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心得范例(优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心得范例(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心得【第一篇】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报告,在报告中正式宣布“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报告的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在文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部分阐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明确”,其中的第七个明确首次公开提出“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重要提法,马上引起国内外研究界、舆论媒体高度关注。
2018年5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此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研究不断开展。在研究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引起了高度关注。下面,我们将对之予以解释分析。
一、厘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几个主要概念
(一)中国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称史称新中国,是世界上一个重要国家。
(二)新时代
指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提出新时代历史划分。这一思想成为我党在十八大之后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代将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外交肩负着重要使命与责任,即:实现推进维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处于良好的全球与周边和平环境之中、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引领和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外交为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大旗,竭尽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什么是外交?什么是“中国外交”?
外交是指主权国家中央政府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正式代表机构(外交部)的代表等进行的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以和平方式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高层次政治活动,它是维护本国利益和贯彻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正式代表机构(外交部)的代表等进行的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以和平方式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高层次政治活动,它是维护本国利益和贯彻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而在新时代,指导中国外交完成这些历史使命的指导方针和根本遵循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最新贡献。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对外关系和外交工作的根本遵循,是认识国际格局变化和时代变化的理论指导,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广泛的世界意义。习近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重要提法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本次讲座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解析。
(四)中国特色
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的特殊性。
(五)大国外交
简言之就是大国应有的外交。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拥有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具有5000多年悠久文化传统、目前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基本禀赋因素决定和要求中国外交不能是不起和少起作用的外交,而是要起到和中国所具有的大国禀赋相适应的国际作用、地位和影响的外交。中国外交要在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引领和推动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上发挥重要使命与责任,要成为一个与发展中大国身份相符的大国外交。
(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8年6月22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年国际形势变化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增加,印证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科学性。
例如,2020年国际形势热点恰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这是1918年以来人类遇到最大范围的流行传染病,也是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紧急危机。新冠病毒是人类公敌。它对人类的攻击不分种族、肤色、国家、社会制度,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一重要提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心得【第二篇】
2015年,习近平共进行了8次出访,历时共42天,遍布14个国家、21个城市,进行了223次会见以及44次演讲……习近平在出访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表达了中国的哪些态度?
主张和平发展体现大国担当
2015年5月9日,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说:“中国人民重情重义,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曾经风雨同舟、相互支持的老朋友。”走得再远,前行路上仍将携手并肩。
9月26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发言全面阐述中国对未来全球发展的看法,他表示:要追求全面的发展,让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人享有发展权利。
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2015年11月14日至16日,习近平主席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习近平透过表象,直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病根”,还开出了舒危解困的四味“药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推动改革创新,增强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激发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公平包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1月29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向与会各国领导人介绍了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GDP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达20%。
加强大国关系注重合作共赢
2015年,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5次会晤。如此频密的高层接触,强化了中俄战略互信,推动了双边务实合作稳步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保持高水平发展。用普京总统的话来说:“中俄关系目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9月,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时指出,要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使和平、尊重、合作始终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不断发展,更多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奥巴马总统再次重申,美方欢迎稳定、繁荣、和平的中国崛起,这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美中两国齐心协力,将使世界更安全、更繁荣。
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从庄园会晤、瀛台夜话到白宫秋叙。习近平的美国之行增进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信任,再次确认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勾画出了两国未来合作的蓝图,为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步入第二个10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中英两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一致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中欧交流互鉴谱写新篇章。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出自莎士比亚1611年写的戏剧《暴风雨》。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借用它深刻阐述了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中英需要共同携手、开创两国关系合作共赢的崭新时代。
从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年会开幕式到体验酒吧文化,从同民众互动到参观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习近平的英伦之旅,充满浓浓的人文色彩。
从英国在欧洲国家中率先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习近平这次访英给予的高规格接待,不仅反映出英国敏锐的外交触角和前瞻的战略眼光,也折射出英国对中国大国地位和发展前景的认可。英国在西方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进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回眸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大国如何相处的历史。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证明了:大国对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推动全球共同发展,肩负着重要的历史担当和国际责任。面对历史的呼唤和世界的期待,中国致力于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国相处之道,着力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架构。
一带一路实质推进
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访问巴基斯坦。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赢得了巴各党派人士的热烈赞赏和强烈共鸣。访问期间,中巴签署了50多项合作协议。
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设立的丝路基金签下了首单。丝路基金将中巴清洁能源合作项目作为首个支持项目,具有重要示范效应。
“一带一路”让中巴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也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样板和典范。
与巴基斯坦一样,印尼也是在“一带一路”的“南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了对接。
随着习近平主席的出访路线,“一带一路”的立体布局日趋清晰:4月刚刚南下巴基斯坦和印尼,5月就北上欧亚三国——
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这三国均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国家。
在访问过程中,中哈商定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之路”新经济计划衔接。中俄决定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合作对接。中白携手共建“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2015年秋冬之交,习近平主席用了两天多的时间,走访了两个邻国——越南、新加坡。访问期间,中越加紧磋商在“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框架内合作。在新加坡,中新决定进一步对接发展战略,积极探讨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应者云集。沿线6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传播速度之快、参与范围之广,令世界惊叹。
中国同31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积极同沿线国家商建自贸区,为中国对外贸易带来新机遇。
由习近平倡议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历经800余天筹备,正式成立。亚投行的成立,有利于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它同习近平于2014年宣布成立的丝路基金一道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融资平台。
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宏伟蓝图到具体成果,立足周边,依托周边,造福周边,却又不限于周边。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地区、给世界带来无限希望。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2015年12月4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说:“中方将秉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朋友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我提议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非关系定位再提升和新版《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的发布,是中非关系重要性的持续显现,也是双方各领域合作拓展的自然结果。
习近平郑重宣告:为推进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中方愿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等……每一个计划宣布后,全场都响起热烈的掌声。十大合作计划高度契合非洲大陆发展需求,启动了中非互利合作的升级版。
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习近平深刻阐述正确义利观,他表示,“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正确义利观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这是中国对待非洲的态度,也是中国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需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非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中国是非洲伟大的朋友,中方高度重视非洲国家令人钦佩。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中非团结不断巩固,非洲国家同中国已成为战略性伙伴。
2015年,习近平主席的一次次出访,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世界各国的追求、共同进步融为一体,不断密切着联结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纽带,推动世界各国同中国一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2016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握历史接力棒,中国外交的宽阔大道在脚下延伸,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伸向远方。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心得【第三篇】
《大国外交》是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由中央组织拍摄的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弘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纪录片《大国外交》共6集,分别为,《大道之行》《众行致远》
《中流击水》《穿云破雾》《东方风来》《美美与共》。向我们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奉行“和平、稳定、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国外交理念,充分体现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大国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即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国外交中的自信表现,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28次踏出国门,飞行里程达到57万公里,累计时长193天,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的56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离不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示出非凡的生命力,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内政发展为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夯实了敢于担当的底气;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自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提倡建立国际新秩序,努力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沉着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在“十三五”规划进入深入推进的重要阶段及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继续保持战略实力,积极在世界舞台构筑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中国要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深层次、宽广度发展,保持中国实力,推动中国战略。当前推动中美关系平稳过渡并力争新的合作是当务之急,此外还要运筹中美俄大三角关系,并进一步拓展与欧洲国家关系;
要摒弃被动,积极开拓。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史亦侵略史,独立自主的中国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要体现大国气量,坚持积极进取,开展各式各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与震慑力。中国高水平筹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两大主场外交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实力与积极姿态;
要摒弃被动,积极开拓。近现代中国的外交史亦侵略史,独立自主的中国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要体现大国气量,坚持积极进取,开展各式各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与震慑力。中国高水平筹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两大主场外交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实力与积极姿态;
要有大局意识、大局观念,经略周边战略环境,管控热点问题。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变化直接关乎我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我国周边地域广阔,国家众多,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诸多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要想谋稳定谋共赢,就要有大局意识,掌握周边战略环境,管控热点,以自身实力与魅力促进周边稳定及共同发展;
要秉持多边主义,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特别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互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顺势而行,利于千里。在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下,建立更加公平互惠的经济全球秩序是每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国家最期盼的。公正合理的多边外交能够带来互惠与共赢,是中国一直秉持推崇并将继续推行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将始终站在和平稳定一边,站在公道正义一边,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更有成效、大有可为。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心得【第四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方向、定目标、绘蓝图、指路径,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体现了高远务实的发展战略,凝聚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为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会议精神,有三点心得体会:
一是乘势而上,在深刻认识历史方向和发展大势中定好自己的位。
方位把得准,才能看得远。纵览以往十三个五年规划可知,只有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大势,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回答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正确把握了不变与变、成绩与短板、继往与开来、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全球的辩证法,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征程行稳致远。作为年轻干部,身处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开局起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找准人生定位与奋斗目标,把个人际遇融入时代发展大局,做“十四五”时期的奋进者、开拓者、建设者,汇聚万人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跑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力赛。
二是坚定自信,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中走好自己的路。
我国在“十三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取得决定性成就,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诠释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深刻内涵,充分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的根本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围堵遏制中国的声音和行为,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作为法院干部,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面对“三权分立”“西方宪政”“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站稳立场、敢于亮剑。
三是担当实干,在正确把握奋斗目标和发展举措中办好自己的事。
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制胜法宝。号角已吹响,关键在落实。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切实将“创新”“人民”“改革”“法治”等《建议》中的高频词作为今后工作重点。对于人民法院而言,一是护航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实施好民法典,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合法权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以公正裁判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依法加强涉农审判和生态环境司法,助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三是深化改革攻坚。破除制约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审判权力运行和监督新机制,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提升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