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的理解范例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的理解范例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的理解1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此次主题教育是我党运用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成就更大辉煌的又一关键举措。因此在这方面下到功夫、做足文章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基层党组织,更应该做实做细,因为只有落到“位”,才够“味”。
思想认识上落到“要位”,主题教育才够“韵味”。思想意愿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对主题教育认识足够深刻,才能在源头处重视起来。党的建设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如果没有足够坚实的信仰根源、思想基础,那么党建只能是空中楼阁。每一次主题教育都是思想的升华、信仰的加固,是征途上的加油站、充电桩。我们服务于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均来自于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工作。我们为什么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只有主题教育工作做到位,效果足够明显,党员才能明白其中深意。因此,对待这项工作,一定要足够重视。用力夯实主题教育基础,今后的工作才有思想保障。
路径方法上落到“实位”,主题教育才够“风味”。有了端正的态度,就要拿出有效的方法。基层党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主题教育工作计划。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有完备的组织机构,更要有形式多样,能够发挥实效的教育模式。在内容上,一定要高低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就是要中央的精神结合地方的特色,做到落地有声,且声声入耳,句句在心。远近结合就是要做到媒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相结合,做到遥相呼应,且应和得当,深入人心。形式上,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要将“守正创新”的思维深刻融于主题教育。立足实际、立足岗位,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拘泥于形式,常引入时代元素,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
恒心韧劲上落到“常位”,主题教育才够“余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方法找到了,就要运行下去,而且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主题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步步为营、步步扎实。每一次主题教育不是此起彼伏、首尾接续,而是协同推进、统筹并举。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我党要继续为人民谋福祉,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内部不断进行思想强化教育,敢于查摆问题,从痛处难点入手。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把主题教育工作做好做实做长久。只有根系牢固,大树才能直冲云霄。只有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才能不断优化党员思想,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
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的理解2
社会主义社会,我个人的理解是“社会主义”是一个“家庭”的概念,再讲明白一点“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弟子规》里,第一句就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第一做到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姐妹爱护;然后再提升到第二,次谨信,言语谨慎,不要嘴没有把门的,乱讲一气,自己痛快了,不管别人的感受了;再提升到第三,泛爱众,就是说广泛地怜爱、亲爱、爱敬大众,这个就是孔子在《论语》里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进而做到第四,“而亲仁”——人,必须得有一颗宽恕的心、仁慈的心、仁爱的心。这颗心说的是,我们在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得有这样一个心境。
这个“心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条说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弟子规》又有:“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人们都在一个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人都是同为一体的,同样包括动物和植物,大家都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就是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人类才有希望。
人生有两个命:身命和慧命。二命是同位一体。慧命是心,身命是身体。心——思维,心念,想法,心出现问题,身体自然就出问题。这个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叫做“命由心造,福自我求”。
我们往往不知道“慧命”的慧是智慧的慧。现在明白了,一切人文哲学和人文社会,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等等,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心”的问题。如果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那么,这个人天天都是在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下生活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一定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施食不知其味,昏昏噩噩,迷迷糊糊”。久而久之,身体自然就会出毛病。身体不好,自然又会反馈给这种病态的思维——这也是牛顿的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一个人都具备了两个命——身命和慧命。那么,我们同样也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人类的自身无非也就是这个样子啦……什么样子呢?似乎就是一个基本上保持很固定的一个身躯,别人具备的所有的功能,我也基本上都具备,(当然特殊情况的人群,除外)只是让其继续成长、生长和发展下去,享尽天年,百岁乃去,也就可以了。
可是,我们有将如何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生长和发展下去哪?答案是,只有去改造这个“慧命”。所谓慧命,既是前面所讲述的解决“心”的问题,怎么办?转变自己的一些错位的、错误的、颠倒了的观念。
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先说说这个“观念”这两个字——如果将这两个字拆开,就是“又见今天的心”,有时候我们能够看见“昨天”的心,似乎还能够看见“明天”的心,可是永远也看不见伟大的今天的心。因此几乎天天是在痛苦、抑郁和烦恼中度过。
“观念”既是今天的心,总是看不见。看不见我们自己天天都在想什么,自己的心念、想法和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有一个“思想意思的能动性”理论,告诉我们什么呢?思想意思有内省的作用,进一步说,思维方式是有一定的能量的。这种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作用力非常强大。
譬如说:人,有善的、好的、美妙的思想、想法和心念,一定就会发出善的、好的、美妙的能量。换言之,如果是恶的、丑陋的、破坏性的思想、想法和心念,很自然地就会产生恶的、丑陋的、破坏性的能量。长期在这种能量之中生活,好好想想,我们原本很健康的身体,会很自然地遭到了破坏。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很简单,试想,如果你去爱一个人,喜欢一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定是心旷神怡、美妙无比,天天都想跟他(她)在一起聊天、吃饭、干活……反过来,如果你非常讨厌一个人,非常憎恨一个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似乎像躲避眼镜蛇一样滴远离这个人。
所以说,“正心”是第一重要的。来自“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说“天下太平”的意思。那么如何正心呢?就是“又见今天的心”,把每天扭曲了的心态,修正到充满对自己周围的人,对自己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包括一切的陌生人的爱护上,让这种“爱”的能量给别人带来快乐……你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从自己的内心得到了一些快乐,或者必然产生一种幸福感。
这个信念和心念就叫做“改造慧命”,随之而来的自己的身心非常自自然然地会快乐健康起来了。
慧命,也可以说是一种有智慧、用智慧的思维方式,先正心念,即正心。
智慧与聪明不仅仅是两码事儿,而且还有很多的区别:聪明是鸡蛋;智慧是地球。看不出来谁打谁小,你只能还算是聪明,不能说你有智慧。
这些智慧在《弟子规》的“泛爱众”篇里面有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道理就这么简单,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的理解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反映的是国家目标、社会取向、个人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是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工具。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
如今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利益诉求的.不断分化,各种价值观交织碰撞,加之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断滋长,使得人们的思想多元化,凝聚思想上的共识变得愈加困难。近年来,诸如对老人摔倒扶不扶、公交上该不该让座、“到此一游”此类问题的争论,从某种层面上看,折射的就是价值观的冲突。
古语有训:涓流成海、积土成山。社会由个人组成,每个人选择怎样的价值观、追求怎样的理想信念、秉承怎样的道德底线,决定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和面貌。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社会思想的多元、多变的观念,就愈加需要我们凝聚一种精神力量,在各种价值观的交锋和博弈中,寻找到人们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淬炼统一的精神“内核”,从而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通过深入挖掘、培养和弘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共识,这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群众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校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宣传等各种方式,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广大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铁还需
自身硬,一定得带头践行,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要求自己,带好头、领好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影响更多的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
第三,加快对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和日常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工作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继续牢记宗旨,高举旗帜,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前进。
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的理解4
4月3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力量,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凝聚力量,努力工作,勇往直前。”
开展主题教育是我党加强自我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法宝,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持“永无止境”的学习状态,以预习、练习、复习的“学生式”学习模式,做好主题教育的“功课”,让学习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真正把“常”字贯穿主题教育,让主题教育“常”。
坚持“课前预习”,在常学中提高“知”水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可以很好地了解即将到来的知识,知道什么内容可以理解,什么内容需要关注,以大大提高听力效率和学习质量。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智慧丰富。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新时期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体要求,坚持读原文、学原文、理解原则,全面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知识,进一步深刻理解“两个建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
加强“课堂学习”,在常践常新中强化“行”的效果。奋斗开创未来,实干托举梦想。开展主题教育,不仅要学,更要会用,要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结合起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将思想落在脚上,将理论用在手上,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方。新时代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从主题教育中凝聚起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奋进力量,不断锤炼自身的本领,以等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主动投身到改革攻坚、乡村振兴、援疆援藏、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争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和“优等生”,以“中国实践”回答“现代化之问”。
注重“课后练习”,在常思常进中读懂“悟”的内涵。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开展主题教育,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也是如此,只有常思常进,学了又时常练习,如此反复,才能温故而知新。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善思笃志,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细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清醒认识到新的历史阶段“依靠谁”“为了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为民上,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确保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的理解5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涵盖了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公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这决定了规范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地位。只有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到每个人的心中,外化于每个人的行为规范,才可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体会。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中国从来不缺少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精神的人,有着“善学者能、多能者成”敬业作风的人,有着“以信立身、以诚处世”诚信品格的人,有着“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友善态度的人。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格,需要今天的我们继续发扬光大。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但同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诚信缺失、人情冷漠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出现了动摇。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信念缺失、精神颓废。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顺应了时代需要,紧跟了实践步伐,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必将有力地助推我区的富民强桂新跨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群众路线只有人人成为积极活跃的实践主体、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最富营养的培育沃土,才能生根发芽,才能开花结果。只要每一个公民都努力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一个人人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必定为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