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范例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1000字]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范例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1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如何?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2

1:爱上伤寒论,深感伤寒方之配伍神奇,亲见伤寒方之见效迅速,如获至宝。然此时只是简单的方证对应,未设计理论探索。

2:勤求古训,周易、伤寒、火神派、河洛等无书不看,理论玄之又玄,思维愤世嫉俗。曾分别掉入气化学派、火神派,最后甚至天真的想把六经与周易六子卦结合,认为六经源于六子卦。现思之甚是可笑。

3:忘掉一切,从头开始,潜心版本校读,理论全出《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感觉豁然开朗,至道不凡。始悟道时,见同仁于玄妙理论中不能自拔,甚想帮之,现体会到大道自然,顺其自然。

总结:1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说:1见山是山;2见山非山;3见山还是山。

声明:请各位同仁先忘掉自己所有的知识,否则我没办法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今天不可能把所有我的真实感悟讲出来,因为当我讲的时候,语言是我的障碍,言永远也不尽意。“道可道非常道”。由于时间,仅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四时阴阳。

四时阴阳

《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张仲景就的六经就原于此。他的六经体系(先暂定叫六经吧)是一个圆,我们又不可能一下子都吞下,所以为了让大家明了,我先找一个切入点,只是切入点。“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春 肝 弦 阳生阴长 少阳 益阴 和(吐)

夏 心 钩(洪)阳生阴长 太阳 泄阳 发汗

秋 肺 毛(浮)阳杀阴藏 太阴 泄阴 下

冬 肾 沉 阳杀阴藏 少阴 补阳 温

重点论述: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此为关键,明于此方可继续谈。因为如果一个理论由六个因素组成,有一个因素是错的,那么六个因素共同撑起的理论也要修改。

少阳治法为益阴,而非补阴,补阴为地黄、人参(古之上党参)之属,补阴不得法见效慢,需区别补阴和益阴的区别。辛温补阳,不可出汗;辛温(热)泄阳,令出汗(不可大汗)。苦寒泻阴,使其微下(不可大下);苦平益阴,不可泻下(故仲景将阴旦汤之苦寒之芍药去掉,改名为小柴胡。仲景绝不会无缘无故篡改古方的)。如犯大法,治疗为逆,知犯何脏,随证治之。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3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4

我们选一本好书,就像选择一名知己,记得刚刚来到大学的我,对中医一片迷茫,总是感觉过于深奥,可是随着自己不断地探索,还是小有成效,这里帮助我最大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临床医学的典范之作,应该是学医者的必读作品,但是它言简而详,博大而约,纵横交错,非浅尝辄止可见效。不是我们背几条,几十条原文就能够越好的。在这里共同分享一下我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伤寒杂病论》辩证论治体系及为丰富。分别有六经辩证,脏腑辩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经络辩证,病因辩证,方剂辩证,痰气水饮辩证,妇科病辩证。六经辩证是最主要的辩证方法之一,其中对太阳病论述的最多,但也最精辟,“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阳浮阴弱,是疾病的病机,是营卫失和的表现。同时使用嗇啬,淅淅等词生动形象地反应了病人怕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提出了干呕的临床表现,因为正邪斗争于表,无法顾护于里,导致里气相对不足,胃失和降的原因,真不愧是字如千金,言简意赅,的确令人惊讶。

其次,《伤寒杂病论》中的表里先后治则也是一大亮点。对于表里同病,汗下先后的治法,张仲景提出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这对我们临床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对于表证兼有里实的病人,我们要求先解表,够用下法。为了防止表邪入里,使病情恶化,滋生变证。但是我们也要遵循急者治其表,缓者治其本的原则。比如,阳明腑实兼有外感表邪,且里证较急,我们必须现攻下,后解表。第二,对于表证兼有里虚的病人,我们要先补里,后解表的原则,这样不但有利于药物被吸收从而调动阳气,而且有扶正驱邪的含义。第三,对于表里同治,我们要注意辩证表里关系是否密切,里证是不是大实大虚,只有表里密切相关,而且里证非大实大虚,才可以用表里同治的原则。比如,桂枝人参汤证,太阳误下后导致的脾虚表不解的证治。因为错用下法,导致脾气不足,正气不能达表抗邪,可以看出表里密切相关,非大实大虚之人,可以用表里同治可以说每一条原文都要遵守这个原则。所以我们要分清表里先后关系,对症下药。让中医药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再次,《伤寒杂病论》给我们提供了经方相互组合的思维方式。比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是对于表郁日久,邪轻证轻的病人而言的,用麻黄汤来解表邪,用桂枝汤来调和营卫,两方加减合用,体现了金方的应用广泛,同时,在临床上,不断扩大对《伤寒杂病论》的应用,如果辩证准确,可以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说是经用不衰。这也是为什么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最后,它告诉我们要重视药物的剂量和药后护理。以桂枝汤为例,如果是用来调和营卫的话,桂枝和芍药剂量相当,桂枝用来解肌透邪,芍药用于敛营和卫。如果,桂枝汤用来治疗心阳虚导致的奔豚证的话,我们要加大桂枝的量,来平冲降逆。如果是脾经络受邪,导致的胃脘疼痛,那么就要加大芍药的量,用来缓急止痛。可以看出,同一个方子会有不同的用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剂量的配伍。另一个方面,在外感表邪服药的同时,要求我们盖衣覆被,顾护人体的正气,借助外在的环境,祛除病邪,还要求我们要食粥护养。因为正邪斗争于表,里气不足,我们可以吃清淡的食物,促进正气的恢复。

学习《伤寒杂病论》我们要有信心和正确的态度,不断开阔思路,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学习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临床上对疑难杂病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5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69 639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