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需求优秀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才培养需求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才培养需求【第一篇】
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对机构科研活动进行评价的重要方法。以英国为例,英国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采用的就是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时,对进行基础研究的大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分类评价,三者虽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将科技系统的投人产出指标化。如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评估大学的指标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数、出版物数、培养的研究生人数、获资助的金额,以及其他一些定性指标,如领导者的素质、组织能力等。专家根据指标进行打分,最后给出科研机构的总评分,并据以排出名次。
计量经济学方法。
西方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提出了多种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5]。其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索洛的增长速度方程,根据这一方程,可以计算出技术进步率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的通知》(计科技[1992]2525号文件)中推荐使用这种方法测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由此,这种方法在我国区域经济中得到广泛地使用。
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dea方法)。
dea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库伯等人提出的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的估计多投入、多产出情况下生产前沿面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的魏权龄教授曾参与dea有关模型的研究。科研活动也是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如投入资金、人力、信息、时间,产出论文、著作、专利、经济效益,因此,总体上说,可以应用dea模型评价科技投入、产出状况。但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dea方法是基于多个机构(或称决策单元、dmu)相互比较的思想而建立的。比如可以用dea方法评价中国石油下属多个油田的科技活动,分析各油田哪些是dea有效的,哪些不是dea有效的,但只有一个机构时,无法评价该机构的投入产出状况是好是坏;其次,被评为dea有效的机构间无法排出名次;第三,实际计算表明,当参与评价的机构数量较少或投入产出指标较多时,通常大多数机构都是dea有效的。
增量投入产出(效益)法。
投入产出(效益)法是财务核算中最经常使用的经济效益计算方法,是计算期内总收入(益)减去投入、成本、费用和税等支出项后的剩余。增量投入产出法是借鉴投入产出(效益)法原理,只计算分析由于科技成果应用产出的增量效益和相关成本费用的差额分析计算法。即科技成果应用前后(或本年度与上一年度)所需要的新增投资、新增生产成本与新增收益的对比,而不考虑(剔除)科技成果应用前已经取得的收益,具有科学合理性。
灰色数学法。
灰色预测法是对既含有己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预测,也是对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的预测,并找出数据集合具备潜在的规律。灰色预测法是通过鉴别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即进行关联分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从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
3结语。
石油企业的工程类科技项目投入产出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都很强,研究难度很大的工作。研究要从石油工程类科技项目本身投入和产出特点着手剖析,然后再采取针对性评价方法。此次探讨的评价方法主要从经济性和综合性两方面展开。涉及到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综合评价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模糊数学法、灰色数学法等,但每一种评价方法都要立足于石油工程类科技项目的实际特点,依据相应原则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方朝亮,刘亚旭,龚小军.石油科技投入和产出评价[m].石油工业出版社,.9.
[2]连燕华.国家科学技术投人与产出评价[j].中国软科学,.1.
[3]刘亚旭,龚小军,高蓉,余伟军,梁明华.科技投入产出评价方法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4):36~41.
[4]苏越.应用逻辑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69~280.
人才培养需求【第二篇】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需求【第三篇】
摘要:大数据分析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需求,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数据分析和应用为重,并兼顾开发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并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组织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其实践教学如何开展。
关键词:大数据;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在电子商务中应用大数据的重要性[1]。我国国务院于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加强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确立为国家大数据战略政策保障机制之一,提出了“开展跨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2]。中小企业是企业中的主体,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大数据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开展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
1、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
自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以来,人们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3-4]和培养[5-6]开展了大量研究。虽然电子商务技术发展迅速,但到目前为止一般还是将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为四类:运营类、技术类、销售类和综合管理类[4]。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总的来说是属于第二类,即技术类人才。通过其所开展的大数据分析,为其他三类人才的工作,包括运营、营销和管理应用提供支撑。调研表明,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本身因其侧重点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偏重于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和分析工具开发的研发人才;另一类是偏重于大数据应用,如提供决策支持、客户分析、营销服务等的应用人才。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通常不具备独立开展大数据应用开发的条件,而主要是应用第三方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工具,因此,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以商业分析与应用人才为主,并需要少量从事第三方平台或工具开发的研发人才。基于以上需求分析,我们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大数据意识和思维,熟悉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能够熟练应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开展电子商务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大数据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课程体系构建。
从培养目标来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的知识能力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前导知识和技术,即计算机、经济管理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和技术;第二层次,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和技术;第三层次,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电子商务大数据课程体系。由于电子商务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速度迅猛,且可能的实现技术比较多,为使得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我们在图中并未指定各方面技术具体使用什么软件。但每一方面技术目前都有一些主流的产品,我们在软件选择时一般应尽量选择当前的主流产品。如程序设计一般选择java语言,数据库则建议选择oracle,大数据存储和处理建议选择hadoop,统计软件和大数据挖掘工具建议选择sas,大数据软件开发建议选择r语言。
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综合运用了电子商务和大数据技术。根据电子商务大数据课程体系,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相关师资应当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从事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科基础课程师资,如数学、计算机、经济管理等,这一部分师资由相关学科提供;另一方面是熟悉电子商务、精通大数据技术并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专业方向师资,这一部分的师资应当是由现在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承担,电子商务大数据师资建设的重点就是如何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目前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和经济管理两个方面。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重在大数据的商业应用,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而言,在深入学习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强商业运营与分析领域的学习;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而言,则需要在加强数据库、算法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深化大数据技术的'学习。而对于所有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而言,在深入掌握大数据技术后,需要结合大量企业案例开展大数据实践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但单一中小企业显然难以提供大量数据和案例,因此,高校应积极与行业协会,通过地方的行业协会获取本地区众多企业的电子商务运营数据后进行大数据分析实践,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师资实践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来优化生产经营。
实践教学开展。
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我们主要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几个方面探讨实践教学的开展。
(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课程所对应的实验实训;第二层次是创新实践训练,其中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各类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第三层次是企业岗位训练,包括短期见习和毕业实习。
(2)实验实训室建设。
为满足电子商务大数据实验实训教学需要,该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应由三方面组成:其一,基础性的计算机和运筹统计实验实训室;其二,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室,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其三,创新训练实验实训室,主要用于创新实践训练。其中计算机、运筹统计、电子商务的实验室建设都比较成熟。而大数据分析实验室的建设案例不多,创新训练实验室因其面向专业不同差异很大,在此我们主要讨论一下这两个实验室的建设。大数据分析实验室主要应包括多台用于数据存储与处理的服务器、电脑、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及hadoop、sas、r语言等大数据存储、分析和开发的软件。创新训练实验室在服务器方面应尽可能与大数据分析实验室共享,并采用分组结构以方便小组交流合作,并配以必要的电脑、移动终端等硬件设备和大数据分析工具软件。
(3)实习基地建设。
虽然需要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人才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每家企业的相关岗位都很少,这就给本专业的集中实习带来了一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实习基地:第一,与行业协会合作,以其为载体面向区域性的行业企业群开展实习基地建设;第二,与专业从事大数据分析的开发和应用的it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第三,在对真实企业案例数据进行收集分享的“人才培养需求优秀8篇”,建设仿真性的校内实习基地。
(4)实践教学组织。
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应邀请企业电子商务领域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参与,建立由院系教学院长(主任)、企业高管、专业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和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实践课程建设小组。在实践教学师资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本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最好由理论课程教学老师来承担;同时,所有老师应全面参与到学生创新训练指导,通过这一指导过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本专业所有老师应轮流参与实习指导,通过实习指导可以掌握企业对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的真实需求,从而推动教师在课程建设和校内实践教学更贴近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2]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
人才培养需求【第四篇】
当前,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加大,提出一系列的严格标准,这也从侧面给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要满足社会的高要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就要高质量、高标准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体现五年制的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幼儿教育师资主要培养模式为高职和中职两种。因此,在五年制学前教育层次上,出现了简单地把高职或中职培养目标移植的情况。同时受中职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五年制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专业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很多学前教育人才出现专业素质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相关幼儿园的标准要求。
2.课程设置结构陈旧,难以体现中高职贯通特点。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陈旧,甚至出现将中高职课程进行拼凑的现象,导致课程重复开设,缺乏连贯性。甚至还出现因人设课,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来设立课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
3.专业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重在建设一种有独特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出身教师缺少、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等问题。例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却比较缺乏,特别是专业艺术类、英语类课程大多由艺术系、英语系教师兼任。她们各自的专业水平都比较高,但是缺少对学前教育的了解,缺少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实践的解读,按照自己主攻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培养幼教师资,这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要求脱轨。五年制学前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场地缺少使得实践类课程以及教学阶段缺乏,学生课外活动以及锻炼机会少。
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发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并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出发,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不仅强调艺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有教育能力、语言能力、游戏与活动设计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等,而且要熟悉现在的网络教学基本技能,熟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五年制学前教育要求,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先进的研究成果,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三、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设置。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根据五年制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建构课程体系。在具体建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移植或叠加三年大专和三年中专的课程体系,更不能用本科的思路来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而是要从五年制自身的特点出发,照顾到五年制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五年制学制比较长的优势,充分凸显五年制的'学制优势。首先五年制课程建构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将五年时间分成不同的阶段,设置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并将阶段目标落实到各阶段的课程中去,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式。其次,根据五年制长学制的特点,可以适当考虑对三年制的课程进行一定的增减或整合,在有效完成普通培养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最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幼儿教师的素质分解落实到各课程中去。
四、建立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合作的教学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就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相关学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首先,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合作,场地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如物资资源方面,包括教师、多媒体设备、专业实训室可以进行共享,也可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其次,中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为幼教机构提供学历进修学习、技能提高培训的便利条件,指导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或专项工作的开展;幼教机构则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教科研实验等实践机会,双方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相关合作学校、幼儿园之间在专业、实训基地、师资、课程、科研、社会服务等建设上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综上所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从五年制的实际出发,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试与改革,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需求【第五篇】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优势,为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针对学生的学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4.4技证融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推行技证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持证上岗,满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证融合,即推行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我省物流行业就业岗位一体化,专业证书和就业岗位一体化,通过三个一体化,构建专业课程为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的机制。并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人才培养需求【第六篇】
但是,目前商务英语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商务工作中还存在着专业知识不扎实、语言应变能力不足、知识面狭窄等缺陷。
因此,要提高商务工作效率,达到最佳商务工作效果,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人才培养需求【第七篇】
摘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共生的密切关系。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和平台。高职教育受教育与经济两大规律的制约,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平台,既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充分发展自身。
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高职教育必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高职教育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工业向传统工业的挑战、生产方式的转型以及新的管理制度的引进等原因,生产第一线迫切需要补充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普通高校显然无法适应这一需要,甚至有一定的技能但文化理论准备不足的职业学校也不能适应这一要求。为此,各国的产业界强烈呼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这是高职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的外部动力。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以其对生产制造和经济发展的日益显著的贡献,已经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职业教育具有其他类型的教育所具有的一般属性,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己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又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即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密切相连——直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劳动就业服务。作为职业教育较高层次的高职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区域的产业与行业发展以及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此,高职教育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时刻把握好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了解行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比如办学模式和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单一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以地方政府主办为主,很少有企业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建设;办学经费短缺,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财政资金和学费收入,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极为有限;高职院校本身办学条件的欠缺,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训场地;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紧跟经济发展人才市场的需要,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销对路。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就必须要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让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
二、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模式。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仍然是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政府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举办者,行业和企业只是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不太重要的参与者而存在,学校主导特征明显。由此,企业仍然要有完备的人才培训机构,培训刚毕业的高职生,高职院校不断为学生的实训奔波并花巨资购买实训设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职教育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还有一定距离。高职教育要想真正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对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与素质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与区域的相关企业合作,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目前,由于学校和企业各自利益的独立,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具有实质性的彼此深度参与、渗透的较少。要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就必须打破学校和企业的利益障碍,校企形成共生的.共同利益体。这种校企共同利益体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可以是让企业参股,成为高职院校的主人;可以是企业对学校投资、捐赠,学校为合作企业输送急需的、适用的优秀员工。
事实上,我国行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各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企业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以商业系统为例,全国各地纷纷设立商业学校、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业干部管理学院甚至商学院,随着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商业机构的多样化,为适应本系统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全国各地商业系统又纷纷举办了职工培训机构和成人高校,并通过与有关综合性院校合作的形式,培养商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总体而言由于贯彻了学用一体、供需对接的原则,招生和就业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对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转型和市场体制的建立,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困难,一些行业企业办的职业教育实体——职工大学,高、中等专业学校纷纷被剥离、解体或下放,我国行业企业职业教育严重萎缩,即便是部分职业中等学校抓住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与企业的关系并不密切。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能更好、更有效地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培养,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伴随着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办学参与程度的加深,高职院校的办学主导权要部分地发生转移,这是微观领域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然,从国外企业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行业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参与程度如何等,往往并不取决于职业院校的意志,而主要取决于该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等。以德国“双元制”为例,德国企业历来有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文化传统,德国也在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形成了支持和要求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税收优惠等政策,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双元制”的辉煌。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否得以真正构建和实施,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推动和行业企业的主动积极参与。
三、依托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实现真正的产学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瓶颈仍然是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动手能力薄弱,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学校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过于薄弱。在中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设备几乎都是自成体系,规模小。这样一方面是重复购置,实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有限,往往只能选购少量的、相对经济的设备,以致学生轮到实训练习的机会极少,动手操作能力自然薄弱。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从相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及其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当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产学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但如果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条件,很难取得实效,必须依靠区域内的企业,实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学校依托区域内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便利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进入企业,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真正做到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场所;学生既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
对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就值得借鉴。德国不但注重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办经济实体的开发建设,而且非常看重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心中心以及社会各类企业的积极参与。德国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举世闻名。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职业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他还指出对职校的专业设置,“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对于教学内容,要“切近于将来服务的需要”;为了解决学校“实习”和“训育”的问题,学校“不宜离开某种职业区域过远,总需邻近这种职业社会,才有办法”。在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便利用企业的优势,按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就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就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国内也有很多高职院校在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实训难、实习难的问题方面,做得很有成效。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工业园区企业资源实现产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赢。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要满足区域经济之需。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1、高职教育发展规模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高职教育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和外延上转移到质量与内涵的提升上来,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
2、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相协调。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要根据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充分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产生,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实时开设新专业。对已开设的专业要及时更新和补充有关知识技能,对预计数年后可能遭淘汰的专业及时停办。
3、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的用人标准相协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实行“订单培养”,转变课程开发的主体,由相关专业的课程专家开发,转向由一线教师、课程研究者,特别是行业和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组成的相关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来开发,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开发机制,为企业培养出完全“适销对路”,岗位适应能够“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繆宁陵、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探讨[j]、职教探索与研究,(3)、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严雪怡、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j]、机械职业教育,(10)、
[6]姚奇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需求【第八篇】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进而带来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然而,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过分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企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笔者以昆山地区物流企业为例,通过分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思路,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策略。
1昆山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昆山位与长三角地区,是一座新兴的商贸城市。由于昆山经济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昆山市政府相当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积极促进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合作,提高物流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数据统计,昆山物流管理人才的层次结构接近于金字塔,物流从业人员中,9%的岗位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战略判断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负责整个部门的管理和组织,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47%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和运营管理,属于中级管理人员;44%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事件的操作,如货物上架、运输、包装等,偏向于体力劳动,为初级水平。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人员的需求巨大。而昆山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源于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岗位转移而来的农民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等。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昆山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1]。
上一篇:延安文化体验推选【汇编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