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优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关于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优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第一篇】
“接诉即办”工作开展以来,怀柔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把“接诉即办”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实践,作为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的深化举措,作为科学城建设良好环境营造的重要抓手,坚持统筹领导和高位推动,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全区上下协同联动,全力以赴解决群众诉求,努力办好群众身边的事,“接诉即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9月共受理群众诉求万件,解决合理诉求万件,解决率和满意率分别为%和%,综合成绩排名全市前列,连续7个月排名全市前三,4个月排名全市第一。
一、区委区政府持续高位推动
区委区政府召开半年接诉即办工作推进会,明确了下半年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坚持定期听取接诉即办工作情况汇报,镇街书记工作点评会坚持对接诉即办进行重点点评;按照以位定分的原则,调整了考核办法,使全区形成争先恐后的良好态势。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全程跟进监督接诉即办工作开展,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分别对企业诉求和重点疑难诉求进行督查督办。
二、完善接诉即办运行机制
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制定了疫情类诉求10分钟快速响应、2小时办结、重点诉求双报告等工作机制。设立每月23日为“处级干部回访日”,34名处级干部走进区12345指挥调度中心,拨打回访电话150余个,解决率和满意率均超过95%。
三、开展“挂账清零行动”
按照区长于庆丰同志的指示要求,建立了《怀柔区挂销账诉求动态台账》,开展了“挂账清零行动”。责成专人对全区重点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办理意见。设立了23名工作专员,对全区16个镇街、7个重点区直部门进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目前,2019年2379件挂账诉求已全部清零,今年1188件挂账诉求已销账309件。
四、着力攻坚疑难诉求
区政府持续开展疑难诉求攻坚行动,建立全区《疑难诉求工作台账》,区政府先后3次召开专题会议,对9大类51个问题涉及2000多件疑难诉求进行研究,逐一梳理诉求成因,现场研究解决办法,明确解决路径和时限,各镇街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多部门协同联动,累计推动1700余件疑难诉求得到解决,形成了攻坚克难解决疑难诉求的良好态势。
五、抓好三项重点任务
一是抓好企业诉求的办理工作。出台《怀柔区12345企业诉求办理规范》,对企业诉求一盯到底,不能办理的企业诉求,要见面答复并书面回复企业,建立“一刻钟”快速响应和48小时办结机制,推进企业诉求高效办理。截至目前,我区共受理企业诉求209件,解决率%、满意率%,会同区委督查室对100余件企业诉求进行督办,已全部办结完毕。二是开通网上12345。以“怀柔融媒”公众号“hr12345”栏目和怀柔区人民政府网“网站12345”已上线运行,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反馈渠道,已受理网上诉求91件,均已第一时间派往各承办单位进行办理。三是抓好“区直接抓村居”工作,建立全区高频村居台账和“日统计、周提醒、月函告”工作机制,每日专人统计分析村居受理情况和和办理结果,每周提醒诉求量大且解决率偏低的村居加大办理力度;每月致函前10位高频村居属地党委,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强化主动治理。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第二篇】
今年上半年,我中心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积极围绕市区党委政府“三强两促”“八重清单”等目标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重点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绩。重点推出瓯海特色的光伏项目建设“一件事”和汽车充电桩报装“一件事”改革,创新“不见面开标”方式将开标时间从6-7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全力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相关工作得到了市局及市委改革办领导的重视和肯定。行政审批方面,1-5月份区中心及分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133418件,全区13个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76366件,37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共办理各类事项61322件。公共资源交易方面,1-5月份共完成45宗工程招标项目,其中29宗不见面开标项目,成交金额亿元,节约率为%;完成43宗政府采购项目进场交易,采购预算金额万元,实际采购金额万元,节约财政资金万元,采购节约率为%;完成产权交易12宗,成交金额万元。
一、上半年亮点工作
(一)突出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战”攻坚
一是配合全区开展防疫工作。疫情爆发期间,认真配合古岸头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每天安排人员准数到村防控卡点开展轮班值守、人员排查、出入登记、体温测量、疫情宣传等;成立专项小组进驻集中医学观察点,统筹做好安保维稳、后勤保障、健康监测工作;5-6月份继续承接机场轮岗与隔离点管控工作,作为瓯海区进驻龙湾机场轮岗值班。二是做好中心防疫工作。为积极应该新冠疫情,我中心及时落实相关措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政务服务,在审批中心入口处设立扫码点,安排专班专人落实预约对接、身份核验、扫码登记等工作,利用海报、语音播报等加强宣传提醒,进一步确保大厅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三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一对一联系帮扶14家企业,派专人参加区级招工组部门前往安徽招工。疫情期间,创新优化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如开展线上线下双线审批,积极引导和宣传“网上办、掌上办”;积极跑腿上门开展多种形式的代办服务;采取“不见面开标”方式重启招投标项目,切实助力我区复工复产。
(二)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和“一件事”改革
一是深化便民利企“一件事”改革。继续深化省定41项“一件事”改革工作,重点推出瓯海特色的光伏太阳能项目建设报备验收并网“一件事”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报装“一件事”,得到了市局及市委改革办领导的重视和肯定。目前,光伏“一件事”已于5月份完成工作方案印发,30多个项目已进入流程运作,充电桩“一件事”工作方案也正在区里走印发审批流程。二是继续深化侨务“全球通”工作。将“侨务全球通”的功能向国内延伸,打造“远程办”“视频办”。目前,我区已设置4个服务点,已有17个部门、108项跨境事项可办理,截至5月底完成为侨服务咨询量1152件,温警在线为侨服务73件,“1+3”平台办理业务40件,位列全市前三。三是助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提效提速。为达成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到竣工“最多80天”工作,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代办服务,做好项目前期服务和审批提速工作。目前完成“最多50天”项目5个、“最多30天”项目22个,实现率均达100%。试点开展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审批,目前在进行项目筛选和对接。四是推进涉批中介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网上中介超市”推广应用,及时审核中介比选项目申请,妥善处理中介比选争议问题,实现全网平稳运行,目前已完成比选项目79个,最高限价364万元,中选金额286万元,下浮率达21%。
(三)强势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一是办事大厅标准化再提升。强化镇街内部政务服务事项和基层站所服务事项“两集中两到位”分类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办事大厅标准化改造提升。目前已打造完成4个示范型、6个标准型、3个合格型镇街政务服务中心。二是服务事项标准化再提升。重新梳理调整街道政务服务事项395项,编制统一的办事指南模板;将355项部门下放事项推送到各镇街中心电脑受理端,由镇街中心进行确认、布设受理地址、受理环节,努力实现办事系统受理端向各镇街下移。三是办理模式标准化再提升。在镇街政务服务大厅布设电脑、浙里办“二维码”,引导办事群众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设置“瓯e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继续推进“瓯e办”、“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的拓面增项。开展精细化无偿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已完成精细化代办3322件,办结率100%;社区、村居完成代办件数5936,办结率100%。四是队伍标准化再提升。要求各镇街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正股级科室,专门负责日常管理和镇街“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配足配齐窗口工作人员共54名,落实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常驻窗口共42人。五是制度标准化再提升。继续完善规范办事指南、办事流程等,全面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容错免责机制等制度;健全日常管理考核和奖惩办法,激励优秀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服务热情和服务水平。
(四)积极提升政务服务信息智慧化水平
一是继续优化“网上办事”。积极参与全市数据家底普查、数据资源归集、系统平台整合工作,完善统一规范的公共数据资源目录,完善南威系统与浙江省政务服务网公共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将更多直接关系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高频数据纳入共享范围。二是继续优化“掌上办事”。配合市政务局、区大数据管理中心构建“一网通办”的在线服务体系,继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网、移动端、自助端界面和功能,不断提高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的网上办理率。三是继续优化“自助办事”。进一步推广应用“瓯e办”便民服务终端,自主拓展“瓯e办”自助机功能,打造审批大厅“24小时”取件区,配合实现动车站“过路办”,最大限度为民谋便利。四是推进“智慧服务大厅”创建。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指导,对智慧考勤系统、大厅背景音乐系统进行改造,引入集人体测温和智能人脸考勤门禁产品,打造智慧服务大厅。
(五)全力推进电子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
一是推出“不见面开标”服务。1月初上线试运行“不见面开标”系统,投标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电脑参与开标,大幅降低企业投标成本和时间成本。3月17日,因疫情原因暂停的城中村改造C-47地块安置房景观附属工程项目开标,投标家数达到347家。我中心采用“不见面开标”方式,开标时间从原线下6-7个小时缩短到线上30分钟,有效避免人员大范围集聚带来的风险隐患,顺利完成疫情防控期间首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开标。目前已累计完成29个不见面开标项目。二是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增点扩面。去年我中心已成功与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展跨省异地评标,今年继续延伸跨省域远程评标,5月份与宁波江北区交易中心合作完成首宗不见面开标+市外的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三是打破电子保函市场垄断。大胆引入竞争机制,打破人保在温州电子保函市场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目前中华联合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两家公司已经上线相关功能,累计为48家投标单位办理电子保函,成功打通线上开标“最后一公里”。
(六)完善健全交易平台综合监督工作
一是加强交易平台综合监督。加强与各行政监管部门的对接,落实开评标区管理制度和项目投诉协调处理机制,加强全过程、全方位巡查监管。继续加大力度对场内中介代理机构考核管理,强化招标投标领域违法行为专项治理工作。二是规范小额工程招投标平台运行。借用市里老的专家管理软件为区小额专家管理软件所使用,提升电话语音卡系统自动拨打等功能,加强对不良行为的专家扣分处理等工作。联合区住建局对小额招投标平台人员、招投标代理机构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并加强对镇街平台的业务指导和风险防范意识,取得良好效果。三是扎实推进标后履约检查。为有效打击串标围标泛滥等现象,健全项目履约和事中事后监管的各项机制,六月中旬我中心联合各个行业监管对瓯海在建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取得良好效果。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一件事”改革。配合区委改革办加快推进两项市定“一件事”,加快新的“一件事”即光伏太阳能项目建设报备验收并网“一件事”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报装“一件事”的落地和宣传工作,增强群众和企业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获得感。积极响应和配合市里关于“一区五园”审批互认、智办秒办等最新“最多跑一次”改革政策的出台和推进,加强侨务“全球通”国外国内版的宣传工作,谋划提升办件量。
(二)继续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提效提速。按照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要求,做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工作;对符合要求的低风险小型项目,包括企业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试行“最多20个工作日”,力争2020年6月起新赋码的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20天”实现率达到100%。
(三)不断加强代办网络和队伍建设。建立“不见面”代办帮办工作制度,企业群众通过代办系统电脑端、手机端等方式进行“不见面”代办帮办服务。考虑设立一条专门的代办专线负责咨询答疑,设立一个专门的代办窗口负责接待和登记,同时要加快代办信息网络建设,做到代办工作能形成网上咨询、登记、派单、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统计等系统化流程,实现代办工作全流程网络覆盖,提高代办工作效率。
(四)持续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借势借力,督促相关镇街加快对大厅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推进新桥、南白象、丽岙、潘桥、泽雅等5个镇街中心的市场监管窗口实体进驻。同时组织部门加强对镇街窗口人员的培训力度,并根据新的服务事项目录完善《镇街服务事项业务考试试题库》,通过业务考试促进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五)努力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依托统一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数据资源归集共享。继续加强与部门的沟通,加快系统间对接,推进各条线业务办理系统和南威系统及“一窗受理”平台全面打通,争取早日真正实现各部门“网络通、数据通、应用通”。按照“急用先行、分批推进,成熟一批、共享一批”的原则,加快推进高频政务服务数据的共享和业务协同,确保数据开放率、开放容量和开放数据使用率不断提高。
(六)完善打造阳光公共资源交易模式。依托不见面开标系统,运用视频监控开展线上实时监管,实现业主单位、相关行政监管单位和区纪委、监委“三方”共同实时监管。将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系统与司法局涉公合同在线监管系统无缝对接,把项目履约全过程纳入监管系统,实现履约信息全过程可查可溯,当前已完成业务流程梳理和系统对接,预计8月份完成合同网签功能。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第三篇】
一、今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问题导向,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精准治理减排,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实施重点行业VOCs整治,1-10月,我区空气优良率为%,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1-10月,辖区内省控以上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75%,县控以上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省控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椒北工业功能区块已完成任务;医化园区中18家重污染企业、14家轻污染企业已完成任务。三是打好净土清废战。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已完成13个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工作;已完成18家国家质控的详查企业的地下水采样工作;已明确19个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非污染地块。启动椒江区“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转运试点工作,目前已设立3个收集点,着力完善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提升工业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风险防范能力。
(二)突出严格执法,中督反馈问题整改有效落实。一是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未结案信访件“德鑫公司搬迁”问题,考虑企业生产、员工安置等实际情况,给予企业6个月生产过渡期,明确2021年1月份停产退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区共受理54(计)件信访件(全市518件),其中重点件4(计)件(全市16件),责令整改企业38家,立案处罚13家,累计处罚万元。二是推进医化园区综合整治。邀请专家开展地毯式排查,排查出问题178条,完成整改131条。建立“一企一员”制度,实行企业包干服务,责任落实到人。运用无人机、声呐无人船、内窥镜探管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严厉打击暗管偷排违法行为,对振港染料顶格处罚100万并责令停产整治,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总经理在内的4人,企业内部暗管已拆除并灌浆封堵;查处了东风化工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案,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在内的2人。
(三)突出机制创新,生态环保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通过制作宣传视频、发放宣传册、发送工作短信等方式,实现固定污染源工作企业通知全覆盖。创新开展“一对一”现场登记服务、发证企业分批培训等,保质保量完成固定污染源清理工作,共完成排污登记3531家,发证76家,整改41家。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委托浙江省环境科技公司编制椒江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及美丽椒江建设规划纲要,并召开工作部署会,明确任务分解。
亮点工作:
一是创新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积极探索“互联网+环保监管”新模式,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区域环境质量管控一件事、第三方环保治理一件事、环保业务协同一件事,打造集区域环境质量监控、审批、企业监管与服务、宣教培训、第三方治理单位管理、内部科室协同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新综合管理系统。目前,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项目已通过区改革办、区大数据局等条线向省级申报县域集成管理重大改革项目、观星台优秀应用、十四五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等。
二是实行“环评规范化”创新。加强环评等机构管理,严厉打击环评领域弄虚作假行为,强化溯源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发挥环评源头预防作用。打好助企惠企组合拳,推进我区特色行业管理要求模块化。根据“三线一单”和区域调整实际,重新调整熔炼、表面处理(非电镀)、橡胶等重点行业管理准入指导与行业提升规范。
三是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击力度。截止11月初,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3000余家次,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77件,罚款888万元,移送公安20起,刑事拘留10人,行政拘留29人,查封扣押11起,限停产案件18起,承办了新《固废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处罚案。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件482件,同比下降%。
四是创新引入“环保管家式”服务。引进上海一家第三方“环保管家”公司,在前所街道六联眼镜园区和海门街道太和园区进行试点,帮助轻污染企业指出和改正环保管理方面的不足,助推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环保技术服务与我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需求的无缝对接,组建并扩大组织提供优质治理服务,推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与第三方“环保管家”公司签订协议的企业已有15家。
二、明年工作思路
(一)坚持绿色生态,稳步提升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围绕“水质提升、水生态保护”的中心任务,以“椒北水系水质稳定达标、洪家下陈区域水质明显改善”为两大目标,以重点涉水行业总氮总磷控制整治、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生态缓冲带建设为抓手,推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完善水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在椒江建设5座水质浮标站,在医化园区建设3座微型水质自动站。
二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好臭气异味治理、汽修行业整治、和O?“双控双减”等专项行动,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推进椒江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上牌“一站式”服务改革;开展工业企业VOCs减排,坚持绩效分级差异管控,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力争各项指标达到年度考核要求。加强大气监测体系建设,在5个街道选址建设5座三参数乡镇空气站并投入运行;主要道路建设3个道路微站并投入运行;完成4套黑烟抓拍设备调试安装。
三是加强治土长效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落实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督促实施一批管控和修复重点工程。排查沿岸工业场地,对在产企业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深度排查,对退役工业场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形成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绘制沿岸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地图,实施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的分级“一张图”管理。
四是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到2022年6月底,完成全域范围内“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合理规划布局椒江区固废收储项目,拓张服务范围,形成椒江全域的固废收集体系,实现固废的安全高效利用处置。
(二)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抓好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抽调专人专职跟进,紧盯警示案例问题、反馈问题和重点信访件的整改反馈,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各项任务整改,积极做好第二轮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准备工作。
二是深化医化园区综合整治。建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医化整治工作,督促医化企业在2021年年底完成销号任务。邀请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专家,对医化园区在产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制定全方位的整治实施方案。梳理明确的问题清单。通过无人机智能巡检、VOCS走航、水环境巡航等科技手段,对医化园区实行水陆空全方位的监管。开展医化园区地下水隐患排查,制定医化园区分区管控措施,稳步推进医化园区地下水改善工作。筹建医化园区工业废水站,系统解决医化废水和地下水深度处理难题。开展九条河污染源调查,实现有的放矢,从源头截断污染源,提升河道水质。
三是强化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限时办结,有力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严厉打击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环境违法行为。
(三)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抓好生态建设
一是深化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对全区污染源实施全过程智慧管控,实现环保一张图、监管全覆盖。完成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平台建设,以“精准监管,精细服务”为切入点,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科技手段强化“过程监管”,通过平台实现数据监测告警,加强部门协同处置,融入全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二是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编制并落实美丽椒江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作为我区今后美丽椒江建设的指引,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自然保护地监管,严守生态红线。
三是推进新兴工业区审批工作。对慧谷科创园、聚星科创园、康乐小微园等新兴工业区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制定环保提前告知单,确保企业在入驻园区时即能了解环保要求,提升业主参与环保审批的主动性。利用“一张网”,在政务服务网上了解企业立项情况,为企业建设准确提出意见建议。建立园区环保服务群,包括园区企业、环保工作人员、第三方服务专家、代办员、街道工作人员等,实现时时线上互动,及时解决企业环保工作疑惑。
(四)坚持动真碰硬,全面强化环境监管
一是坚持执法主业,加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监管。根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督察警示案例暴露的问题,我区环境执法监管仍存在盲区。组织抽调精干力量,配合园区管委会组建医化园区环保执法中队。同时,争取编制配齐配强一线执法人员,做好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监管。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积极运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赋予的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刚性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恶意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一律顶格处罚并移送公安刑事拘留。
二是强化科技监管,形成过程管控的“一张网”。2021年,投资亿元的“智慧监管”平台启动试运行。借助平台监管,实现重点企业、重点点位的电量、风量、水流量等过程性监控有效数据联网。定期开展沿江非法偷排行为排查,借助红外无人机夜间巡查、声呐船定期检测等科技性手段,对沿江8个生态圈开展环境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防企业非法排污现象。
三是组建信息核查中队,深化“智慧监管”实际应用。抽调3-5人,组建信息核查中队,在委托第三方日常运维的基础上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执法大队跟进处理,在弥补一线执法人员不足的不利条件下,亦可做到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24小时监管,督促企业合法经营、合规排污。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加大夜查、周末查、假期查等非常规时段检查的频次,借助科技监管的有效应用,做到更加精确地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从严从重打击一起。
(五)坚持能力提升,全力打造生态铁军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党建引领,形成“紧扣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互动循环的良好工作格局,争创党建示范单位。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学习教育、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成果,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优良作风。持续落实区委巡察整改成果,实行廉政约谈常态化,时刻筑牢思想防线,建设清廉环保。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学识精湛、乐于奉献的生态铁军,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发挥专业能力。组建环保“讲师团”走进工业园区,开设行走的“绿色课堂”等活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最生动的案例等,为企业讲授环保知识和管理要求,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助力企业,通过专业培训使企业从思想上实现质的改变。
三是扩大宣传力量。积极发动街道、企业等年轻力量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进一步联合环保志愿协会、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媒体等社会组织,成立绿色联盟,充实环保宣传力量。邀请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如两代表一委员、新闻媒体、微博大V、社区群众、学生等),通过参观访问、亲身体验、现场直播等方式,直观展示椒江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成绩,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生态环保宣教品质,争取摘得2021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品质之星。
三、环保“十四五”思路
(一)高质量推进全产业绿色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积极探索研究异地开发搬迁等补偿政策。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深化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整合特色行业集群发展,推进医药化工园区,特色渔港经济、前所眼镜园区及配套集中环保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建设。
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立足椒江自身优势产业,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做精;推进产业创新升级,重点推进医化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控制中间体、做优原料药、发展成品药,努力打造高端医药产业制造中心和“绿色药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推动产业从“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转变;加快高端装备、汽摩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运用先进技术推进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发展低碳工业,重点培育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清洁能源、航空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新兴等碳排放强度低、产业带动强的主导及新兴产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深化经济发展、能源改革和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的协同管理,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里下达目标,推广实现分行业率先达峰,推进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碳减排工作。发布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主要产品年度平均排放强度,引导平均线以下的企业对标排放。加快低碳试点建设,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选择燃煤电厂等重点排放企业,开展协同减排试点。聚焦生态功能区、沿海岸带和海岛等重点区域,聚焦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安全、农林业生产、海洋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全方位高标准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示范试点,探索近零碳排放区示范试点。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文化。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试点。
(二)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控制。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能力提升和提标改造、主干管网和污水泵站建设、区块截污纳管等建设。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管控,建立完善医化、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废水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业集聚区内雨、污水收集系统完备,雨、污管网布置合理、运行正常,纳污处理设施与污水产生量匹配。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按照“应纳尽纳、应治尽治”原则,联接终端出水至市政污水管网。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船航测、声呐和人员现场踏勘等手段,实现排查范围及排污口和暗管应查尽查,整治与建设规范化入河排污口。同时,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污水源头管控。强化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稳定率、出水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污水处理率“四率”考核,强化生活污水应接尽接、六小行业等“小散乱”规范管理,从源头规范污水接入管理。到2025年,所有(街道)级(含)以上工业园区、所有生活小区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基本达到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二是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的首要工作是有效开展和O3的协同防控,聚焦VOCs治理、夏秋季臭氧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等问题,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着手,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削减SO2、NOx和VOCs等大气污染物,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步改善。通过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深入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用地结构、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以能源转型升级为核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低碳社会。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船舶,实施清洁排放运输,严格落实扬尘措施等方面,实现椒江的蓝天。
三是深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控。通过继续加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进一步深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污染地块一张图,以指导合理规划地块用途。严格落实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整合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和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统一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污染防治方案。以地下水利用较多区域、重点医化园区、涉重园区为重点,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实施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工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防治。定期开展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加快对椒灵江沿岸重点工业园区、遗留工业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和智慧园区建设,做好源头管控,预防“增量”。督促企业建立并落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是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打造“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统筹推进工业和其他固体废物管理,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从源头管理减量化,通过加强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补齐我区固废处置能力缺口,有效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三)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技术服务水平,做好环境综合执法前准备工作与执法后服务支持工作。推动环境监管社会参与,强化第三方企业参与宣传引导,逐步带动第三方监管全面开展。建立健全第三方环境监督监管制度,严格准入门槛、第三方采购模式及第三方惩戒制度,培育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市场。推进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环境监督工作公正、客观。椒江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事前防范和管理标准体系、事中处置政策、事后赔偿和修复政策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技术规范体系和污染治理与修复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环境政策体系。推进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建立环境体检、责任保险、专业服务、风险防范、损害理赔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健康风险信息透明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及应急物资配备,健全环境应急队伍,组织建立应急救援市、县二级网络信息系统,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四)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深化环境治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环境治理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逐步扩大“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覆盖面,建立健全以亩产排污强度为基础的环境准入制度。探索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合并开展海洋与陆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推进审批办理网络化,实现由网上可办向网上好办转变。加快推进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改革,打通环境监察执法、环境执法监测、环境统计以及排污单位环境信用评价,实现“一证式”环境管理。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动服务帮扶。完善企业治污正向激励机制,健全环评审批代办服务机制,打造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体系的标志性窗口。
推进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建设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中心(一张图)。归集、整合椒江生态环境分局的天眼工程,形成环境质量“一张图”展示(包括水环境一张图、大气环境一张图、声环境一张图、土壤环境“一张图”)。建设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单位“一图一码一指数”,实现在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环境监测领域的智慧管理。到2022年底前,实现所有工业园区污水雨水总排口水质、周边主要河道水质和园区空气质量监控设施安装联网全覆盖。
政务服务个人工作总结【第四篇】
上半年,市政务办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十二届二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各项任务,紧盯主线,狠抓落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牢牢把握平台建设、审改推进、项目服务等核心工作,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化窗口创建等重点任务,以“三大一实干”活动为抓手,积极促进作风转变和效能提升,各项工作起步顺利,主要任务推进有力,全面建设稳中有进,为年度目标任务的有效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6月30日,市政务中心累计办件量达到582267件,其中即办件526435件,承诺件55800件,同比降幅%,群众满意率100%。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把握节点,统筹实施,“一办四中心”建设推进顺利
认真贯彻落实建设方案要求,围绕大楼建设、资产处置、后勤保障和物资筹备等重点,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整体建设临近尾声。一是加快工程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入驻时间表,倒排工作计划,细化施工内容,严格把握工程进度,确保了时间、标准和要求三个落实。加强工程监督管理,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实地勘查,妥善做好市领导视察指导的相关工作,广泛听取领导、专家和使用单位的指导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施工,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二是推进资产处置。认真贯彻2016年市政府第24号会议纪要的有关要求,会同机关事务管理局同步展开社保大楼、审图中心、采购中心和工程交易中心等各处资产的处置工作,按计划稳步展开中粮大厦二次安置装修工程,妥善安排实地测量、资产评估和相关划转手续的办理,整个处置工作进展较为顺利。三是落实后勤保障。会同市编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展开后勤保障基础调研,全面摸清入驻单位后勤工作底数,论证商定“一办四中心”后勤管理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及具体管理模式,修订完善各项运行、管理和监督保障制度,积极筹开各类后勤管理工作协调会议。完成各物管专业政府集中采购,安排相关物管中标单位进场熟悉情况,召开物管各专业的过渡交接及后勤工作协调会,牵头组织进驻单位实地对接。四是加强物资筹备。认真分析把握工程建设特点,按照进度时序妥善组织档案密集柜和活动家具的政府采购工作。目前,档案密集柜已完成集中招标、后续深化和合同签订,计划于本月内完成生产安装;活动家具完成招标采购和现场深化,产品加工安装工作正在密集推进中。会同机关事务管理局认真研究后勤管理设施设备的采购工作,结合“一办四中心”后勤工作特点,从保障的规模、范围、数量、标准等基础要素入手,详细制订了后勤设备的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围绕大楼整体搬迁入驻,组织相关部门对所需开办物资进行集中商议,基本完成了购办清单的梳理制订。五是筹划入驻搬迁。按照市政府明确的批次进驻安排,结合整个建设工作的总体任务,广泛征求入驻单位和保障部门的意见,针对此次搬迁单位集中、头绪繁杂、周期较长的特点,围绕业务系统整体切割、重要档案设备迁移等难点问题,组织相关保障单位集中研究,制订了较为可行的整体搬迁方案。
(二)健全机制,优化平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平稳有序
深入贯彻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我市具体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市级平台整合工作扎实有效。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在前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对照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要求和功能标准,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市级公共资源中心的机构三定方案,按照职能分类和交易内容设立9个处室,分别明确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以现有在职工作人员为班底,针对不同的交易类别和业务要求,科学编配岗位,合理调配力量,促进了人岗相适。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建设,研究颁布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梳理优化标准化交易流程,修订完善配套交易制度和规则,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软件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二是推动信息配套。按照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开发建设进度,集中组织软件平台上线试运行,广泛征求并听取各用户单位的使用意见,组织相关领导、专家二次论证,不断优化系统的设计功能。按照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据交互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及设计单位进行研究攻关,从各级各类平台数据参数的特点入手,妥善开展系统端口的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省市系统平台数据互联互通。三是促进协调发展。围绕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研究确立了辖市(区)交易分中心的设立办法,协调撤并了新北区部分原有交易机构,并就钟楼、天宁、新北交易功能统一归并市级平台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初步调研。在此基础上,集中组织溧阳、武进、金坛公共资源交易分平台建设情况调研,结合发展现状,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后续两级平台实现化学整合的具体要求。
(三)综合布局,分类整合,“12345”公共热线筹建成效明显
按照全市“12345”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方案的具体部署,围绕平台搭建、热线整合、平台对接及配套服务等主要内容,有序推进热线筹建工作。一是加快基础平台构建。会同市编办、市财政对“12345”基础平台的功能定位和机构组成进行细化论证,明确外包服务的采购规模和实施办法,按计划完成了服务外包采购工作。及时调整充实机构管理人员,协同服务供应商组织话务人员招录,补充完善各类业务题库,分批展开话务人员培训,平台框架基本形成。二是有序推进热线整合。严密组织原信访局“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交接,妥善安排过渡期各项工作,并有序完成了政务办(67886869)、编办(12310)、商务局(12312)、民防局(86900589)4条热线整合工作。在此基础上,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就12329、12333、12315三大热线平台的整体进驻进行基础调研,结合现有平台的业务实际和运营特点,围绕功能布局、技术衔接和日常管理等基本需求广泛交换意见,初步明确了热线进驻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计划。三是加强各级平台衔接。按照全省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建设要求,完成与“江苏12345在线”的技术对接,及时受理省平台的业务派单,加强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截止5月份,共受理“江苏12345在线”派单166件,已处理回复165件,满意率%。积极推进辖市(区)热线平台的建设工作,会同相关部门集中组织调研,针对各地在筹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时梳理汇总,妥善给予协调解决,有力促进了各级热线平台的同步快速建设。四是不断完善服务配套。着眼拓展提升平台的服务功能、应用水平和服务范围,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攻关,完成了“常州12345”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开发工作。目前,公众号已正式上线测试,并受理有效投诉16件。
(四)巩固成果,突出亮点,全面深化审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围绕我市政府职能转变“5416”工程的总体部署,着眼深化建设项目审批“五联合、一简化”、辖市(区)审批局试点和涉建中介管理平台等重大课题,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着手调研论证,审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巩固提升“五联合、一简化”改革成果。认真总结前期建设项目审批“五联合、一简化”的经验成果,围绕联审联办、集约增效的思路,积极探索建设项目审批“一窗式”受理新模式,会同有关涉审部门就“一窗式”设置的功能定位、流程环节及标准要求等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初步的共识。配合编办与审图中心、软件公司进行对接,修订完善了《常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数字化联合审查规范》具体内容,提高了《规范》的可操作性。二是全面推动辖市(区)审批局改革试点。按照全市审改工作要求和辖市(区)审批局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路,配合市编办积极展开摸底调研,主动与有关辖市(区)政府、相关部门接洽沟通,全面梳理改革试点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困难,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会同市编办组织相关辖市(区)编办、政务办赴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学习考察,实地了解先进城市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优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参考前期摸底和外出考察的总体情况,指导相关辖市(区)政务办调整完善试点方案,着手启动政府投资和市场准入两大领域行政许可事项的梳理,为后续的改革推进提供了保证。三是加快实施“中介超市”筹建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涉审中介收费管理,建立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目标任务,会同市编办、市发改委展开联合调研,广泛吸收兄弟城市加强中介管理的经验做法,围绕全市《中介管理推进工作计划》的总体设想和规划,进一步讨论明确政务办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分工,以此为依据,集中梳理进驻“中心”事项涉及中介服务和收费的有关文件,着手“中介超市”平台功能和业务模块的设计思考,全面启动平台开发方案的起草工作。
(五)把握重点,协调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按照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为主线,紧盯“一办四中心”信息化建设和网上审批系统拓展项目两大重点,立足现有条件,充分挖掘潜力,各项工作同步协调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全面铺开“一张网”建设。深入贯彻《省政务服务网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全面分析当前全市“一张网”建设的基础条件和现状走势,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调研,梳理制订任务细化分解表,下发相关的工作通知,明确辖市(区)、市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标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良性工作网络。配合政府办召开全市“一张网”建设工作推进会,传达解读上级精神,部署我市具体任务,严密组织各级各类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为筹建工作奠定了基础。扎实开展“一张网”建设督查工作,组建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制订完善相应的督查工作方案,在组织单位自查的基础上,抽调精干人员对25个市级部门的入网事项进行拉网式普查,详细列明问题清单,逐项落实整改时限和措施办法,起到了良好的督导效果。不断加大“一张网”建设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体验活动,努力提高广大企业群众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截至6月12日,江苏省政务服务网累计访问量万人次,暂列全省第九名,APP下载量万人次,暂列全省第二名,用户注册量万户,暂列全省第八名,实名认证量万人次,暂列全省第七名。二是积极推动“一办四中心”信息化建设。全力跟进政务服务“一办四中心”信息化配套建设,结合进驻单位使用需求的调整变化情况,加强与施工现场的沟通协调,督促代建单位及时安排变更。加快推进信息化终端设备采购,会同财政、经信等部门多次展开协商,明确了采购范围、内容、数量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按照采购流程,委托相关中介代理机构进行询价,确定采购规格和技术参数,有力配合了大楼智能化建设的实施。三是努力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在现有建设项目网上审批一期项目上线运行的基础上,按照省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的建设标准,不断加快功能拓展和技术改造,先后完成了投资项目外网预受理、在线监管平台对接和一般建设项目在线审批的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同步跟进组织辖市(区)预受理窗口的业务培训,审批平台功能得到了巩固强化。
(六)把握关键,强化机制,重大项目服务代办取得实效
认真贯彻“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要求,着眼项目特点,加强分析研究,充分发掘自身在服务企业、推进项目上的资源和功能优势,不断提升综合代办服务水平。一是充实代办服务力量。全面加强代办中心自身建设,按计划完成人员调整补充,健全完善业务培训、进度研究、情况通报、问题会商等各项工作制度,巩固拓展分类指导、分组服务、分段考核、分项跟踪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服务代办水平得到加强。二是加强项目跟踪服务。组织召开重大项目分析解读会,细化领导分工,落实具体责任,按照重点项目全程办、一般项目结合办的原则,合理制订分类代办计划,分组编配代办人员,保证了重大项目跟进服务到位,促进了审批效能的提升。三是深化市区联动服务。坚持“走进去”和“落下来”相结合,以园区服务为中心,巩固拓展联动服务的范围和层次。继续深化科教城“主题服务日”,会同区政务办定期走进园区,掌握项目实情,汇总矛盾困难,协调工作难题,切实为园区企业和项目主体排忧解难,提供优质的现场服务。加强园区服务分中心建设,广泛采取现场查看、会议座谈等形式,实地了解分中心服务情况,及时协调园区管委会和主管部门解决矛盾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任务要求,有力促进了分中心的建设发展。
(七)突出党建,教管并举,大厅综合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牢固树立党建育人、管理增效的工作理念,坚持把主题活动和品牌创建作为今年党建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教管并举,双管齐下,有力促进了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是扎实开展主题活动。深化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着力建设具有窗口服务特色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分类分段制订相应的标准,建立健全综合考评办法,进一步提升了活动效果。周密部署开展“三大一实干”主题活动,全员发动赴奔南社区入户走访,广泛组织一线人员和企业群众大讨论,在全市窗口单位中牵头开展“有激情、重责任、敢担当、守规矩”大转变活动,在深入听取基层一线需求和企业群众诉求的基础,从窗口特点出发,拿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办法,带动了窗口单位作风效能的全面转变和提升。二是持续创响党建品牌。在首批推出十大特色党建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品牌的深化拓展工作,一方面,大力加强本级基层党组织建设,调整建强班子队伍,严格组织生活制度,狠抓创新理论武装,通过规范支部各项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人心士气,进一步激发党建品牌的形象生命;另一方面,积极扩大品牌影响,把党建品牌与平台建设、体系发展和服务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切实为全力创建全市“第一窗口”提供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三是加快服务标准化建设。全力推动窗口服务标准化申报工作,围绕服务项目、服务流程、监管流程、保障体系等主要指标环节,梳理编制服务标准目录,广泛征求辖市(区)政务办、入驻单位、工作人员和部分企业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制订完善服务标准体系表并按程序组织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