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热选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热选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一篇】

一、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2、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3、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本课时学习内容:

(一)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二)了解作者。

龚自珍,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字_____,号________,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他的散文奥博纵横,诗歌瑰丽奇肆。著有________________。

(三)诗句研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诗歌主旨。

四、小知识。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二篇】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8月24日)男,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相关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创作背景: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赤壁》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过零丁洋》创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背景:《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3中心思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律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赤壁》: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过零丁洋》:这首七律通过回忆诗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思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情绪中,而以乐观旷达的情怀面对生活。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三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四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习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平。

2)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4)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5)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6)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7)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二)研读。

1、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1)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2)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3)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2、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从诗歌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手法三个角度来共同解读诗歌。

1)散读、范读、齐读诗歌。

2)研读《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品诗:我被贬至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已二十三年了。

体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痛苦而又孤寂。

品诗:我怀念旧日好友只能徒劳地吟诵《思旧赋》,回到了故乡已经物是人非。

体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教师小结。

5、学生学法。

6、

(三)自主活动。

1、四人小组自主选择诗歌一首。

2、运用学过的方法讨论研读诗歌。

学法:用典“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品诗:破旧的沉舟之侧百舸争流,孤寂的病树之前万木正春。

体情: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学法:“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品诗: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体情: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3、将活动成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活动报告上。

4、在教师的组织下分选不同诗歌的四个小组课堂发言,由小老师展示小组的活动成果。学生提问,教师帮助解答,师生共同研读好剩下的四首诗歌。

二、课后活动。

1、教师仔细批改学生的活动报告,发现偏颇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和学生个别交流,学生修改活动报告。

2、背诵诗歌准备默写。

3、将活动报告搜集成册班级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五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先学后教、圈点批划法、朗读法。

(一)导入:

1、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指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时间:7分钟)。

2、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亿年前的二叠纪。

2、学生进行品析。

3、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六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说”及其文体特点

3.理解课文字词及其比喻义

二、引入

1.关于“说”的文体,你知道多少?学过哪些文章?

2.说说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的诗文你学过哪些?

三、引导自主学习

1.了解关于“说”的常识及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字词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四、小组合作学习释疑

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乐:能发现、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课堂检测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七篇】

1、本单元的写作是学习描写景物。要培养学生学会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水准。

2、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在写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的情趣。

导入语:

美好的景色描写,能让人如身临其境,神游其中。它是春赏百花夏观雨,秋品金菊冬踏雪的浪漫;它是临池照影、望月思亲的感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能渲染气氛,可烘托心情,会镌刻年轮,可铭记时光。完美的景色描写,能把读者的心牵入作者笔下的情境中。

四季风光流转,时光荏苒消逝,你我俱在其中,走过的路,路过的桥,看过的风景,就请你,尝试着用笔来写就美文吧。

本次活动,我们以通关为形式,逐级打通,掌握写好景物的秘籍,练就自己的生花妙笔吧!

第一关、突出特征。

美文欣赏。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

作者抓住春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世间万物皆有个性,自然风景各具神韵。写出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就是要写出该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写出个性,写出神韵。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描写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色。准确、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习作展示。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绿。我揉了揉眼睛望着通往家门口的一条乡间小路,那幽幽的小路已经被绿色小草覆盖,嫩嫩的枝条沾了些小小的水珠,在微风吹动下闪烁着光芒,就像晶莹剔透的小珍珠。我顺着这条小路慢慢地向前走,小路两边垂杨柳已经长满细细的枝叶,我摘下一片嫩叶放在手掌心感受着春天的生机,嫩叶是绿色的,渗透出一点淡黄的颜色,它是那么的娇嫩。

——王佳浩《我爱春天》。

老师:王佳浩抓住了春天充满生机的特点来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一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景象。

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

第二关、多感并用。

美文欣赏。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春》。

最难描绘是春风。

朱自清以多种感官感受春风,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

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意,让人依恋;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使人沉醉;从听觉上感受,轻风中传来了一曲鸟鸣、流水、短笛相和的和谐悦耳的春之圆舞曲,令人入迷。

写作秘籍。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自然景物有颜色、味道、质地、形状等各方面的特征,而要把它展示出来,给读者立体的感受,就要善于多角度描写,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描绘。如在写景时,很多人只习惯于描绘看到的事物,这样难免单调。其实,我们不妨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从而构建一幅立体的图画,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让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景。

习作展示。

秋天,瓜果飘香。风里带来些湿润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野菊的清香,和甜丝丝的成熟的果实的味道酿在一起,愈酿愈浓。瞧,果园里,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像金色的小灯笼挂满枝头,好像在庆祝秋天的丰收。卸去纸袋的红彤彤的苹果像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小球,有的两个凑在一起,似乎在说悄悄话,还有的三五成群,仿佛在开丰收大会。葡萄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绿的、深红的、淡黄的、深紫的……熟透的石榴忍俊不禁似的咧开了嘴,露出了光滑莹润的石榴籽,真是让人唾液潜涌。我掰下一粒石榴,放进嘴里,哇,又酸又甜,回味无穷。

——樊石林《我爱秋季》。

老师:樊石林这段文字以嗅觉感其香气,以视觉观其色状,以味觉品其滋味,展现了一幅立体的果园的丰收的景象,读来不觉让人神往。

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

第三关、写之有序。

美文欣赏。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写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笔法活脱,又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写作秘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或按空间顺序,以一点观察点的转移为线索,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或按时间顺序,写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使文章富于变化,摇曳生姿。

习作展示。

一夜细雨。清晨,被一阵啁啾鸣啭的鸟声叫醒耳朵,慢步走至阳台,推开窗户,清新。

冷冽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清神淡,怡然自得。雨已经停了,但见窗外树木棵棵挺。

立,精神抖擞;近处原野,未成熟的庄稼绿意葱茏,青翠宜人;远处横亘的嵯峨山肌。

理明媚,格外清新,给人以无限遐思。

——杨宸《秋晨》。

老师:杨宸这段文字以空间为序,由近及远,依序描写了窗外树木、近处原野、远处嵯峨山,像是一幅层次分明,远近景相映衬的水墨画。

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

第四关、动静结合。

美文欣赏。

例1: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绿潭”则是碧绿的深水,“回清”回旋的清波,而“倒影”又为倒影着山石林木的影子,“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动静交叉,有张有弛;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例2。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季羡林《清塘荷韵》。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写作秘籍。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一味绘静,则呆板;一味写动,则嘈杂。

自然万物,有的相对静止,有的不断变化。因此,描写景物,既要写出静止时的优美景色,又要写出运动变化的动态美,静态与动态搭配,形态与姿态配合,写活写动,景物才能笔笔生辉,形象起来。

写这类文章,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文章才会灵动起来,既有生命,又有灵性。

习作展示。

秋天,虽然一些娇嫩的花儿枯萎了、凋谢了,但那菊花却迎着灿烂的阳光,肆意怒放。黄的似锦、白的如雪、紫的像霞。那一棵泼泼洒洒,像龙飞凤舞;这一朵热热烈烈,像节日焰火;那一株晶莹美丽,像精致的珊瑚;这一枚丝丝缕缕,如飘扬的发丝。一阵微风吹过,朵朵菊花又似摇曳着精美的裙摆,优雅又婀娜地起舞,让人目不暇接,不知看那一朵才好。

——惠勇蕾《我爱秋天》。

老师:惠勇蕾笔下的菊花,既有色之缤纷,又有形之多姿;既有静态描摹,又有动态描写,生动优美,灵动鲜活。

总结语:。

本节课我们以通关升级的方式学习描写景物,请牢记我们的写作秘籍:

抓住特征细描绘,笔下景物有神韵。

听触嗅味多感官,立体展示全方位。

写之有序条理清,重点突出层次明。

先静后动是规律,动静结合有灵性。

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永不返程的旅途。比目的更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林一天地,一水一乾坤。且让我们边行走,边记录,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山川林海、四季风光。

优秀习作。

我爱冬天。

耿佳敏。

盼到了,终于盼到了,冬天来了。

冬爷爷迈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来了,他像是在担心我们生他的气,还为我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礼物。

看呀!他为小草盖上了洁白的羽绒被,给树姑娘穿上了晶莹的白纱裙,给房屋盖上了一顶温暖的白线帽,为远山带来了量身定做的一套雪白的狐皮大衣。放眼望去,玉树琼枝、粉妆玉砌,大地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好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

当然,和蔼可亲的冬爷爷也给人们带来了礼物-----漫天雪花。雪花像美丽的舞蹈家,在天空中轻盈地翩翩起舞;又像冬爷爷派出的使者,温柔地告诉人们冬天到了,忙了一年了,该休息休息了。

上学路上,我伸出手,接住一朵雪花,仔细观察了一番。小雪花共有六个瓣,是一个个透明的小冰晶,如同玉屑琼渣一般,又精美又可爱,只是一忽儿就化了。路上满是松软的雪花,踩上去咯吱咯吱作响,有趣极了!

到了学校,就听见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下课了,一群群孩子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衣服上、头发上、手套上,到处都沾满了雪,他们也不在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玩得开心极了。我跑出教室,立即加入到打雪仗的行列中。我迅速团了一个雪球,可是这雪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跟我过不去似的,偏偏团不紧,可能是雪太蓬松的缘故吧!还没等我团完,一个老大的雪球向我飞来,我哪里来得及躲,雪球不偏不倚正好砸在我头上。我猛地抬起头只见同桌在一旁诡笑。不用多说一定是他!我抓起一把雪向他扔去,他哪里肯吃亏,又来反击我了。上课铃响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

望着窗外飘飘扬扬的雪花,我不禁想起一句农谚:"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来得很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

我爱冬天,因为冬有着冷若冰山的严峻,长天一色的苍茫,更有着包容万物的慈悲,无私馈赠的慷慨。

早春生机勃发,盛夏激情热烈,金秋收获累累,我却独爱这昭示希望的寒冬。

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写作教学设计。

校园一景。

王美琪。

我在张家坳学校就读已经七年了,在这七年里,我每天基本就是上学,上课,下课,放学,真的好不惬意。

我最喜欢的就是校园的风景,要说校园的风景,那真是别具一番风味。树木郁郁葱葱,绿草青青翠翠,繁花芬芳馥郁。一到夏天,我就特别喜欢走在操场上深吸一口气,好轻松的感觉。

要说校园风景哪处最好,唯有刚进校门,左右两旁那两片小花园,从远处看,绿草丛生,用石砖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真有点“曲径通幽处,‘校园’花木深”的意境。

右边的花园,地面长满了如茵如绒的绿草,还有一棵高大的棕榈树,伸展着大蒲扇一般的叶子。棕榈树前面是一排茂盛的月季花,从春到秋,娇美的月季花次第绽放、繁花似锦。说实话,好多同学都喜欢去里面摘月季花,但是我从来都不想进去,因为我不忍心去踩踏那些青翠欲滴的小草儿。

左侧的小花园里有垂杨婀娜,修竹挺拔,青葱可人。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走进去,在一丛茂竹的掩映下,静卧着一块粗糙的大石头,上面镌刻着“笃行”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一到春天,这个花园里的那棵小桃树,就开满了桃花,树上仿佛落下了一层绮丽的红霞,树下仿佛铺就了一层粉红的轻纱。花儿芬芳馥郁,好多蝴蝶和蜜蜂都被她那娇艳的花朵和清新的香气所迷惑,上下飞舞,不忍离去。好多小朋友下课之后都喜欢去那里去那里嬉戏,闻一闻花香,捡一捡花瓣,发一发呆,说一说悄悄话,我也不例外。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花甜丝丝的。我觉得这就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还有花园后挺拔的松树,它是那么的高大,那么的精神,无论春夏秋冬,都直直的伫立在那里,像守卫边疆的战士们一样。

校园里的风景虽然不是最美丽、最雄伟的风景,但绝对是我最值得回忆的珍宝,它陪伴我度过最美好的少年时光。

校园风景,永驻我心。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第八篇】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从“多烦忧”一转而“酣高楼”、“揽明月”,再转到“愁更愁”,又转到结句的“弄扁舟”,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3.《浣溪沙》。

北宋初年词的创作主要承袭五代遗风,多为宴席间娱宾遣兴而作。所以要求协律,宜于歌女逐弦管之音演唱。从内容看多是吟风雪咏花草,写离别道相思之作;在艺术上则以委婉浓丽为主导风格。

晏殊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其《珠玉词》被视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这首《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也是宋词中被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三句。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它的好处在于摆脱了代歌女立言的代言体,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上片写作者在唱一曲新词,饮一杯醇酒时,竟感到这样的生活已经无数次地重复,因为春天的天气同去年一样,亭台景物也都依旧。下片进一步写这种生活感受。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岁月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惜,借助曲、酒、夕阳、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颇为自得的奇偶佳联,也深受后人的赞赏。

4.《江城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这首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以抒情为主,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作者并不在意自己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要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5.《破阵子》。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而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有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等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它说明已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揣摩诗句。

1.简介五首诗词中出现的典故并讨论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确: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跳,唐代时期,为把谢跳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跳为小谢。谢跳诗风清新秀丽,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宏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跳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较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明确:据《史记·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明确:“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较”。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一脔便去”。事见《世说新语·汰侈篇》。这里用此事,乃取济之豪气,苏轼有诗曰:“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约公择饮,是日大风》)。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这与悲壮苍凉的“塞外声”有相近之处。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可怜白发生!

明确:

(1)一“浮”一“动”这两个动词,和前联的方位词“外”与“中”一样巧妙,“外”与“中”置于一句之尾,如袅袅余音,作用在引人联想;“浮”与“动”置于五言中关键性的第三字的位置,作用在于加强动态之美。

(2)这首诗一上来就用这两个极长的句子来写诗人骚动不安的心情,由此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将“弃我去者”和“乱我心者”突出地摆在句首,并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语气停顿。而后面的“昨日之日不可留”和“今日之日多烦忧”,则用了四个重复的“日”字,造成语言行进中的停滞,更加强了那种踟蹰彷徨、纷扰不定的心情。从意义上说,“昨日之日”中只要一个“昨日”就足矣。这两句如果写成“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烦忧”,意思上不仅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更近于诗的凝练了。但是,这两句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特有的散文式的节奏,而这散文式的节奏在这里原是有助于传达诗人纷扰不宁的心情的。因此,从感情的表达上说,这“日”字的重复和这散文化的长句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3)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来”与“去”的对比,“去”是主,“来”是宾,以“来”反衬”。“花落去”、“燕归来”,都是暮春时节的典型景物。落英缤纷,这是自然景象,冠以“无可奈何”,则惜春之情自现。落花飘零,春光将去,见景伤情,欲留不住,“无可奈何花落去”,表现诗人惜春的心理很形象。紫燕呢喃,也是自然景象。燕子秋天南去,春则北归,据说它隔年还能认明旧巢。现在,燕子又回来了,所以诗人说“似曾相识”。但是,这里写燕子归来不是目的,目的是用燕子的“来”,来反衬时光的“去”。是呀,燕子年年离去,又年年归来。现在,它又飞回来了,然而逝去的时光,以及随时光一同逝去的往事,却再也不能返回了!所以,这“似曾相识”的燕子,不仅没有给诗人带来什么安慰,反而增加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很细腻、很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那样浑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4)一声浩叹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可怜白发生”。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辛弃疾是不服老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这里的“可怜”有着另一番特定的意味,那就是投闲置散、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这一句与篇首失意英雄的形象遥相呼应,它一反梦境中的昂扬意气而出以凝重深沉,从而形成一个特大跌宕。此为欲抑先扬之法,前为宾,后为主,一句逆转点化,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煞,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

3.学生齐读这些名句两遍。

要求一边朗读,一边背诵。

4.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有的描绘如画的美景,有的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颂作者的人生渴望,内容各不相同,风格各异,请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诗词的不同风格。

二、朗读比赛。

方式:男、女生对抗赛。

1.自选本课中的两首诗词朗诵。

2.指定本课中的一首诗词朗诵。

三、布置作业 。

1.默写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

69 159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