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观后感【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又见敦煌观后感【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又见敦煌观后感【第一篇】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又见敦煌观后感【第二篇】

在浩瀚的甘壁沙漠上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秘密,等着我们人类的探索和发现。

今天我们做着漫长的大巴车,看着一望无际的甘壁,空无一人,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无人区。等啊等,终于抵达了鸣沙山,我们乘坐骆驼迎沙而上。通过半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抵达了鸣沙山的最高点,我乘坐了刺激沙滩摩车,简直快要飞上了天,玩好之后,我们乘坐了骆驼返回。

下面我又来到了月牙泉,我感受到了月牙泉的奇迹之美,在沙漠中永不消逝的一个月牙形的泉水,它与鸣沙山相互依靠。

最后,我们来到的便是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一进莫高就被他的景象给震住了,一进大门就是人山人海,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才抵达了第一个洞窟。里面是莫高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是中国第三大佛,震撼无比。下面我们又来到了千佛洞,一进门就看见了墙上有许许多多的佛像,让你数也数不清。后面两个洞窟也是雕像与壁画,莫高窟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走近它们仿佛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侵蚀着这动人的壁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形态各异的飞天,他们有的手拿古琴,真的飘舞襟带,还有的在吹笛子,看起来栩栩如生……看完后,我不禁称赞,古人的手艺可真厉害。

莫高窟壮观、高大、形象,不愧为我国的三大洞窟之一。

又见敦煌观后感【第三篇】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历史悠久的敦煌莫高窟,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潘吧!敦煌莫高窟可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哦!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是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朝代都修建过。说完了这些,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们看,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个洞窟西千佛洞,你们猜这个洞有多长吗?一定不知道吧,其实这个洞有公里长呢!这些泥巴彩塑在这个洞里有34个呢,但是整个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个呢!

各种各样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和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画作。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就去参观下一个景观吧!

你们看,这个东西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敦煌莫高窟游览结束,欢迎有机会再到这里来玩。

又见敦煌观后感【第四篇】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

我想到了阳光卫视,想到了杨澜。别的不想多说,只想说:不管怎么样,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我们开创了一个人文地理纪录片频道的先河,也许她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中国会是什么命运,但是她的确是一个徇道者。在今天,谁还会像《小鸭的故事》那样,对着一只小鸭不停地拍下去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一直在做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69 573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