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集聚【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集聚【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一篇】

摘要: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其中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彰显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印记与特色,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感受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持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本文就高职语文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论述,明确其必要性所在,立足国情提出有效应用措施并落到实处,提升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文化热爱;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累积中形成了更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中。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自身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素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故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语文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通过对高职语文实践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改善教学不足的同时,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深化指明新的方向。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思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国近代最伟大的梦想。而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较之普通高校有所不足,学生素质水平偏低,忽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热爱,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价值观和精神思想,与我国国情相契合[1]。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力度进一步提升,很多新式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力求打破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格局,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式课堂格局,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推动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驱动力,创设良好的氛围无形中熏陶和引导学生行为方式,自觉投身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2]。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不足阐述

(一)课程定位模糊不清,受重视程度不高。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定位性质,主要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学科,主要内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文化内涵,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3]。但是,纵观现行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语文学科多表现为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语文课则是一种公共课存在,受重视程度不高,处于学科边缘地位。而很多高职院校将多数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学生对考下外语证书兴趣较高,语文课程兴趣不高,极大的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自然无法深层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二)未能创新型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多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自身并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由于死板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式听从教师安排,师生交流不充分,盲目的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4]。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针对性不足,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极大影响到语文教学成效发挥。与此同时,教学内容方面,更新频率不高,与时展趋势相背离,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结构陈旧,长此以往将丧失语文学习兴趣。(三)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滞后。由于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占据地位不高,所以很多从事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素质水平不高,专业水平不高,或是错误的认为语文教学很容易胜任,不需要过分深入的研究专业内容,种种因素的限制,致使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队伍不稳定。加之语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不深刻,甚至存在崇洋媚外的现象,以学习西方文化为自豪,缺少本民族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语文教学活动展开[5]。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并注重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以身作则为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职语文实践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途径

(一)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在高职语文实践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转变理念和教学方法,立足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文化元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构建嵌入式课堂基础上,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6]。由于教材内容中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所欠缺,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教学要求来筛选教材内容,丰富语文课程文化底蕴,指导学生后续学习活动顺利展开。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英雄》电视节目,加深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汉字大赛活动,分为两轮,实行班级团体积分制,题型多样,包括诗词填空、形近字、猜谜语等,主要目标是为了考察学生汉字水平,保持高度学习兴趣,深入感受和体会汉字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设计趣味性猜字谜活动,缓解比赛的紧张,通过汉字比赛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促使活动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另外,如果是广告文案内容,可以列举儒家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案例,适当的设计联想思维训练游戏,即成语接龙;在课前让学生在街边店铺和广告中找出字词不规范的现象,在课堂上分析点评,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汉字的敏锐力[7]。(二)诵读古代经典,组织体验式教学活动。为了促进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可以通过诵读古代经典名著的方式,从中汲取文化元素,积极组织体验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由于很多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视野狭窄,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热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只能死记硬背。如何改善此类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内容是优化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井然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名著阅读鉴赏,证明讨论与分享交流等方式,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深入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缩短师生距离,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和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8]。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单一讲解,创设良好的体验环境氛围,需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和体验,在体验式活动中加深文化内涵理解,与学生人生接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诸如,可以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会和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形式和内容多样,包括古代物品、传统节日、书法、建筑、饮食和服饰等,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选择多种方式互动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三)课下自主搜索资料,创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应该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课堂教学深度和广度,创设能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无形中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行为方式。组织经典晨读活动,在每日早晨第一节课的前十分钟,全班同学共同诵读中华经典名著。或是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大闯关主题活动,共同分享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文化热爱和文化自信。例如,在讲解《渔父》中,主要是讲解屈原和渔父之间的故事,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提问学生对屈原的了解有多少?屈原和端午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布置课下作业,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建立新媒体平台互动和交流,创设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到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人们在江中投入粽子来喂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手法来彰显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渔父劝诗人与世俗同流合污,而诗人则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感受诗人高尚的品格和情操。通常种方式,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融合,应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落到实处,因材施教,提升高职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二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去,能在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科教学形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崭新渠道,切实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打造更多元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奠定下重要基础。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积极做好剪纸文化这一美术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与实际形式,以此为基础在融合视角下思考其内容与中学其他学科的融合点,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后续其他学科教师推动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环节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学科;美术教师;剪纸文化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推动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已不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当前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改革这一路径,通过对课程实践方式的调整,在优化中使教育更好地与社会相接轨,充分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这一阶段中教师核心的实践方向之一,需要各个阶段教育工作者积极的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将其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一方面为学科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通过学科平台的应用与对学科内容的针对性开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与吸收。作为中学美术教师,笔者对剪纸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内涵进行了融合视角下的分析,制定了其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策略,希望能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结合几何知识,推动剪纸与数学学科融合

剪纸文化在艺术实践环节中需要学生首先对纸张进行合理的折叠,而后进行裁剪的方式,得出不同形状与样式的图案。这一创作形式恰恰与数学学科中的几何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几何教学环节中推动剪纸文化的渗透,使剪纸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形成紧密的联系。

在二者的联系性作用下,中学数学教师在几何教学环节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剪纸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对剪纸过程中对纸张的折叠方式、裁剪后得到的几何图形等具体元素进行分析,使学生基于几何视角对剪纸创作过程中图形产生过程中的对称、旋转等裁剪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这种融合方式,学生能通过对剪纸文化创作过程与作品的分析更具体的了解几何知识的定义,建立对几何知识的思考,并在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数学分析过程带动学生更清晰的感知剪纸创作的原理,以此极大的强化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为其传承剪纸文化创作形式奠定基础。

二、构建表达环节,推动剪纸与语文学科融合

剪纸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华艺术形式,基于这一形式下的许多创作作品都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创作者的思考与价值观念,通过对纸张的裁剪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协调剪纸艺术作品中的思想价值与创作内涵,引导学生展开定向的分析,以此为核心构建具体的表达环节,切实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空间。

为此,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即可引入不同创作者、不同地域的优秀剪紙文化作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在表达环节中分享自己青睐这一作品的原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整合语言,从剪纸作品的形状、内容以及创作的基本特征出发,进而对作品的创作细节进行评价,利用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总结出剪纸作品的整体创作特征,而后学生应结合自身对作品的感触与理解,分享自己对作品内涵与表达价值的感悟,使其进一步建立更主观地表达感知。由此,学生不仅能通过语言表达环节强化对优秀剪纸作品的审美体验,还将切实在通过对剪纸作品的感知表达提升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与感悟能力,切实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基于文化视野,推动剪纸与道德与法治融合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对剪纸文化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开发,使其成为课程中重要的拓展教育资源,辅助实现学科既定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利用传统艺术资源切实推动学生实现个人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此,在中学道德与法治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一系列与我国年俗文化、婚庆文化相关的剪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能透过剪纸作品的创作细节更具体的了解颇具我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对年俗与婚庆等庆祝习俗建立起更全面的了解。这将基于剪纸文化引出更多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进一步强化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课程中更综合地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其切实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未来成为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者奠定重要基础。

基于美术视角对剪纸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推动其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将从专业角度更好的帮助教师实现科学的课程改革目标,为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在课程中提供理论指导,切实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助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三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两个班的传统文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四个教学手段诵、说、背、写。下面就每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诵

本册书所选的目都是经典篇目,对学生的做人和学习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美美的诵读课文是一种享受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享受。所以我采用了泛读课文,自读课文,译读课文等多种方式。每学1篇古文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比如,教《诗经。卫风》这一课,学生总读不熟,我一遍一遍地教读,仍有一部分孩子读不熟,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先采用读后才让他们“说”,在说中体会文中深奥的内涵!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

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墨子。染于苍则苍》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熟读成诵经典美文,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好的事情,可以说是终生受益!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我要求每1篇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很多孩子已经比较熟练的接受了这样多读成诵的方法。

四、写

每次背完1篇古文古诗,我会要求学生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一是为了巩固背诵,二是为了能提示重视书写古文古诗。写完后,同位两个再互相批阅。这样的训练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学生再期末考试的时候,若遇到默写课外的古诗时能把《传统文化》上的古诗写上去。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每篇古诗古文,能重视这门课程,能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头脑里有了一些积累,心里觉得了安慰。相信随着这门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班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第四篇】

一、教学背景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个人觉得应该注意在三个方面着力:第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认同,是一个兼顾古今的科学系统。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个层面的倡导: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中,爱国、诚信、友善、和谐等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恰恰又是现代文明的标尺,因此在现代的教育教学当中如何系统性、科学性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到课堂教学之中,便是我等教师有必要关注、有必要学习、有必要推进的重要工作。

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安徽虽然是清初才设立的一个“新省份”,但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从春秋时的老、庄开始,直到近现代的陈独秀、杨振宁,两千多年里江淮大地人才辈出,可谓是人杰地灵。更不用说以奇绝黄山为代表的秀丽自然风光和芜湖铁画等地方特色风物,把安徽的区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江淮特色、合肥魅力的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现阶段的语文教材,我开展了一堂以“黑脸包公”为代表的戏剧脸谱兴趣课,将传统戏剧文化与地方历史名人融在一起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把“公正廉明”的优秀品德向学生做一定的普及与渗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

1.《唱脸谱》歌曲MV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2.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3.重点介绍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2.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而后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随即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没有哪一位同学会唱戏呢?”(生不能唱,有答家中爷爷奶奶爱听戏者)最后导入:“既然大家都不会唱戏,老师也不会唱,不过我们先来听一首有关于戏曲的歌好不好?”(生集体答“好”)2.播放《唱脸谱》MV(生观看)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唱得是什么呀?”(生不能答)教师将脸谱这一词介绍给学生,点明脸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3.不同人物的脸谱展示

依次将窦尔敦、张飞、典韦等人物的脸谱图片放给学生观看,看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颜色的脸谱,为什么。(生讨论,各执看法)待讨论完毕,请学生回答。(生多喜欢鲜艳、夸张的脸谱)学生答后,教师将不同脸谱颜色对应的不同人物性格粗略地向学生讲一讲,以引入下一环节。4.包公脸谱介绍及包公文化概述

在大屏幕上展示包公的脸谱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黑脸”表现出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而后请学生回答。(生讨论,有回答严肃的,有回答厉害的,有回答很容易晒黑的)因学生答案多样,教师暂不总结,而是播放《打龙袍》高潮片段,通过戏中人物动作再次询问包公是怎样的人。(生观看,回答教师问题)根据学生第二次的回答,总结出包公的人物形象:正直、廉洁、公正。同时结合《打龙袍》的主要情节,将人物形象的关键词与包公的小故事相对应,播放包公的画像、剧照。最后询问学生:“大家知不知道包公是哪里人?”(生回答,不中)教师告诉学生,包公为合肥人,简要介绍其生平,同时播放包公园、包公墓等图片,并询问学生有没有去过现场,没有去过的可让家长周末时带去游玩。5.思想品德教育

以包公为榜样,询问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生多答“好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突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做欺软怕硬之事,要团结友爱,公平公正。

全课到此结束。

六、教学反思

戏曲艺术距离学生的生活较为遥远,且其表现形式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深奥晦涩,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深入浅出,让学生有一个最基础、最初步的了解即可以。同时,抓住“包公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出生在合肥”这句话,浅浅地点到思想教育,以免学生不知教师所云。

总的来说这堂兴趣课增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尤其是激发了学生去参观包公园的兴趣,这是开课前我所预料不到的。因此适当时候组织学生去集体参观,不啻为一个不错的想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五篇】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学科虽然较为客观、精准,但其中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若能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功能,便能引导学生在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启迪数学思维、发展数学素养、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并强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时代发展的使命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内容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也是责无旁贷。

(二)培育学生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的特点,甄选适合的教学内容,撰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教学活动,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课程。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典故

我国历代数学家均对数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校本教材中编入典故,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名人典故,了解结绳计数、赵爽注释《周髀算经》、东汉的张衡、祖冲之和圆周率、杨辉三角等数学典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古代名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早在古代就有人们进行了研究,并成为了经典名题,可以选择部分切合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典型题引发学生对一类问题的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研究假设问题时,可以引用“鸡兔同笼”和“百僧百馒”的问题;在研究盈亏问题时,可以引用“折绳测井”的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阶段研究的部分典型问题在古代就曾经出现,选取这样的题目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既达到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无痕的渗透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古典游戏

中国古代有许多益智趣味的民间游戏,其中也蕴藏着一些数学原理或者数学方法,可以将其作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例如:七巧板、孔明锁、九连环、华容道这些集聚中华民族智慧的传统游戏不仅趣味十足,更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挖掘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及生活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充分的数学思考,更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传统文化。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传统数学文化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认识千以内的数”中,教材首次引用了中国独特的运算工具算盘帮助学生认数。在教学中,我借助认识算盘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数的发展过程。从用实物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到算筹,在此基础上认识算盘。在认识算盘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认识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上档和下档的每颗算珠代表数的大小,如何用算盘数数、计数等。借助算盘,帮助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计数、写数、读数,成为学生认数的极佳工具。课末又带领学生简单认识了八卦算盘。通过借助算盘进行的人数活动,学生感觉利用40分钟穿越千年,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

2.创设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背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也可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二年级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时,我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通过课件呈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古代的中国就有7000千米的古代丝绸之路”,让学生在认识万以内大数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历史的悠久、古代丝绸之路带给学生的震撼,学生对祖国文化产生了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

3.在数学活动中重温传统文化

数学的概念、规律、算理等都是经过几代数学家无以计数的实验、研究后得到的,数学的学习如果仅仅重视结论的运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或许仅留有印象,学习便不再深刻。《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习的过程,指出要重视“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故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入数学史料,不仅可以丰厚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而且又能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重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数学史,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借助教学内容在了解了计算圆周率的必要性后,让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出圆周率。通过小组讨论及组间讨论统一想法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圆周率。学生通过多次测量计算后,基本能都得圆周率大概是三点多一点的范围,但是,具体结果并不完全统一。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圆周率的发展史,通过史料,不仅以历史说明了圆周率的值,学生们在活动中亲历了计算圆周率的过程,更能深刻体会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为他们创造的辉煌历史成就而自豪。

(三)在阅读中丰厚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它已然成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工具和语言。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的阅读,数学的阅读必定也包含数学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再说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阅读,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1.重视课内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都编排了“你知道吗”的知识链接,在这些内容板块中有许多与数学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相关。例如:在这一板块中补充了先祖计数的方法、七巧板、九九歌、算盘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知识链接可以作为课内阅读重要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呈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知识和文化。

2.指导课外阅读

谈起课外阅读,一般更多想起的是语文课外阅读,其实数学学习也需要课外阅读。现今,适合儿童阅读的课外数学读物很多,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数学阅读材料也可以推荐给儿童阅读。比如:胡鶴龄的《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郁祖权的《中国古算解趣》、柳薄濂的《曹冲为何能称象》等书目,不仅能使学生领略我国经典的数学故事,更能使学生在尝试经典数学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要循序渐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和熏陶。数学学科在此方面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教师应通过点滴之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逐步提升、进步。

69 1290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