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范文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范文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共79篇,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下面谈谈我学习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认为学习本书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理论创新成果;另一个是学习习总书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包含四个重大主题,分别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指一个导向和五大思维。

理论创新成果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主体和主线。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掌握四个方面内容: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在任务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主张。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特殊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实现我国未来更高奋斗目标的政治动员和大众化表达,号召大家要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首先,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历时合理性。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其次,中国梦体现了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内涵的辩证统一。宏观层面,中国梦体现了中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的辩证统一,中观层面体现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基本内涵是国富民强,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微观层面,体现了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辩证统一。最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力量。

(三)、全面深化改革

体现了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坚持十个手指弹钢琴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逻辑关系和思想方法:顶层设计,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逻辑关系,要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坚持整体推进,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思想方法,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操作能力的执行力。

(四)、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我们要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一个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自觉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具体体现在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二)、五大思维

历史思维:尊重历史过程、历史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时合理性,把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及内在逻辑;既注重实事求是,又注重历史地看问题。辩证思维:注重矛盾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统一,统一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对立;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战略思维:对根本新、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强调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创新思维:对事物做全新思考,对结构做全新调整,对活动做全新谋划,努力寻求新思路、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系统思维:整体看问题的思维。

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让我在宏观理论方面有了更高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个人信念。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进一步探索将宏观理论应用到微观的生产实际中,比如,如何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想这不是光靠几个人或是一群人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实际上,坚守好自己的岗位,踏实的干好本职工作就是为这一最终目标在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应用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理论服务于人,指导行动,比如,处理问题要带着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不能只着眼于一个问题的改善(例如为了改善覆盖就简单的提高功率),而是要通盘考虑,通过辩证的思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看待问题。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2

练就一双政治慧眼,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核心和灵魂。书中既大力倡导“革命理想高于天”“永不动摇信仰”,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又以真理魅力与思想底蕴、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刻揭示和阐明了应该信仰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信仰、为什么反对,如何信仰和坚持、如何反对和抵制等重大问题。

青年人有信仰,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有力量。科学理论是信仰之源,信仰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在新时代,坚定信仰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涵养和锻造。广大青年要真正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真理性科学性现实性,自觉武装头脑、举旗铸魂,爱党信党、铁心向党。特别是搞清楚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自由、民主、人权”旗号推销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丑恶本质和险恶用心,做到“眼明心亮”、不被迷惑,“站稳脚跟”、不为所动。

把准求学择业方向,顺时应势干大事做成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总体方向上,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基本问题;在战略部署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学、文化、教育、党建等各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和顶层谋划;在具体领域上,对诸如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决战脱贫攻坚、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工作,也明确了指导思想、方向路径、工作重点和实践要求等。

求学择业、干事创业是青年人的头等大事。从大的方面来讲,必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之中。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把个人兴趣爱好、特点优长与新兴领域、优势学科、急需专业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后作出求学择业的取舍。比如,从《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我们就能解读出,积极投身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的研究开发,并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就一定能够成为国家急需人才、稀缺人才、栋梁之才。

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迎难而上打硬仗打胜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事实上,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城拔寨”重要阶段,必须同来自自然界的灾害灾难、同科学技术领域的难题难关、同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作艰苦卓绝的斗争,没有退路、只有向前,不能失败、只能胜利。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诫年轻干部,要求“要有足够本领来接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鼓励“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

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从中认清形势的紧迫、挑战的严峻、矛盾的尖锐,进一步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攻坚克难的担当、敢斗争善斗争的勇气,大是大非面前敢亮剑,危机困难面前敢挺身,矛盾冲突面前敢前冲,歪风邪气面前敢批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五个凡是”风险挑战,特别是面对个别国家肆意挑衅、极限施压,面对“卡脖子”技术瓶颈,面对“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广大青年应冲在斗争第一线、攻坚最前沿,既敢于直面“接招”、又善于灵活“拆招”,既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又占领现代科技高地,坚决攻克难题、战胜强敌、取得胜利。

着眼高尚品德养成,善自省善自律

人无德不立,为人修身是人生最要紧的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从“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到“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从“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从“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整治“四风”到倡导“三严三实”等,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概括起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做人正人品、为官修官德、在党强党性。同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还专门就青年锤炼品德修为作出许多论述,目的就是给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处在首位。从一定意义上讲,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过程,就是“德育”的过程。首先,从中受到“公”的启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自觉破除“精致利己主义”的束缚局限,胸怀家国天下,奉献社会。其次,从中接受“正”的指引,“蒙以养正,圣功也”,自觉勤正心正念,走正道正路,干正事正业,拒绝投机取巧,不求“一夜暴富”。第三,从中坚守“实”的方向,“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自觉做到知行合一、真学实做,坐得住“冷板凳”,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人民、历史的实绩、实业。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3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特别是结合工作职责,认真研读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党的组织路线》等文章。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党的十九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首次对党的组织路线作出明确概括,对事关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方向性、原则性、战略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

第一,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持之以恒推动党员干部真正学懂、弄通、做实,筑牢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升品行作风。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坚持把政治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一切工作都要朝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来推进、来检验。

第二,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切实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去实现,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础。对于各级党组织而言,全面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最关键、最首要、最根本的要做到“两个坚决维护”。要把落实“两个坚决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从严从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各领域党建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要突出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严把“思想政治关、清正廉洁关、能力素质关”,着力在培养、考核、选任、管理、激励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素质培养体系,抓好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把理想信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要建立健全知事识人体系,强化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真正把干部考准考实;要建立健全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真正把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建立健全正向激励体系,大胆起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坚决调整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要深入实施人才战略,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吸引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引领振兴发展。

第四,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必须要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责任,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要建立健全从严管理体系,管思想、管作风、管纪律,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担负起在“两个维护”上的重大使命,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抓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的谈话要点。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是一个直抒胸臆、斩钉截铁的回答,这是一个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回答,平静中透着坚毅,话语中显着担当,一腔赤诚溢于言表,让人不禁肃然起敬。“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短短八个字,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人,当然是“有我的”:七情六欲、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我”寄托表达在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和每一项具体的事务上,但这是一种“小我”的境界。在我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无我”是一种勇毅信念,是一种智慧的境界,是把个人一己的私利,分享给众生,化个人的利益为大众的利益。凡事均先想到大众,无私地奉献给大众。《庄子·齐物论》中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意思是:心为物役就会迷失自我,心有杂念就会患得患失。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自然就没有“小我”的位置,于是也就能不言私利、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无我”思想,这是一种“大我”。

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许党许国、忠于人民的鲜明写照。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狠抓正风反腐,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览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手笔运筹国内国际大局,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绘就一幅“我将无我”的壮阔宏图。

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心中有民、一切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大公无私”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私分明”就是要不踩红线、不越底线,“先公后私”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公而忘私”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不仅是衡量共产党人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也为达到“无我”的精神状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一个举重运动员,最开始只能举起50公斤的杠铃,经过训练,最后可以举起250公斤。”习近平总书记以这一生动比喻宣示:“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不计个人名利,甘于无私奉献。“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5

20-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其中特别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坚定不移与高度自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篇,书末专门附录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题的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长篇报道作为收篇。作为第二卷开篇的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年出版的第三卷特别设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收入本卷时题目特别标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今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期间,再次提醒全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通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和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人民”始终在场,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笃定的人民信仰,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卷著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鲜亮的底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体系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基因,因应时代的呼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原创性的贡献,写出了新时代“人民的理论”的辉煌新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其“人民的理论”这一鲜明特质、把握人民至上这一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在服务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全力践行好共产党人的初心、担当好共产党人的使命。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人民为后盾,为人民而前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复阐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最大底气”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执政,何以执政兴国、长久执政的根本问题。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深深蕴含在人民的选择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是一个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党”。我们党执政以来,中华大地上所激昂展开的壮丽乐章,“剧中人”是人民,“剧作者”也是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在新的征程中奋力实现伟大梦想,最磅礴的伟力同样孕育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坚持“最大底气”论,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始终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拥有自信的最大理由。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本性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兴衰治乱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谓“最大的政治”,就是一个执政党必须时刻把握住、处理好的最关键问题。之所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在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最大政治”论,简洁但极为有力地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顺民心、聚民心作为最大的事情,唯此才能使我们党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最深厚根基。

要汇聚民心,必须“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践行,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无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郑重承诺的生动展开,无不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一“最大政治”论,要求我们时刻坚守人民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

以人民为执政的底气、民心为最大的政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应时刻秉持的政绩观。对于政绩观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以人民为政绩评价的最终主体,“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坚持这样的“最大政绩”观,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在幸福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告诉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何在,也告诉我们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断裂血脉、失去生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一个生命机体而言,最大的活力得益于血脉畅通,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血脉断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能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最根本的就是要看我们党能不能始终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之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勇作民族的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最可靠的“保鲜剂”,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九大之后,我们党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党培元固本的战略工程,都对更加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断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服务人民是最大的幸福

共产党人的幸福观,一切有远大理想和抱负者的幸福观,都与服务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共产党人来讲,以服务人民为幸福、为追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判断其是否是合格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对于不同战线上的奋斗者而言,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能否把握住人生的际遇,也与其如何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密切关联。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这一根本问题,并向全党、向社会各界不断提出要求、表达期勉。他强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表达自己的公仆意识,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坦陈自己的赤子情怀,以“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概括自己的执政理念。这些内容,融涵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之中,也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夙夜在公的实践中,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生动垂范。

以人民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以民心为最大的政治,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以脱离群众为最大的危险,以服务人民为最大的幸福,紧密关联,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鲜明地反映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人民至上”、“人民最大”,鲜明地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显著的人民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政党观、政治观、政绩观、幸福观在新时代的坚持和发展,也体现着当今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切实实地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在服务人民中书写精彩、贡献力量,是我们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中应当汲取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力量,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长征路上应有的不懈追求和奋斗姿态。

69 782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