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推荐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第一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本书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最新教育随笔集。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值得中小学教师参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一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二    当我终于看完《教师的五重境界》的最后1篇《这一生,至少当一次教育的傻瓜》时,脑海却一直盘旋这一句话: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于是,以此做标题记录阅读这本经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农民,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种苹果。他所谓的只傻一次,其实是傻了一辈子。不用农药和化肥,不除草,想种苹果树,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爱”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还把苹果当自己的孩子,时常轻抚这些苹果树,常跟它们“唠嗑”:给它鼓劲“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让你们这么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不结果实也无所谓,千万不要死去。”。

结果很美好!痴心坚守十年,终于创造“奇迹”:不用农药不用肥料而种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苹果。木村种苹果的诀窍到底是什么?“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捉虫,虫子无穷无尽,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苹果树也想活下去啊!虫子到处都有,只有让苹果树自己变坚强了,才能真正抵御那些害虫。木村始终信奉: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靠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所以,木村在苹果树缓慢而用力生长进行中时,总是对着果树傻傻地虔诚鼓励“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农民种植苹果时,为了让苹果树开花结果,而采用各种手段:除草,施肥,洒药。如此功利速成的结果便是,结出的并不是自然的苹果,切开后,遇风即烂。一如当今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与教师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拔苗助长”:除草——没收手机电脑,禁止课外书,取消运动,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施肥——大大小小的补课班,无论是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补习机构的大班,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的辅导;洒药——各种说教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心理辅导等,皆是帮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应试。

结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学子们,“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悲哀;越来越多“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无语心痛;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狼狈困窘;教育,成为人们兴师问罪、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行进得如此艰难仄逼?是不是我们太“聪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颗“傻心”:“把苹果树真正地当生命来看待”!在波澜壮阔的课堂改革浪潮中,遗忘了:学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发牢骚、叹息,而应该在这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流连忘返。当天真烂漫的孩子被家长以“爱的名义”绑架时;因为排名、分数而被剥夺童年美好时光时;被教师当作“知识的容器”拼命灌输时;为人师者是否该扪心自问:我懂得孩子吗?我对他们是“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我有没有把学生当作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单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目送孩子走进学堂时,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说出的一句天下母亲发自内心的问话。追问着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们,能否不负重托,还天下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师大肖川博士曾写文反思: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应把人类文明的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的手中。但由于师范教育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使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许多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学识积累过于单薄,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富于深度的理解。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付出了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肖川博士大声疾呼:教师只有作为思想者,才会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才会有对“儿童”内涵的深切体察,才会有对“生命”与“幸福”的蓦然顿悟。一言蔽之,教师,应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觉得,上海名校长万玮老师的新著作《教师的五重境界》,给出了很好的注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从底层教师一路猛进跃升为引领者的名校长,万玮老师结合从教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

万校长在开篇强调:“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五个不同的方面”。的确,这五个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不过琢磨起来,还是觉得有层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对照万校长阐述的五重境界,自觉羞愧在教知识,教方法的浅层次徘徊得太久,终于悟到教育其实更应该指向教师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状态时,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时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经的浅薄无知而误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叹:教育,最好该是中年人的事业!

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一个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的过程。教师,作为未来主人的启蒙引路人,就更应该做一株有思想的芦苇!教师的思想丰赡、深刻,学生的心灵才会丰厚、光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看待问题,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滋养。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三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学会破框,促进成长。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向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无处不在,生活的磨砺在我们的头脑中设置了无数的框,我们看不到那些边界,也走不出去,时间长了,以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们的头脑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机拍照片一样,在聚焦的同时,也有了取景框。我们只看到框里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体。而破框思维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迂腐的观点,用用心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工作,那么生活中的烦恼困扰会大大减少,所追求的成功快乐也会更易获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遇到的学生千差万别。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我们班的马刘帅同学,玩心很重,上课小动作不断,干扰同学学习,一向令任课老师头疼。还经常迟到,且爱在课堂上捣乱。有一段时间上课不讲话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觉了。应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肯定也会生气。

但是学习用破框思维重新审视他,我会发现他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课堂捣乱,但是该学习的知识他一点没落下。他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喜爱劳动。跳出既有的思维框之后,才会明白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能够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帮忙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慢慢的才能帮忙学生克服缺点。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应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状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用心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资料去写,也让孩子在简单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第二篇】

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

教师五重境界读后感

看了《教师的五重境界》,万玮老师针对教学实际写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看完此书,我对其中破框思维深为认同。

文中写到:一位年轻的年轻班主任被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弄得头疼不已,心生怨恨,向万玮老师倾诉他是如何倒霉,因为这名学生不停闯祸,他已经被主任和校长点名批评多次。万玮老师开导他:“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孩子是上天派来磨炼你的吗?你一直有志向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这是太好的机会!

万老师就是用了破框思维,所谓破框思维就是打破既有的旧观念模式,换种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作为教师,学会用破框思维看待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问题情况的产生。同时,也要用积极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这张白纸上有更多的内容去写,也让孩子在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第三篇】

读《教师的五重境界》有感

很庆幸在经历了一年辛苦的班主任摸索工作后读到这本让发人深省书,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万玮老师将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及心得凝聚在这本书中,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广博的人生阅历向我们阐述了他心中教师的五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作为一个讲台新人,我目前可能还处在殚精竭虑教知识的阶段,作为一个班级管理新手,我甚至还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对万老师传授的一些方法及他的一些理念深感赞同,接下来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理解。

1、做教育的远视者

初上讲台,所有新教师们几乎都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自己所教的课程上。每天都在研究教材教法,满脑子都是怎样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活动设计准备好,我也如此。再加上有繁杂的班主任工作和各种新入职教师培训活动,我的教学常常达不到自己最初的预期。为此,有段时间我感到特别焦虑,心情低落,情绪起伏大,甚至导致自己内分泌失调脸上痘痘疯长。现在想来,还是自己年轻气盛,没有能正确地把握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我的情绪基本上只是随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反馈而起伏,我的喜怒只是由于那几十分钟的课堂效果而反复。而实质上,教育并不应该被局限在几门课程的分数或是几堂课的效果,我的急功近利使自己差点成为了一个教育短视者。

如果老师不仅仅考虑孩子在他负责的这一阶段跑得如何,更关注孩子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的发展,他所采取的策略可能就会大为不同。比如大量的阅读和发展体育。前者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阔孩子的眼界,后者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教育应当被我们予以更多的重视,因为这些才是目前看得见的能够给孩子带来长远积极价值的教育途径。

2、教学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我任教的第一个学期,我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作预设。将每个单元的所有内容结合学生目前的只是特点作详尽的分析。每节课下课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准备的内容讲完了吗?”因为在准备的时候花了太多的心力,总觉得如果一堂课能将自己所有的预设全部从脑海中变成口头授课,那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学生还有什么问题,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上课不听讲。然而,我却违背了当前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当然不像我这种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来得快,我甚至忽略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最正常的心理诉求:轻松、快乐、学有所得。我只想过怎样将知识更完整地传授给他们,却从未考虑他们愿不愿意以这样的方法照单全收。这是一种最低效的教学,我忘了老祖宗留下的那句至理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是人的本能,只要将学生放到合适的环境,学生自然会有效地学习。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

我们教学的重心不应该是教知识,而是教方法。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日常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留给他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课堂的教学目的,都是给学生打开这个领域的窗户,让他们飞出去,在知识的天空独立、自由的翱翔。因此,将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将是我接下来教学方面的主要任务。

3、班级管理靠“法”不靠“拼”

一年的班主任管理让我既有收获也有困惑,既有快乐也有悲愤。在万老师的书中,我得以窥视到了一些班级管理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遇到问题之所以会不知所措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在班级的管理中,更是要做到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而要了解他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深入班级,深入学生。除了培养几个“心腹”了解班级小秘密,更重要的还是深入学生当中,谈心、观察、与科任老师沟通,达到对班级、学生和各科任教师都有一个基本准确的判断。

2.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家庭环境对性格习惯的影响因素。经常换位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高度,洞清一切。

3. 无为而治。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班级组建之初就要制定好班规班纪并严格遵循。然后加大对班干部的培养力度。

4. 洞察教育规律,创设教育情境。在班级管理中时常会遇到让我动怒甚至深感无力的时候,我需时刻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跟学生斗气。要解决问题,哪些方法是可行的,而其中最佳方法是哪一个?面对问题学生,要思考转变他们的可能性:他是怎么成为问题学生的,他也一定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转变回来。这种思维方法需要不断经验的积累,我还需慢慢摸索。

5. 引导学生个性的正确方向。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实现自我实现,即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与发展。因此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制定的规则并且作出合理的修正。让班级处于可控状态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就要做到:守住底线。不要限制约束太多;评价多元化,个性激励;创设舞台;营造宽松的氛围;答案开放;让学生展示自我。

4、育己方能育人

做教师其实是在教自己。我们其实是在不断地用自己的行为气质影响自己的学生。我们更要经常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教学生怎样做人?我凭什么让学生甘心听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督促我们自己,让自己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有资本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我们首先得接受自己,做到自己口中的“高标准严要求”,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学生也才会愿意听从我们的教诲。所以,育己方能育人。教育应该是一种感染和熏陶,使我们用自身的优秀品质去引导学生成为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甚至超越我们的人。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习惯,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引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善良,更优秀更热爱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有资格教书育人!才能让我们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第四篇】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后感

读完《教师的五重境界》,“格局”一词,一直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格局是什么?作者做了这样一些诠释:格局是一种观点和态度;格局是一种对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种战略眼光;格局是我们生存的空间。

格局跟什么有关?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格局与他的经历有关。从‘书香门第’‘将门虎子’来看,格局不可避免地有遗传的成分,而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可选择的结果。”“学校教育则是学生格局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格局也就是教师的格局,而学生的格局是由教师的格局决定的。”

读到此处,不由得深思。作为教师,我拥有怎样的格局?如何改善教师自身的格局,来帮助学生提升其人生的高度?

一、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

如果教师能从学生格局出发,来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是对自身的一种定位。为学生读书,就要去读教育、教学类的好书,让读书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

关于教育类的好书,有这些好书值得一读:《教师的五重境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56号教师的玄机》《读书成就名师》《做最好的老师》《六项精进》《静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时,明确了教师服务学生的定位;读《第56号教师的玄机》,被这位外国同行的敬业精神打动;读《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从陈大伟教授的案例写作指导中,学会了对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在语文教学上,以下这些好书给了我智慧与力量:《解读语文》《名作细读》《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蔡明讲语文》《王君讲语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名作细读》给我个性解读的勇气,《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给我写作教学方面的引领,余映潮老师的“80讲”给我教学细节的科学指导……读书时,我总会用铅笔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时间充裕,我就把读书心得成电子文档,发表在博客上。

除为学生读书外,我们还应为自己读书。为自己读书,就是去读自己喜爱的、能充盈生命、让自身幸福的书。木心点评狄更斯的作品时,引用托尔斯他的话:“如果谁落在忧悒中,不妨试试:沙发、巧克力、狄更斯。”木心的说法不仅仅是幽默,更有丰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内心活力可以借助阅读这个渠道去取得。关怀理论大师内尔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王栋生老师读书很杂,更鼓励教师的非专业阅读,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

每读一本书,就会为自己打开一扇窗,找到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

为学生读书,其实是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为自己读书,可以不断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为改善学生的人生格局打好“底子”,开阔视野。教师读书,为生为己,乐在其中。

二、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

书中有1篇《成功源于专注》,其中引用了中国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侯逸凡的一段话:“我好像一直以来就不是特别看重胜负,所以影响可能自然就没那么大,情绪也没有那么大的波动。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够打破纪录,下棋时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么走好下一步棋,结果没想太多。”

侯逸凡的话道出了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质,那就是专注于事情本身,追求过程而看淡结果。这是心理学家曾研究过,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专注做十年必定成为专家。因此,如果我们专注的内容正确,专注的时间足够长,我们在这个领域迟早会有发言权。这就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吧!

专注一件事,谈何容易?

我在博客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1997年春,在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上,余映潮老师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发言结束后,胡老师问余老师:“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说:“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并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上面有胡老师四十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余映潮老师能成为中语界的巍巍高山,与他对名师的研读是分不开的。他曾坚持数年,研究过中学语文界非常多的名师。在《“名师研究”法》这篇文章中,余老师这样写道: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明道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这是何等专注的精神!这是何等广采博取的韧劲啊!从这一长串名单里,我明白了余映潮老师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我更读懂了“专注”的含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专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专注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专注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专注于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撑一支竹篙,向更深处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思维方法,给我以不同的启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渐成长。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万玮是一位数学老师,我读到他带有数学思维方式的智慧点滴,觉得深受启发。

《寻求最佳途径》中写道:“我大学读的是数学系,有一门课教运筹学,讲的就是如何寻找最优解。”“面对一个具体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是什么。确定了最好的结果,我接着思考,要得到这个结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径是可行的,有没有最佳方法。这是很难的一步,需要经验的积累。我也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养成这样的习惯,慢慢形成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真的很佩服这位数学老师的思维方式,多中选优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学中也许就是一课多案,两个切入角度,三个导语,或四个结束语,诸如此类,那将丰富我们的备课。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到课题中,就是头脑风暴,延伸出多种研究思路。

其次,万玮老师在《数学日记》《积累》《作业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点语文老师的思维特点。

《积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积累两类内容:“一是积累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领悟、灵感。它们往往稍纵即逝,一旦产生我就会马上就近拿一张纸记下来。如果不记下来,不用过多长时间肯定会忘光。二是积累可以用来说理的小故事、案例、数据、观点等,我非常喜欢读文摘类的报刊。采用四步积累法:保存,,分类存放,经常温习。”关于积累,我自己深有体会。工作中的感悟,我经常积累,我的论文多出自随手记下来的感悟。最近一段时间,有好多感悟,或课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懒,就没记下来,之后再回想,就没有那么清晰了,作为课例来积累,已经不可能了。所以,还是要及时记,哪怕是一张纸,也要顺手记下来。第二类我之前做得还不够。阅读积累,美文、故事、案例,写出感想,确定用途,分类存放,经常温习。这一点,我要有意识地去积累了。

另外,《预演》、《拖延症》、《破框思维》、《体验》等文章,也给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比如:“预演”,就是“在实施一项很重要的教育任务之前首先在脑子里预演一遍”。其实,预演也可以从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筹划一节公开课,延伸至为一段时间的工作列提纲、做计划,为课题的开展做预设。“拖延症”,差不多人人都有一点,书中对如何克服拖延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几点方法,于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专注一件事,向深处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长,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优美的姿态,是成就别人。教师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为了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69 982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