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800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800字【第一篇】

我在这一学期有幸学习了《论语》这本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别人,学习也需要经常巩固知识。才能对学习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总是大大咧咧的,一点都不够稳重,引来许多人的指责。玩起来,那可以说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记得有一次参加赵怡歌组织的“秘密”活动,很晚回家。爸爸妈妈东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们非常担心、伤心。同时这件事情被同学们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学面前丢的一干二净,招来同学们的冷眼相待。有时候在课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认真听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欢和我做朋友了。

沮丧之余我学习了《论语》,其中的“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经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为朋友。如果这样,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便会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想到这我停止了行动、远离他们,自己的心也安分下来了。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找老师、找同学帮助解决。现在值日中,我是能干的组织者,课间我和大家一起讨论难题、分享读书感受、解决班级问题。

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懂事多了,当我言辞不当、行为不合学生行为规范时,我就会想起《论语》中老师教给我们的内容。

“学而篇”不仅讲了学习,也讲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意思是,说话不要花言巧语,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别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会为人非常忠诚,与朋友叫他也会非常诚实。学习也会非常用心。像这样时刻启发我的句子还有很多,它们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时刻提醒着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万别小瞧《论语》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们至今还在照着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边《论语》这本书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800字【第二篇】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和孔丘在凉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说:“我比你们年龄大,虽然出门在外的时候以师徒相称,但那是为了显得我们团结有核心,而且让国君认为我们尊贵又特别。平时我们还是兄弟,各自有长处,相互帮助。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们平时还总是说,没人懂你们,如果我懂你们,你们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听到要说长处,子路马上来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岁,如果孔丘算是院长,那他就算教务主任。虽然出门的时候也要称孔丘为师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当师父的人。这时候他就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外围有敌国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能够让它在三年内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国守土,离咱们正在做的事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在尧舜眼里有内部饥荒和外部敌人的概念吗?这就是出门在外我做师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刚想反驳,你问的是能力,又不是说天下大计,这群人里我的特长就是保家卫国,这说错了吗?不过说出来也没必要,因为孔丘点拨的对,大家在说理,这样反驳就是狂,狂就是不识抬举。孔丘其实不讨厌子路这样的性格,因为贤人总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缺点亮出来,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记得一定要改。不仅如此,自己心里更细微的矛盾还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马上又说:“冉有,你说说你的理想吧。”

冉有马上也想表现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个大邦的总理,这是他的理想,不过有了子路的教训,他就谦虚地说:“一个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总理内部经济管理和外贸事务,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说礼乐教化,还是等其他的贤人来做吧。”

“公西华,你怎么样呢?”孔丘问。

公西华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学院祭祀系的系长,这时候就说:“不能说我就能管教化之类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学习,多长进,并且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事。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下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历史分析礼数推敲之类的高水准理论工作,还是你们强一些。”

公西华知道自己这套东西必须依托孔丘才行,也懒得和他们争,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给他多一些点拨。不过孔丘没有多说,他又问:“曾晳,你呢?”

曾晳听着他们说话,手里还拨着琴弦,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说特长,还是说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来,顿一下,下定决心,起身离座,说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说:“春暖花开未到夏天的时候,穿着春季的服装,和咱们学院的三十个年长的兄弟以及四十二个年轻的兄弟,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终极理想。”

孔丘就叹气:“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样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

等到几个人出去的时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单独请教,他说:“他们三个说的话怎么样呢?有什么更具体的说法吗?”

孔丘说:“只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问:“那你为什么讥笑子路呢?”

孔丘说:“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这是以民为本。他只说特长,却没有表露出以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应该如此不谦让的,所以要笑话他。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仁者见人所不见,畏进如愚,行若无据。像他这样办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说的就不是建设国家的方法了吗?你为什么不多提点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个大国家了吗?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小国的治理寻求规制寻求辩解,其似无治。大国之治寻宗寻合,其似无为。圣人顺自然治无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说的他能办到,那还真的是治理小国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国的时候总理还要有德,他说话的小心已经体现了德。虽说治理方法是小国之治,但总理有这样的职责就够了,没什么好说的,寻宗寻合的应该是国君。如果治理大国,就不是那种方法了,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没说。”

“那公西华的教化理论就不能治国吗?”

“教化已经是最大最困难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更好还是会无限难的。如果公西华做的是行政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来,政教合一是传统,教化是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的。仅仅从行政教化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时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乱世的时候百姓即使骂它,也是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的。公西华即使有创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让他发挥才能吗?”

说着孔丘就叹着气走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800字【第三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中出场人物五人,《论语》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忆所著,该章人物丰富,其各自的回忆相互补充,所述丰富,不仅仅只是回忆孔子的言论,而且记叙了师生交谈过程,绘声绘色得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1篇生动形象完整的记叙文。在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语堂笔下“和蔼温驯”“具有深厚的情感,锐敏的感性,高度的优美”的形象,不同于痛斥弟子不义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章节开篇,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后,孔子率先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聊天的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实在这里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此时的孔子已经60岁左右了(网络旁证),在经历了东奔西走,处处碰壁后引领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在这一瞬间,一位洞察世事的教师形象在眼前鲜明了起来。仿佛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不经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的感怀。

除却孔子,再看在场的弟子这些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在这师生五人期间有着极大的碰撞与共鸣感。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在过去高中学习该章时,对四位弟子的性格有过该章定论的介绍: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但是孔子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由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不会是对子路的否定,恰是对子路的性格绝对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初现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为主形成对子路的刻板影响。依我愚见孔子“哂之”原因有二: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所以说不谦让。

二、子路的绝对理想:“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描绘了一个内忧外患,情况危机四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子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是划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国奇才,如此露骨自夸未免太不谦虚。再者子路对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此子路显得过于理想主义,现代治国安邦我们还要讲究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年目标”“中长期规划纲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内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

但不能否认的是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这让我想到杨氏之子中“儿应声答曰”,同样是一抛出问题就立刻给予回答,“率尔而对”说明子路平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子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到此,故事发展已经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时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说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至此两位孔子都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点名,“点!尔何如?”这里从占了将尽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处的。首先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天啊!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子的主题班会,如果是这样,曾皙不可能还在鼓瑟。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疑惑。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如果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1]作者故意隐匿了曾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充满悬念。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响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曾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子“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

其次,曾皙在老师孔子点名后的表现,“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天啊,多么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大侠挥刀入鞘,如此淡定从容,不经让少女遐思,多么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忽略年龄,已经39了,古人这岁数估计当爷爷了)继续说曾皙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却胸有成竹。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就有了这段所有高中生都会背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为什么要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呢?孔子听后居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从原文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显然易见在当时的谈话主题中,他在表达为政理想。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子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这种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

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呢?“三子者出,曾皙后”多么好学的曾皙,课后再次请教老师,孜孜不倦探寻事物之所以然。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孔子之前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的未尽表态以及孔子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子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子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子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只是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孔子也十分高明,孔子认可每一个弟子,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孜孜以求的师生关系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见一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800字【第四篇】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69 591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