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课稿面向可预知的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爱美丽 分享 时间:

党课讲稿:面向可预知的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肜新春(2024年5月24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深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的力量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如何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

一、通过四则新闻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一)从我国2024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看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962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比2023年四季度增长1.6%。国民经济开局良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一系列体现新质生产力的细分指标表现亮眼,彰显了中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的态势。比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比2023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 智能车载设备制造、 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61.5%、40.6%、18.5%。

在加快推进四个融合方面,全国培育出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取得显著提升。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持续优化,氢能、新型储能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2024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31%,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继续下降。

(二)从北京市2024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看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全市总体经济回升向好,实现良好开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81.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高于上年全年增速0.8个百分点。北京的经济增速走在了上海和广东前面,背后有很多数据作支撑。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10.4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256亿元,增长5.8%。

北京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

(2023-2025年)》,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提出50项重点任务。

北京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一,北京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发展水平较高,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第二,作为首都,北京在政治层面和政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第三,在交通、电力、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北京优势明显。第四,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北京在新质生产力创新链、产业链方面具有优势。

(三)从低空经济的发展看

低空经济进入人们视野,飞行汽车产业即将迎来腾飞,我们欣喜地看到中

国在这一领域冲在前面。

据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发布的报告显示,仅仅在飞行汽车这一领域,未来全球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从事飞行汽车制造的AutoFlight(峰飞航空)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企业,投资者和办公地点遍布各大洲,在江苏、山东和德国奥格斯堡等地设有研发车间。

飞行汽车,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是交通出行的最新热词。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一旦中国率先成功落地,这对交通运输业的颠覆将不亚于当初的汽车和民航的发明。飞行汽车将在全球吸引庞大的商业兴趣,到2040年左右每年有望销售1万架,订单总价值超过600亿美元。有机构预测,到2040年,仅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将占据全球30%的市场份额。

2024年4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向总部位于广州的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颁发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加上2023年获得的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这家公司的无人机成为全球唯一拥有三大“适航通行证”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

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是一种容纳并推动多领域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具有显著的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蕴含巨大价值。中国很早就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比如,国家首批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之一的安徽芜湖,从航空新材料、通航整机,到临空经济、低空运营,200多家通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此集聚。在海南,通航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通航企业竞相落地,低空旅游、短途运输、航空摄影、商务飞行、飞行培训等业务迅速增长。

深圳作为珠三角的代表,是全球闻名的“无人机之都”,集聚了大疆、丰

翼科技、天鹰装备等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深圳的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在全球占比超过50%。2023年深圳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达1730家,年产值960亿元,覆盖了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软件开发等上下游全部环节,在产业上形成了互补闭环。

广州在电动航空技术上有一定优势,珠海拥有传统航空制造和航展品牌影响力。广东省出台了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的相关政策,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北京拥有航天、航空、航发、电科等央企和清华、北航、中科院等院所的天然科研力量,在无人机领域科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智能蜂群、交叉双旋翼、大载重系留等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中关村延庆园是北京无人机产业重点承载区,集聚了航天时代飞鸿、远度互联、清航装备、航天宏图等一批优质企业,总投资超12亿元的国内首个无人智能产业数字化生产基地已启动建设。2024年3月,北京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6 年)》。

合肥靠近航空工业发达的长三角,虽然自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但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培育了多家独角兽企业,聚集了亿航智能、中科星图、国电高科、航天宏图、雷图科技、中科卫星、零重力等一批空天信息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低空经济科技创新经验。这意味着,当前合肥初步形成了涵盖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空探测的产业生态格局,以及覆盖研发设计、测试验证、核心制造、运营服务的全链条框架。

此外,川渝地区目前也正在对低空产业进行探索建设。江苏、安徽以及江

西,目前也在做跨省域的低空产业尝试。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其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贡献率接近55%,围绕供应链、生产服务、消费、交通等经济活动带来的贡献接近40%。

(四)从中国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的表现看

2024年4月,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展。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始于1947年,被誉为“制造业宇宙”最大盛典。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本土参展企业有1333家,占比33.8%,位列第一,中国大陆参展企业有1220家,占比31%,位列第二,是美国(105家)的12倍、日本(21家)的58倍、韩国(74家)的16倍、印度(91

家)的13倍,充分显示出中国企业加速出海、深化国际创新合作的决心。

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

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

词,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

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

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

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

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术语的革命

提出“新质生产力”这样一个概念,是适应现在党和国家在人文社科领域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用中国经验、中国概念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每一个词语的出现都有一定的语境和现实的需求。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等概念都是由西方提出来的,中国以跟随的状态融入其中。现在,我们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同时也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舆论影响力。

(二)新质生产力是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出现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西方传统发展方式出现放缓迹象,受逆全球化影响,中国原有发展势头被

迫降速。

从国内环境来看,资源优势红利开始逐渐消减,结构性矛盾不断上升。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日趋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变紧,人口红利逐步衰减,要素成本价格大幅上升,粗放式发展模式下衍生的经济结构失衡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性因素。同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转型遭遇障碍。例如,由地方政府竞争形成的地区重复建设引发的严重产能过剩,造成了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城乡、区域市场分割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中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尚未解决,成为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堵点卡点。

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国家提升对中国的打压力度,试图延阻中国的快速

崛起。从经济领域的贸易制裁,到科技领域的技术封锁与芯片围堵,再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舆情话题操控,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全面打压倒逼着中国以 “创新”赋能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宏观层面

从1978年到1994年,我们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当时只要把钱用于买设备、建生产线,效率就能提高,GDP就能达到8%以上。“十一五”期间,资本投入的效益在降低,即使增加投入,效益也在降低。这不仅是行业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十二五”期间,资本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效益进一步降低,我们不得不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接近10%。据测算,从1978年到2012年,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拉动4.1%、1.1%、1.0%和3.7%。随后,人口红利收缩,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放缓,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从2013年到2019年,GDP年均增长7.0%,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拉动4.4%、0%、0.5%和2.0%。

2.技术层面

我国在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转化应用方面相对落后。当前,逆全球化趋势明显,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风险不时出现。所以,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连续投入和研究探索。同时,我们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撑体系还不够坚实,表现在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不协调,与市场对接不畅,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求,阻碍了从研发到生产应用,再到大规模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3.人才层面

我国人才总量庞大,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顶尖人才、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以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数量为例,中国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只相当于美国的20%。

4.创新层面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处于一定程度的“低端锁定”状态。一方面,结构体系上还有较大优化提升空间。以制造业为例,传统资源加工和高能耗制造业占比较高,中高端制造业占比较低。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不协调、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上海、北京、天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大部分中西部省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各地竞相布局新兴产业,存在同

质化竞争现象,同时也意味着部分行业存在低端供给、产能过剩的风险。另一

方面,产业结构体系高端化特征还不够突出。

中国的服务贸易存在结构比例与世界不同步的问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例大体上为30%,2022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仅是12%。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是2.85万亿元人民币,一半以上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出口。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使我国服务贸易从目前12%的比重增加到全部贸易总量的30%,使高端制造中服务价值达到终端制造产品总体附加值的50%左右。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第一,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依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运行。进入新时代,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要求,在于塑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释放国内经济活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加强区域间交流协作,促进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打破地方保护,降低国内贸易壁垒,完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收入分配协调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我们不仅要让新质生产力在国内发光发热,也要让其产生全球影响力。很多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中国的高铁、风电、光伏、新能源。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外技术要素与人力资源的整合互动,形成国内国际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内容,着力寻求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要素与条件,扭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被动局面,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补链”“延链”和“强链”作为产业链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实现我国制造业向更加多元、更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端攀升。

三、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方向及带来的挑战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第一,“新”包括两方面,即新产业载体、新产业组织形式。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不断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涌现、成熟、应用和扩散,形成了一系列新产业。由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整体构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和重要表现。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产业组织发生嬗变,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三新”经济)和平台组织等新的产业组织形式。

第二,“质”包括三方面,即“本质”“物质”“品质”。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具有“质的规定性”,在“质”上与传统生产力是不同的,新质生产力是最新一次的生产力跃迁,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的生产力跃迁。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新型生产力,是一种依靠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的物质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能够带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第三,“力”包括两方面,即“网力”“算力”。在当前技术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快速从以往热力电力到网力算力升级,成为以网力、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其中,网力表示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广义的网力是指新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算力是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能力,广义的算力包括算力、运力、存力构成的数字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算力、算法、算据等构成的数字产业生态系统。所以,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新”,关键在于“质”,落脚于生产力。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随着技术的变革,生产力有

了大发展,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

60年代的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应用取代了人力和自然力,机械化生产极大提高了棉纺织业的劳动效率,为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基础。此外,蒸汽动力还作用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衍生出火车、轮船等制造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主要标志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机器的发明与应用,以能量密度更高的石油和应用领域更广的电力作为新型能源代替蒸汽动力,由此催生出电力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新产业结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计算机、半导体等技术为标志,大范围应用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领域,

使产业中的知识和技术要素占比提升,优化了产业结构。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1世纪初,又被称为“智能制造革命”“工业4.0”,代表了一系列新兴技术和新产业的崛起,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使其迈向更高效、更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侧重点不同,在美国主要是“工业互联网”,在德国是“工业4.0”,在中国则是“智能制造”。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赋能效应、组织重塑效应、要素提升效应、补链强链效应、筑基强基效应等不断夯实和优化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组织体系、产业要素体系、产业功能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不断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建设。当前,中国在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础研究尤其薄弱;二是存在“脱实向虚”现象,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过早过快“去工业化”现象;三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比重过低;四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质量和效率不高,亟待推进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转型;五是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亟须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

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我国科研组织方式不断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赛马制”、“平行探索”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我国有新型研发机构2412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5.96%,R&D人员占比64.6%。

要提升工业竞争力,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占GDP的45%。其中,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47个国家总量的18%以上,位居世界第二。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我们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建设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园区。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场景,开辟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行有效融合。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当前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据测算,2021年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9.7%、22.5%和43.7%,农业和工业领域数字经济渗透率偏低。与发

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数字化差距比较明显。2021年,英国、德国、韩国农业

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29.9%、24.8%和17.4%。

要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利用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与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绿色转型,进而构建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有效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压缩并消解对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极度需要与深度依赖,远离依靠掠夺以积蓄前进势能的歧途,进而在自力更生、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未来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等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要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是生产力的主人,劳动者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尤为关键的是人的转型,培养新型劳动者人才队伍。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理工科毕业生,拥有2.4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4年,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并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在一些领域里,我们仍然面临拔尖创新人才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未来,我们要在发展人才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招揽制度,合理使用人才,使其发挥出更大作用。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挑战

2024年4月14日至16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梅赛德斯-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等企业高管也在朔尔茨此次访华的随行之列。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西方国家的认可。大众很早就来华投资,现在又投资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大众汽车集团位于合肥的研发中心是全球除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目前研发中心人员在3000人左右。

从2015年开始,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德国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大众集团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获得合资公司管理权,实现企业管理模式变革。另外,大众还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内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26%的股份并成为其大股东。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再创新高。2023年全年产销

累计分别达到了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幅度双双突破两位数,分

别为11.6%和1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尤为抢眼,全年产销达到958.7万辆

和949.5万辆,同比增速分别高达35.8%和37.9%,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举跃升至

31.6%。

受益于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不到1500亿美元增长至14.7万亿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美国GDP之比从6.3%上升到70%,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从1.8%增长到1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从3%增长至约32.4%。四十年年均实际增速为9.5%。 2022年 《财富》 世界500强排行榜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约为37.8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的五分之二,接近中国和美国GDP之和。中国共有145家企业上榜。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市场占有量,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世界500强排行榜企业看,中国大陆上榜企业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1%,总资产收益率为1.15%,净资产收益率则为9.5%,三个指标都落后于《财富》世界500强平均水平。与美国公司相比,上榜124家美国公司的三个指标分别为11%、3.21%和21.9%,经营状况明显优于

上榜中国企业。 中国145家上榜公司平均利润约41亿美元, 与自身相比有所提升。但是同期,世界500强平均利润上升至62亿美元。中国上榜企业的利润和增速都低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

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国有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022年全年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2.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9.3%。国有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中坚力量较为突出。中央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牵头建立攻关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2022年累计建成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十余年来,中央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超过全国的1/3,2022年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我国在电网、通信、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央企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国有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国有

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能为新兴产业提供市场。尤其是在风险较大、回报率较低的关键技术领域,国有企业可以发挥中流砥柱的战略作用。2023年,央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

国有企业也有发展短板。国有企业广泛分布在竞争性领域和产能过剩领域,在新兴产业的分布相对较少。传统行业的国有企业要加快转型和创新步伐。虽然国有资本在局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提供可能,但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的作用不够突出。

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要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使命,围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调整自身发展布局。国有企业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成为创新驱动的关键支撑力量,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与民营企业一起协同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性的突破,超前布局科技创新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成果全链条孵化体系,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型国企要在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民营经济也是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比如传音手机一度占据非洲总市场57%的份额。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民营经济也在进行有效尝试。

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的动力源泉。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作用。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

和技术改造,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聚焦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转型升级的动力支持,民营企业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以微观载体的形式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发展进程中锐意创新,为我国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步入新阶段,具有内生创新特质的民营企业要发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相较于开展基础研究而言,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应用场景了解和把握得比较充分,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这个角度看,民营企业具有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的现实可能性,要充分挖掘其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既有通过产业集群寻求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又由于其经营管理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成为开拓新产品、新业态的关键力量。同时,因其经营管理灵活、专业化程度高,民营企业也具备发展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潜质。很多民营企业在一些微观领域达到较高发展水平。

推动民营经济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发挥制度优势,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技术的技术攻关,在创新科技研发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优惠,进一步破除准入壁垒。另外,为规避市场不确定和技术不确定的突出问题,要选取具有收益水平和条件相对成熟的科技攻关项目让民营企业参与,加大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达到148万件,同比增长17.4%;民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7.5万件,同比增长19.7%。从研发投入上看,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为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三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合计约占全国总研发经费支出的近7%。全球企业排名中,三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均排在前二十位。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在前沿科技领域进行探索布局和规划。华为在5G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最多;腾讯专利申请数量超6.6万件,全球互联网行业中仅次于谷歌,人工

智能专利数超过1万件,设有实验室专注量子计算、下一代机器人的研究等。

  因此,我们要用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这两个重要力量。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可期,前途一片光明。同时,我们要认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一条新路。

69 3099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