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课稿:勤学深悟促提升 力行实干展担当
根据工作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讲一堂党课。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加强和创新法院工作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要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落实到法院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就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以人民为中心,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在真理的旗帜引领下,将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源泉动力,形成新时代服务保障法院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法院工作新发展。
一、树立公仆意识,深刻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
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审判、司法政策、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必须始终保有和自觉坚持的底色。“人民至上”要求不唯书、不唯洋、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毛泽东同志认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强调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人民至上的高度理解,案件是否公正,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判断、社会公众的感受,而不能单纯以法官在司法审判中认为自己依法办案为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必须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一重大问题。人民性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属性,人民法院的政绩,必须由人民来评价。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人民法院工作的“尺子”“晴雨表”,要切实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让人民满意作为人民法院工作最大的政绩。要努力通过依法能动履职,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审判的公平正义。要深入分析哪些案件司法人员认为体现了公正、案件程序了结当事人却上诉不止,深入分析在文书说理、释法答疑、监督公正司法方面还有哪些不足。这是我们面临的突出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人民至上”不是口号,在每个时代、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内涵。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内涵更丰富、更高水平的需求,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内涵和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反思司法审判工作的理念和实践有没有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必须思考怎样努力跟上,适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做到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到实处,在司法理念、司法政策、司法实务中,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我们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着力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转变工作作风,做优服务暖民心,以“案件比”指标为牵引,减轻群众诉累。在立案环节让群众“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在庭审环节尊重当事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让当事人、律师充分发表意见;在裁判环节增强文书说理,注重回应双方诉求,把采信证据的理由和法律依据写清楚,力促胜败皆服;在执行环节穷尽执行措施,让申请人全程参与,增强对执行工作的认同;在信访环节树立“办信就是办案理念”,高度重视并充分认识到“当事人到中基层法院反映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把领导接访、释法答疑等工作做扎实,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二、提升政治站位,深刻领悟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力量
自信自立,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有的底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天翻地覆变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续写了“两大奇迹”新篇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适合中国国情。理论上认同、情感上认同、实践上认同,才能理直气壮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理有据讲清伟大变革、伟大成就得来的道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各有其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渊源,因此各异于他。
我国作为五千年历史连绵不绝的东方大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国情决定了必须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人民法院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本质要求所在。
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留下的宝贵经验,自信自立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我们要从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法治史中汲取经验,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并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严守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用好,才能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做到精神上不缺钙,真正自信自立,不断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三、聚焦融合发展,深刻领悟坚持系统观念的更新科学方法
科学的思想方法决定推动发展的眼界和成败。没有对系统观念的正确把握,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工作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要以前瞻性思考实现协同推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从世界观、方法论上去理解、认识,不折不扣地践行。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在处理司法案件时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微观与宏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要以整体性推进实现点面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把万事万物“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推进各领域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思维,为应对复杂局势、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主题教育要求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这就要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
3.要以全局性谋划实现融会贯通。法治中国建设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更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走上法治化轨道。我们现在自上而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审判质效指标管理体系建设,无疑是深化司法改革的难点、堵点问题。必须从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高度,从符合司法规律、符合科学化人性化管理要求上,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系统的观点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司法工作,通过司法审判,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四、立足固本强基,深刻领悟坚持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胸怀天下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留下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司法工作不仅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要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作出贡献。
1.做深做实主题教育,要有为党、为国、为民、为天下的情怀和格局。从宏观上讲,要认识和把握国际形势,以司法服务保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观上讲,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要跟上、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要求。比如,要思考与兄弟政法机关如何深化落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思考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是否存在问题,改革中如何强化“一盘棋”思维;思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如何跟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等。如果没有胸怀天下的使命、责任、情怀,就可能会有部门主义、保护主义作祟。从微观上讲,每名干警要有胸怀天下的情怀,积极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激励自己更加自觉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如,对“三个规定”如实填报、司法责任制落实等,如果没有胸怀天下的使命、责任、情怀,就很难更加自觉地执行落实。主题教育中要真正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担当,克服各种困难阻力,推动工作发展,把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内容的实践不断做得更深更实。
2.要以公正司法践行职责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尊重审判规律,处理好质量与效率的关系。始终坚持“公正与效率”这一永恒主题,坚守“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理念,将实质解纷贯彻到执法办案全过程,牢固树立程序内有效解纷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坚持以审判为中心,注重社会效果,善于以“小切口”引领“大突破”,处理好个案与整体的关系,兼顾社会公正与个案公正,既要在案件审判中坚守法的安定性,又要结合具体情况增强法的灵活性,使个案的处理结果符合社会公正的普遍追求,提升群众对司法的获得感和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推进各项任务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3.要以“严”“实”之举铸就忠诚铁军。要树形象赢民心,找准新时代司法坐标,积极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切实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切实在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多元纠纷化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上下功夫、出实招。以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对那些人民不满意的突出问题,要逐一研究、制定、落实解决的方案、措施,打通影响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切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进一步筑牢政治忠诚、坚定理想信念、锻造优良作风、锤炼过硬本领,树立正确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以新气象新作为赢得人民群众认可,为全力推动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