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课稿:深入学习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精神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网友 分享 时间: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精神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同志们: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围绕这一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立意深远、内容丰富的重要论述。科技自立自强即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是基于“目标—过程—结果”逻辑链条的有机统一和整体协同。目前,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等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是在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原创性阐发和系统性研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下,认真学习和深入考量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充分把握这一思想在继承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和原发性创新三个层面的要义阐发,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继创性贡献

所谓继创性贡献,就是强调“继承+创新”的认知模式,“是在继承既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实现所谓从1到2的发展。”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赋予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以崭新内涵。

(一)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出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术语,但从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出发,就“科学”“技术”等内容展开深刻探讨与理论剖析,同样表达了重视科技和发展科技的核心要义,为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早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就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自身矛盾的论述中指出,“人类支配的生产力是无法估量的”,以“资本、劳动和科学的应用,可以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无限地提高”的说明,也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直接生产力,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有力手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场域中,列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根本转化,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强调“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要在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立足于电力的现代技术基础上使农业和工业都得到改造和恢复”等,从科技的社会作用角度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高度重视科技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同志认为,“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这些深刻认识都结合了中国现实境遇的发展变化,在强调科技力量的前提下,坚持独立自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而为中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科技保障。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核心论断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作用,并通过对“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义阐发,深刻阐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精髓要义,进一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三个“第一”体系化建设中的内容延展,凸显了“科技是核心”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为“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强调“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阐明要纠正“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错误认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注重解决好科研和经济始终“两张皮”的现实难题,并以“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多变等特点”为依循,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链趋势,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科技自立自强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难题的破解提供了实践维度上的解决思路。综上,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继创性贡献,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中,进一步实现了从肯定价值的“1”到发挥价值的“2”的科学回答。

(二)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强调劳动本身“被当做创造价值的实体”的基本观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将人的劳动看作是简单体力劳动和复杂智力劳动的总和,而人们在从事科技活动时,无疑就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再结合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相关的论断,马克思从简单劳动作为复杂劳动的计量单位出发,提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进一步说明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从而为更好认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非均质”的特征提供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人在科技领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在革命和生产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指出“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按劳分配,充分彰显了劳动主体性思想,也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关系的问题求解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视角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席卷而来,智能化因素已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之中,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由此带来商品形态、经济形态的巨大变化等。如何迎接新科技革命浪潮?关键在于结合当前智能型劳动特征,把握智能劳动本身、智能劳动资料和智能劳动对象的新变化,认识和挖掘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集合效应和高附加价值创造能力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强国、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和民生科技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扩展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对劳动范畴的界定,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传统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三)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关于“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的回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自然科学两面性作用的现实出发,看到了“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的积极价值。恩格斯也提出“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的观点,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相关论述的肯定,进一步回答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与技术革新的相互作用。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现实场域中,列宁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阶级斗争等问题的论述基础上,强调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成为每个人平等享用的财产。中国共产党人对“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同志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强调以实体工业为载体的科技发展对人的解放的现实意义,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新中国成立以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弹一星”等国防科技的突破性进展和进一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导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不仅有效破解了科技异化的发展难题,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着力于绿色科技、人文科技等重要维度,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即是说,为凸显科技创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孤立地就科技谈科技,而应该将科技创新与人的需要、社会发展和世界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着眼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文的融合互补,由此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深沉人文意识与深厚人文情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科技领域的继承和创新。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集创性贡献

所谓集创性贡献,就是强调“集成+创新”的认知模式,“是对原本由不同主体或不同领域的思想观点做大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取得融合效应,实现所谓1+1>2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有机统一;从核心较量来看,“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实现自立基础上的自强和自强过程中的自立,由此形成科技自立自强各要素间的高效联动与整体协同,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科技根基。

(一)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与相互支撑性。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来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一体化谋篇布局与整体推进,是科学高效地支撑与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1.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聚焦战略导向,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从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的角度,进一步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和一体推进的战略价值。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都有各自中心任务和重点领域的内容侧重,其内部遵循着一整套完备而有效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规律。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需要,三大战略在根本方向和目标导向上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以多元联动为基础,形成多维交互融合的一体化协同。这就要求在实施战略谋划与采取路径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三者高效联动与整体协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为国家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力保障。

2.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相互支撑性。具体而言,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各自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定位。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个人的知识技能增进、思想观念塑造和生产技能提升具有积极价值,在三者之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作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凸显出科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和无可比拟性。科技为教育带来内容变革、为人才提供实践载体,在三者之中承担着动力源功能和关键性角色。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在三者之中占据主体性地位、提供根本性支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质言之,要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从而全方位、多领域和深层次地发展高质量教育。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关于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时代回答。“自立”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生存力的集中体现;“自强”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竞争力的深刻彰显。生存力与竞争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体两面。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强调了人才支撑的根本落脚点。人才是引领,人才是驱动,就是强调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概言之,通过深刻阐发和全面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最终实现对三者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的根本把握,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基本遵循。

(二)创新是第一动力。从核心较量来看,科学技术作为一项极富创造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突破,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完善。结合大科学时代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时代问题,从科技体制改革、战略力量整合、基础能力建设等多元维度给出了系统性、整体性回答。

其一,就科技体制改革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并从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出发,着眼于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完善评价制度,以及科技管理改革等方面,具体阐释科技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点,进而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更好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其二,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言,科技创新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实现突破和发展的,“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因此,必须充分彰显和科学运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流砥柱”的价值和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各主体在科技创新建设过程中的时代定位,要“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即通过一一对应的价值定位,进一步明确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事业上的领导力和组织力,明确高校的创造力,以及发挥企业的现实导向力、具体实践力和价值判断力。由此,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和实践导向。

其三,就基础能力建设而言,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坚实的根基,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基础研究作为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段,必须“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下好‘先手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等,从而为原始创新和前沿领域的科技攻关提供重要着力点。要加快对基础理论和基础设施的软硬件保障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文化氛围,从而为科技自立自强汇聚源源不断的基础动能。此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还应充分考虑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科技战略咨询强化以及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等一体化建设。概言之,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就是要在综合考量各种要素的完善与创新的基础上,从创新驱动迈向创新引领,从单一推进迈向多元协同,科学选择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合力。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所谓原创性贡献,就是强调“初始与创造”的认知模式,“意指取得原发性的、突破性的发展,实现所谓从0到1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研判,形成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生动彰显了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一)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是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新变化,在信息技术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孕育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原发性特征。即是说,面临“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的深刻变革,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结合国内新时代背景演变下的显著特征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等时代境遇,生动呈现中国在此现实场域下,对内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阶段性问题,对外必须把握全球科技创新趋势、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紧迫性和关键性要求。

(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地位。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认清基本形势、明确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在全面分析国际科技竞争新形势、深入研判国内发展新格局前提下,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作出的判断。以“关键”“根本支撑”“最本质特征”等定位词,修饰限定新形势下的科技地位,生动体现了科技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同时,从国家发展全局着手,以“根本支撑”的修饰限定,赋予科技战略地位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由此,从战略地位和影响范围等角度,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认识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地位转变。

(三)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导向。科技自立自强必须锚定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国家“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出的迫切要求。在科技领域,明确具象化和宏观性的目标导向,就是为坚定道路、选择方向、制定规划和坚决落实等一整套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过程明确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把握我国科技“已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的现实特征。结合新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方面要注重“扬长”,即必须强化我国科技创新的现有优势,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注意“补短”,即必须在中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弱项上有针对性地实现突破。针对当前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等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强调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力争实现我国科技从跟跑向并行再到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四)科技自立自强的方针举措。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把握实践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自立自强问题上运用系统思维的生动彰显,也进一步说明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贯通起来考察,才能将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和经济需求等作为一个利益整体来看待,从而为推动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系统方案和价值遵循。第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内生性与外延性相统一,这既是强调自身发展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一种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又强调要积极投身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内生性与外延性相统一。第二,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适配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妥善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发展困境,更好实现科技与经济协同创新。第三,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科技创新“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定,在观照历史、立足当下和把握未来中,选定国家科技创新方向与战略重点。第四,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价值性与需求性相统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评价主体,也是实践主体,其健康有益的发展需求既是指导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南,更是推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源泉。由此在比较中进步,在发展中超越。

(五)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文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培育创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语境中,科技创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和格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和格局的生动体现。由此,呈现科技创新离不开文化创新的哺育、文化创新的繁荣发展也需要科技创新赋能的内在契合。同时,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并就“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阐明基本思路,即全面把握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核心要义、深刻践行求实精神和协同精神的关键要义以及坚决落实奉献精神和育人精神的基本要义。

(六)科技自立自强的全球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深邃的世界情怀和宽阔的全球视野谋划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指出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世界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积极推动构建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每一项举措背后,都生动体现我国在当今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乃至竞争中的历史主动与历史自信。说到底,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自立是前提,自强是根本,没有自立基础上的自强,就像失去坚实地基、摇摇欲坠的高楼,而离开自强目标下的自立,难免会出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历史倒退。因此,自立自强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如果说过去的中国是蓄势待发的状态,那么现在的中国已然是一副全力迸发的姿态。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阐明,中国必须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以科技繁荣发展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充分认识习近平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的强大解释力和旺盛生命力,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思想阐释;必须充分把握科技发展的时空贯通力和现实引领力,继续坚持相关领域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发展,从而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69 2515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