧重并螺旋式推进。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在教育实践过程和一体化沟通过程中探索适合本学段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教研一体化也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来源。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研一体化的互动平台,在遵循共建共享共治原则的基础上,以高校为中心,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理论研究中心,采用集体备课研讨制度、资源数据共享等方式,辐射各学段教学科研,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交流研讨,让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相关人员都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教研活动中,实现教研平台共建、教研问题共治、教研成果共享。高校作为教研领头羊,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作用,主动对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发专门培训项目,并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此外,还应深化各学段学校的研究合作,通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准确把握各学段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成长需求,在协同合作中强化教师的一体化意识,从而提升教学改革的自觉性与针对性。

(三)以一体化的理念观照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具备一体化意识的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支撑。从思政课教师专业培养和发展的角度,需要有意识地把“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增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提升教师队伍的一体化能力。其一,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都应具备扎实的本体性知识,除了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外,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都要有所涉猎,能够综合运用本体性知识的储备,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同时,教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布局与各学段之间的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了解所处学段在一体化建设中的特定作用,力求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果。其二,从层次性角度出发,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提升与该学段相匹配的教研能力,遵循相应学段的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其三,从关联性角度出发,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是内容连续、目标一致、功能相似的整体,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对各学段思政课的理解能力与衔接能力,深挖思政课教材中的共通性内核,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方法的探索与创新,积极与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互通,将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知识传授过程中,并不断探索各学段课程的内在关联性,关注所处学段学生的发展规律与身心特点,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有序衔接。另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的相关培训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统筹管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培养与培训,制订一体化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引导思政课教师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成为专业发展共同体。

(四)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水平,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的有机衔接、协同育人。首先,着力解决一体化机制建设的突出问题。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上存在相对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一是要完善课程建设一体化机制。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心理规律在不同学段做好课程设置,使学生对同一知识点产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强化,实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要完善教材一体化建设机制。根据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的政策推动和制度保障,依托一体化的教材研究基地,分析目前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并结合本地区特有的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三是要完善一体化的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中的领衔作用,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地、教学数据、教学师资、教学资料的整合与共享,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资源获取的便捷通道。其次,不断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深层机制。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包括“动力、监测预警、调控、整合、激励、保障和评估等机制”。[7]按照这一逻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主要围绕动力机制、监督机制、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其一,加强动力机制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被教育者认同,最根本的动力在于能够及时反映和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因此,要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能够长期有效,最重要的是真正反映教育者的利益诉求。其二,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建设。该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监督和反馈思政课相关人员是否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政策文件精神等积极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它不仅负责监督各级各类学校的职责是否落实到位,而且负责监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是否积极作为,还负责收集和反馈相关人员的建议及意见,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三,加强整合和调控机制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整合和调控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协调和解决各学段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本质上是利益分配问题所导致的,具体来说,包括责任、权益等。为此,需要建构切实可行的利益调控机制来进行协调。最后,扎实推进管理保障一体化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权责清晰、组织严密的管理保障机制是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途径。2020年12月,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领导、指导、咨询、示范、培训、研判等。该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能够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从宏观层面也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权威的、必要的机制保障,使中观与微观层面的机制建设有了根本的遵循。各教学单位应深化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管理协同等内容全部纳入一体化的机制建设中,从顶层设计和实际教学中加强机制的指导与实施,加大发掘、整合、优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资源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

[3]许瑞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效的现状分析——基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调研[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3).

[4]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5]高德胜.德育如何实现“大中小一体化”[N].中国教育报,2019-04-10.

[6]李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

[7]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7-297.

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第三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我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

20xx年2月20日正值我院开学第二天,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成立我院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组的通知》([20xx]2号),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和我院今年的“教学质量年”进一步加大监控和协调力度,力图在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搞出新的成效。这个做法和山西省教育厅晋教政([20xx]6号)转发的教育部教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xx]l号)的通知精神恰巧一致。2月28日,《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作为一所企业院校我院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力求担当那是义不容辞的,应该说,这些文件精神的下发和相关要求是形势所然、更是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我院党政和分管领导积极领会,高效组织和安排,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组,研究制定了我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评建知识的宣传手册和建设标准的分工落实细则,印发给学院各有关部门,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查自建工作搭建了平台。

围绕文件精神和要求,我院还下发了《关于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教学院长为副组长的迎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检查工作的领导小组,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思政部主任贾景华同志担任,成员由思政部所有教师组成,具体围绕标准中的各项指标体系进行逐级逐项的自查工作。经过紧锣密鼓、加班加点的自查自建工作,当前,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自查工作已圆满结束。

我院组织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开展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查结果为:合格。现依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将我院的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请上级部门和领导予以审查。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紧密配合、思政部具体实施”的管理机制,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领导高度重视

首先,学院提出了“德育为本,全面发展”的建设理念,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全体教师身先为范,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要求全体学生“以德为魂学做人,以能为本学做事”,努力成为企业和社会欢迎的人才。这些办学理念的提出,体现了院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中共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的要求,20xx年4月份,我院成立了直属学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选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工作能力和高度责任心的专职机构负责人。现任机构负责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18年,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够负责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工作部的成立,更加有力地加强了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

其次,学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院的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和规划。学院党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由党委副书记分管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常务副院长直接主管思政课教学工作,同时把思政课教学纳入学校党政重要议事日程,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校党委或行政会议,专题研究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除了定期专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外,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每学期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2-3次,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开展调研,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了解思政理论课改革的方案和思路,研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对思政理论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解决。

我院明确执行学院领导不定期听课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成员每学期至少听2次思政课,思政部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次,教研室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次,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次,具体形成了:领导随机听课、教务处组织听课、思政部定期听课以及教师自主协商互相听课等方式,有效促进和激励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每月月底,学院的综合考评组将会就学院的总体情况进行通报、汇总,把思政部的工作列入学院的党委绩效考核范围,为加强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学院其它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办、院办、人事、财务、教务、科研等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统筹安排下,我院各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形成了一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学院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召集党办、院办、教务处、思政部、人劳科、科研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安排协调,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办、行政科积极帮助思政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党委宣传等部门积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提供引领和宣传。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教务处努力解决课时、课程安排等问题,每学期总是先把思政课安排好然后再安排其它的相关课程,大大提高了思政课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按照人劳科和教务处的相关制度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一年下来,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有时还多于本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去年以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得到了院领导的再度重视,考虑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都要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工作量较大,所以学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在乘以相应系数的基础上,再按2倍工作量计算和发放,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动力。

在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一年来,学校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档案柜,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桌椅,在资料室建设中,订阅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求是》、《高校理论战线》、《半月谈》、《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晾望周刊》、《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期刊在内的社科报刊,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充分保证了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校统筹安排,有效协调教务处、科研处、人劳、财务以及党委组宣部、学生处、团委等党政部门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在工作中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二、按照“05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制度和内涵保障。

我院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

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起点。思政部依据学校有关教学管理文件的规定,结合自身建设与教育教学实际,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相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考勤制度、教研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教师信息反馈制度等,并根据发展建设需要及时进行修订。从制度上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二)课程设置规范

我院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规定,全面落实“05方案”。按“05方案”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数54学时,第l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学时72学时,第2学期开设。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控制课堂人数,在教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小班教学,许多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内,近几年,我院95%的班级采用了小班教学,并且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

另外,《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至少安排5次讲座,统一采用中宣部和教育部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以及山西省高校工委宣传部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辅导资料。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我院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必修课程。

此外,在保证必修课正常开设的同时,我院还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感恩教育、毕业学生的德育教育等系列专题教育活动。

(三)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思政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为充分利用集体智慧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教研活动必须进行至少2次集体备课;3项以上的研究专题;2次以上的教学经验交流和至少3次以上的听课评课反馈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教学案例,共同探索教学方法,畅谈心得体会,逐步统一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加深了对课程内容与理论体系的把握,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思政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训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把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通过直观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现实感和认同感。我们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育。思政部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举办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广的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有爱国主义演讲比赛、爱院兴院征文大赛、读书知识活动团体大赛、书法比赛等各项活动。

二是积极引导社团实践活动。学院思政部帮助和引导我院的南苑爱心社团成立了青年文学社,办起了南苑社报,就一些专题在全院进行征稿宣传,思政部教师帮助审稿和策划,社团学生负责编辑和排版设计。目前已经围绕“感恩”、“爱国”、“读书”、“母爱”、“爱院兴院”、“人生价值”等话题印制发行了6期南苑社报。在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丰富了学院的校园文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帮助,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关怀。

四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材料阅读、结合热点和时事进行引导和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五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借助当地的企业和社会资源,如八路军总部北村纪念馆、潞安集团公司展览馆、潞安社区、潞安集团的煤油园区等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教学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搭建了稳定而有效的实践平台。

六是加强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点,任课教师设计若干调查研究选题,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基地、回家乡基层单位或其它城乡基层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生活,撰写调查报告,并组织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和交流。

通过上述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陶冶思想情操,加深对国情、社会和企业的了解,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切实体会和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信任,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的伟大力量和无穷魅力。

(六)严格教学监控

思政部以座谈、问卷调查、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等形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收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学院教务处也深入课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向系部和教师本人反馈。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办法。采取多种形式,在原有课内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和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考核力度和比例,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以上举措确保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等方面都表示满意。

三、重视队伍建设,加强科研管理,使我院思政理论课的队伍建设有了人才支撑。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培养,从“05方案”以来,学院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我院的理论课教师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骨干。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宣讲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低于师生1:350的比例配备,我院的思想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团队。思政部现有专职教师共11人,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1人,助讲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2人。此外,还有包括副教授1人,高级讲师2人,讲师2人,学历全部是本科毕业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责任意识强、广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师资队伍。目前,这支专兼结合、条件良好的理论课队伍已经成为我院最为和谐奋进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思政部教师顾爱玲、聂丽萍、贾景华、张洪、程海艳等几位老师获得了潞安集团公司授予的“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原黎、张小玲、田敏、张丽等几位老师分别获得了校级“模范教师”和“模范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学院和集团公司的表彰奖励中思政部教师的嘉奖比例达到了80%,他们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二)重视科研,营造学术氛围。

为了全面提升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我们制定了“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通过将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研究有机结合的方式,达到既提高教学水平,又提升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的目的。努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并将教改经验不断总结、提炼,将其系统化、科学化,使其上升为理论,同时理论反过来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院科研处下发了专门的科研立项,鼓励和要求思政部每年必须申报院级课题,进一步从机制上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科研工作。

近两年,思政部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学术专著1部,这些教学科研成果的取得,激发了教师参与教改,开展科研,提升素养,锻炼能力的热情。

2008年,贾景华老师在山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征集中获得了三等奖。

2009年,在学院举办的教学课件比赛中,贾景华和程海燕两位老师的参赛课件获得了二等奖;2009年3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全书56万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论述,成为我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成果。20xx年,《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获中国煤炭协会20xx年度科研成果奖专著类的二等奖。

20xx年12月份,贾景华老师的参赛课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获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一等奖,并获得了“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程海燕老师的课件获得了山西省职业教育协会的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蓬勃发展和盎然生机。

四、经济保障有力,教学设备到位,为学院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较充足的物质保障。

由于我们学院是企业办学模式,在思政部的经费上不能设专项资金帐户进行管理,但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们积极创造条件,灵活安排和执行,每学年由思政部做出部门经费预算,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党委书记同意后由财务部门具体落实,绝对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支持。

按照生均15元以上的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我院除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正常需要之外,在教师的实践考察、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投入达到了生均17元的要求,保证了思政部教师的实践考察和学术交流等费用支持。

学院购置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及音像资料,极大满足了思政课的教学需要,本学期开学,学院又为思政部配备了电脑、一体机等办公设备,大大改善了思政部的办公和教学条件。学校还为思政部开辟了阅览区,配备了阅览架,订购了相关期刊杂志,安排了专职的资料管理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服务保障。

总之,通过自查自评,我院思政理论课建设的工作措施基本到位,成效也很显著,达到了评建标准的要求。

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第四篇】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的讲话既为我们强化青少年德育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更为我们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遵循、阐明了路径。

一、拓宽主阵地,强化教学引领

《义务教育法》第36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的内容宏大、目标远大,单纯依靠固定形式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繁杂、方法单一,教学的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穿插在所有课程教学中。例如。小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祖国语言文化的功能,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理应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因此,努力实现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一体化,有效地将德育渗透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显得尤为必要。

(一)讲透教材内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的德育内容,其范畴包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热爱自然和关心社会的教育、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教育等。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教学状况相融合,充分体现“人文性与工作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双重任务。

例如,在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时,教师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来以声传情,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依据文本,圈画重点,进行讨论,品读出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在《我和我的祖国》的音乐声中,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中国少年该怎么做,深挖教材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可以起到积极的育人效果。

(二)用好识字环节。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目前,北京地区小学中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专门的集中识字课文和“识字加油站”,而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突出汉字的表意性,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使识字教学的目的在认字、写字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牢牢抓住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象形识字、会意字识字、字族识字、字理识字等方式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字形、字义的同时,充分感知汉字的形体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精神的力量。

比如,教学会意字“奋”字时,要先用图片展示该字的金文及繁体隶书写法,让学生对“奋”的繁体字有个基本的概念。“”,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像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2]。鸟类上下扇动或者举压翅膀的时候,推动空气,利用反作用原理向上向前飞行。如果鸟不持续地、努力地振翅,就不会持续向上向前飞行,就到不了目的地。这就是“奋”的本义。这样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能通过汉字起源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了解汉字所承载的精神和时代意义等,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向上、勇往向前的奋斗拼搏精神。

(三)针对阅读延伸。“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出字里行间的道理进而使自己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它是贯穿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更是每个学生学习成长进步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在小学语文和德育教学以及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中,在对基本教材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教师还会给学生推荐读的内容、读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思考,让他们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主题、感悟精神力量,进而达到“以书明志、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

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教学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红岩》,建议学生在基本阅读的基础上,模拟小说里面的场景和对话,感受主人公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高尚品质,感受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白鹅》课教学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丰子恺全集》,让学生在阅读时,重点思考体会文章里阐述问题的角度,感受童心童趣,感悟同情心、爱心,在此基础上,以一定的形式表达所感所悟。阅读有很强的代入感,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能让学生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所塑造人物的内心,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受到启迪,达到育人目的。

(四)灵活习作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文如其人”,1篇习作就如同一面面镜子,可以照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内心世界,也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看法和态度。因此,学生习作也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习作过程中,教师不仅教学生“作文”,更会教学生“做人”,有效引导学生分清黑白、辨别是非、弄清好坏,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利益观等。

例如,在开展“身边的榜样”主题写作时,教师会先给学生播放《雷锋的故事》视频,给学生画一个榜样的画像,让学生领悟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甘于平凡的“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知道身边的学习榜样,知道笔下描述榜样的形象。在习作之后,教师还充分利用讲评的时机,和学生一起分析榜样精神的内涵,告诉他们榜样的力量,告诉他们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所经历的一点一滴中,告诉他们学习榜样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告诉他们学习榜样还要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协同教管育,注重环境熏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具有管理和教育两大职责。管理和教育是育人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径,它们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似“一体两面”,“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中寓有教育”。将德育内容贯穿整个小学教学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全方位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一)在班级文化中培育。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至关重要。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事实证明,它们在育人中可以取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精心营造“硬环境”良好氛围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班级团体目标张贴在班级展板上、设置梦想展示区、成立班级读书角、展示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美术作品等方式来凸显班级理念、彰显班级追求,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说话,让班级的每一种风尚都在引领、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积极进取。

在匠心打造“软环境”,培塑班级文化过程中,一要通过建立“值日班长”制度、设置“花草养护员”、明确“今日我帮厨”职责、发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倡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平等互助、服务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主动融入班级建设、敢于提出意见、乐于奉献付出,形成“温暖团结”的良好班风。二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制度的相关要求,从学生需求出发,合理制定班级管理方案、培养优秀班干部团队,在管理过程中,既不全权包办代替,也不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对团队进行教育引导,实行传帮带,及时进行讲评,做到用心管理班级、用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以期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家校合作中共育曾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充分表明,家庭在学生德育中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必要性。教师要始终坚持家校共育,让教师和家长始终做到齐心协力、同频共振,随着一系列家校活动的开展,家校更加凝心聚力,学生好风借力,扶摇直上,让班级逐渐形成了“博”———学识渊博、“雅”———行为端正的“博•雅”之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力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在与家长及时联系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一要依托家委会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结合教育需求,定期“招募信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聚合优势教育资源,家委会先后开展“遇到危险,你该怎么办?”“讲卫生,保健康”“我的航天梦”等知识讲座,组织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品读经典”“新时代好少年”讲述身边的美德故事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拓宽了教育渠道。二要充分应用“家长沙龙”载体。以“解决家长真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问题,并把一些新的问题增加到班级研究课题当中,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解决困惑。多年来先后研究解决了“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如何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并及时转化”“怎样使孩子不再沉迷网络游戏”等30余个困扰家长的问题,深受家长欢迎。在“家长沙龙”的带动下,家长不仅非常配合教师工作,而且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各项工作中,很多家长毛遂自荐担任班级志愿者,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民主管理中,积极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在日常管理中疏导。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小学阶段这个人生成长的打基础阶段,学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曾有一位家长表示孩子对农村来的哥哥歧视嫌弃。家长对孩子娇纵无礼的举动无计可施,焦虑万分。这件事引发我们深深思考,孩子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接纳,将来怎能期待他从事为千百万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事业呢?于是我们组织开展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系列班队活动,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活动中感受共同提高的喜悦,在互换玩具、互看图书中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为低年级同学打扫卫生中感受助人的成就等,学生们渐渐地养成了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敢于吃苦勇攀高峰、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

(四)在行为规范中正身。“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有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群。曾深刻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教师的一思一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式一样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规范的言行举止将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对学生最有效的德育手段。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职责决定了必须做“经师”和“人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为此,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把党性深深扎根于思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不仅站得住,还能站得稳,努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自律,严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公正,用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将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德育理论知识既能走上课堂,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实践的落脚点。

三、弘扬主旋律,帮助自我成长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曾指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德育课程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活动。”只有将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才能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识,真正转化为学生实际行动和内心认同。教师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无异于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将德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推进,将德育拓展到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中,以此来深化学生对于德育的理解。

(一)精心设计组织专题班会。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它常见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它可以以学生共同关心、产生疑惑的难题、就班级中集体产生的问题、就社会中的热点敏感话题为主题,可以通过主题报告会、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等形式展开,多样的主题和灵活的形式,决定了学生在主题班会上可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也就决定了主题班会不是纯粹说教式的,而是探讨交流式的;不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式的,而是与时俱进紧贴时代的;不是盲目应付的,而是有针对性选择的。主题班会开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德育引导、疏导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就是学生德育素质提高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针对性和教育性。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点亮星星之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主任体验日”“我该如何当好班级主人”等主题班会。在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走到幕后,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学生在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也使学生心中的一个个疑惑被解开,使班集体中的一个个问题被解决,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了提高,班集体建设取得了进步。

(二)充分利用重大主题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用心灵触碰心灵。而活动就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动作的总和,人的心理、意识可以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以活动的形式把德育的精神诠释出来,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用心接受德育,如此,才能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灵魂上得到升华,把贯彻落实好德育的内容变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自觉。这些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致敬英雄,缅怀先烈,众志成城,筑梦中华———中小学生清明节祭英烈”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进行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健康节亲子运动会”,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意识,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开展“今天我是升旗手”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革命文化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开展“走进故宫,走进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展示才华、放飞梦想的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德育课,使德育的内涵得到了全面诠释,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提升。

(三)积极动员参加社会实践。如果说开展主题班会是培养德育认同,参加主题活动是加强德育认同,那么投入主题实践就是践行德育认同。小学德育不能止于课堂,不能只在学校,品德教学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再认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生活的浸润和实践的历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强化德育知识的转化应用,增强德育的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在学生体验农耕生活时,我们会给学生交流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释放“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至上正能量。

在学生参加植树时,我们会向学生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让学生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参与“博爱在京城”等校内捐款捐物活动中,我们会协同家委会同步开展“素心向暖,光明同行”爱心义卖活动,筹得的14769元善款,一部分用于资助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瓦厂乡中心完小的两名女童,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业;余下钱款,携手云南省“爱心小站”,为有181名学生的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龙街镇安吉完小捐建了一间图书室,并且家长、师生共同约定,即使在这届家委会解散后,也一定要定期举行捐书活动,为图书馆及时补充优秀图书,让爱的种子生根发芽壮大。活动的组织,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坚定了理想信念,体现了“教育根植于爱”的教育理念。

69 1369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