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例(精彩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例(精彩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一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二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该诗歌。

学时重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的情感。

学时难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的情感。

以标题导入:齐读标题,我们读出了什么信息?

坏境:下雪的冬天。人物:诗人,武判官。事件:送别。

听读课文:1听准字音和节奏。2、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再齐读。悟出豪壮美的雪景和离别的惆怅。

听读课文后;那些诗句写雪景?那些诗句写送别?

(前五句重点写雪景,后四句写送别)。

品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一读雪景部分,你读出什么样的雪景?从哪里读出来的?

老师播放相关的雪景图(配了音乐,教师吟诵)生再讨论。老师出示学法指导:1抓关键的字词2、找修辞手法3体会诗的意境。4感悟作者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生回答,老师引导。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

小结:所有的雪景用一个字来形容:奇。作者对这样的雪景无比地喜爱,几乎忘记了寒冷的现实。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所以,下文转入对送别的描绘。

二、品读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思乡情。对友人的担心,离别的惆怅。建功立业的信心。

从哪里看出,逐一找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的空字。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后加入:

作者介绍:写作风格介绍:

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明确完后老师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对友人的送别,同时也写了雪景,以天寒来衬托人情的暖。

比较阅读:

古人说:“无鉴无别,则赏之浅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齐背诵李白的《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一首谢别诗。

送别诗的类型:

谢别诗李白的《赠汪伦》。

恋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惜别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壮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阔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是一首(壮)别诗从诗中描写的。

环境:壮观的冰天雪景;。

心情:对“雪景的喜爱”和“战友别”和淡淡的思乡情;看出来的。

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活动6测试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

默写诗词。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三篇】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四篇】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五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这首诗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六篇】

1、知识和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学习古诗过程中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1、生字卡片。

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

3、多媒体课件。

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春晓》《夏日》《山行》。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

3、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插图。

2、范读课文,渲染情境。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

3、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文章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指导写字。

可采取五步指导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

第二步:描。

第三步:写。

第四步:评。

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五、课后练习。

六、扩展。

(积累边塞诗)。

出赛[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板书设计:

唐岑参。

雪景奇寒奇美。

高歌乐观。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七篇】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八篇】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该设计就把几首诗歌很好地进行了比读。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1。正字音。

折 散 裘 衾 角 着 羌 掣

2。明内容。

课题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说送别的环境。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6。 学生练习读。

7。全班表演读:全班读前四句,女生齐读后四句。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渭》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竞读。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又在教师和优秀同学的朗读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互动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而比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于课堂容量而言,比读是一种扩张;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九篇】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爱好:

生:“踢足球”、“编程”、“唱歌、听音乐”、“看名著”------。

师: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伴随自己一生的爱好。老师也有一个伴随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爱好:读唐诗,而且最爱边塞诗。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来吟诵学习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感到特别高兴。

岑参。

二、认定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文本。

认定学习目标。

师:根据对这首诗的诵读感受和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把3个学习目标齐读一遍。

学习目标。

1、朗诵出诗歌的感情。

2、抓住关键诗句(名句)品味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根据学习目标,大家自读课文两遍;在小组里交流朗读感受;然后做预习题。

预习导学题目:

(1)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诗。

(2)作者是边塞诗人。

(3)流传千古的名句是。

(4)你还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

做完之后,小组之内交流答案。有分歧的请教相邻小组。还不能确定的问老师。

三、探究关键诗句,品味思想感情。

师:刚刚读了两遍,大家就产生了这样丰富的体验,实在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体验,再次进入到诗歌中去,细细的搜寻,看看是哪些诗句给了你如此丰富的感受。紧紧的抓住它,细细的品一品,你的感受会更强烈。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春风吹开梨花,比喻成北风吹落雪花,比喻用的新奇。

师:?

生齐:(迫不及待的)说反了!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该女生说一遍正确的。)。

师:你刚才是不是就想这么说?(女生点点头)。

生:“千树万树”写得好,写出了雪下得大,而且是一团一团的,梨花也是一团一团开的,很白很多,一望无边,很像。要是用一颗两棵树来描写就不好了。所以“千”“万”两个字要重读。

师:说得我们都好象看到了这大雪。你能用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该生朗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齐读一遍这两句。对这两句谁还有补充吗?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字,表现了表现了雪来得快,来得突然,表现了诗人的惊喜。

师:你就用这种惊喜的语气给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他们本地人看见这雪会惊喜吗?

生:(急)岑参他是湖北人,应该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所以他又惊又喜。但是他见过千树万树的梨花开,所以他一看见雪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梨花。

师:岑参可能是在什么时候看见这个景色的?

生:(七嘴八舌)早晨!一睁眼!一开窗!一推门!(最后统一成“早晨一推门”)。

师: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么?大家推荐一名同学?

师:你就是岑参了,有一天的早晨------(老师一边说一边把他送出门去)。

学生一推门,一脸惊喜,“啊”了一声。(众生笑)。

生:鼓掌。该生再次走出去,推门——惊喜——情不自禁吟咏出这两句诗。全班鼓掌。

师: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齐背这两句。

生:“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塞外雪下得早,才阴历八月就下大雪了,尤其是“即”,表现出诗人的意外、惊奇。而我们这里八月十五才刚刚感觉到一点凉爽。“飞雪”的“飞”显示出雪下的大。

师:历代文人墨客有许多吟咏雪花的诗句------。

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雪是背景,是烘托。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雪的香。坏了,不是写雪的,是写梅的。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写出了雪的白。

师:投影“大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让此诗三分。

师:投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这一句与本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写出了一片雪花之大;本诗写的是整个的雪下的大。

师:所以,这两句诗不着一个“雪”字,却是咏雪诗中的名句。接着品咏诗句。

生:“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写了边塞的奇寒。狐裘是最高级的保暖的东西,丝绸的被子是最高级的被子,也都不觉得暖和了。将军的弓也冻硬了,都护的铁衣本来是不离身的的东西也冻得难以上身了。可见是多么多么的寒冷。

师:投影《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片断。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

这是岑参在另一首边塞诗中对塞外奇寒的描述,刚磨好的墨汁连字还没来得及写就冻上了。全班齐读“散入珠帘湿罗幕”这四句。

生:“风掣红旗冻不翻”也是写寒冷的,连红旗都冻住不动了,这是塞外特有的奇景。咱们这儿从来没见过。

生:我在老家见过。升完国旗,下雪,红旗湿了,最后冻住不动了。

师:你老家什么地方?

生:东北。

师:奇冷与塞外不相上下。哪个字用的生动?

生:“掣”。拉,扯的意思,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北风又拉又扯红旗还是不动,这是一个奇迹。

师:请大家读出这种情景来。齐读这两句。

生:最后两句是写的送别。送别的时间是“暮”,地点是轮台东门,路上是“雪满天山路”。

生: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惆怅心情。朋友都已经走得看不见了,诗人还站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

师:还有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他喜欢大雪,雪花使他想起了家乡的梨花,自然惊喜温暖。朋友回京自己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惆怅也是人之常情。

师:那么岑参是怎样来到边塞的呢?

生:沉默摇头------。

师:大家可能需要一点材料。投影“作者背景”并讲解补充道:“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军旅生涯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请用这种情感朗读末四句。

生:齐读。

师:他送朋友的时候心情惆怅,可以想象,一回到军营,他就又投入到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中去了。他曾在送某将军出征时写道:“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诗人是在赞颂友人,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范文【第十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这首诗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一课时。

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9 19977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