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活动心得体会范文【热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活动心得感悟【第一篇】

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__多次就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关系进行深入阐释与剖析,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这三者更好结合起来,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教育优先发展”,强调必须发挥教育在科技和人才事业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根基。“科技自立自强”,突出科技反哺教育和人才事业的动力源头作用,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校、科技领军企业布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人才引领驱动”,强调人才在教育和科技发展中的主体支撑作用,我们要聚焦创新发展需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党的__以来,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统筹、深入推进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__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__年的第11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在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队伍更加优化,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去年全国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过1100万人次,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夯实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我们要贯彻落实__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活动心得感悟【第二篇】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选择。教育强国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明晰何为教育强国。我们认为,教育强国是教育综合实力、培养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具有突出地位和世界影响的国家。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设计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数字革命风起云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步伐正在全面加快,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举措。

未来十年,全球政治经济即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世界教育将进入“”时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风起云涌。新技术创新与变革,加速推进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战略转型;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社会需要水平提升,个性化、终身化、多样化教育格局正在形成;面向未来的教育竞争,优势重组、教育重塑、体系重构、模式重建考验着教育改革领导的战略智慧与治理能力。党的__以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教育强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彰显。建设教育强国,不仅将对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影响,也将改变世界的教育格局和人力资源开发版图。

我们建议,2035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总体目标可以设定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支撑,锚定世界级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综合实力强大,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目标包括:高质量教育体系整体建成,教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教育高质量发展整体实现,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特征明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整体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基本健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球领先,全民学习能力持续提升,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强国整体建成。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典型标志

教育强国是国家崛起的基石、民族复兴的基业、共同富裕的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具有双层内涵:一是要加快建设一个教育综合实力、培养能力和竞争能力强大的国家;二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

教育强国具备四大典型特征,即教育体系是基础,物质条件是保障,教育质量是标志,教育制度是核心,四者相互连接,形成闭环,相互支撑。

教育强国具有以下标志:

第一个标志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现代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支撑系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两个系统,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层次完整的、面向终身学习的教育系统。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公共教育基本服务体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其核心标志是发展素质教育,实现优质公平,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成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和学习型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二个标志是世界先进的教育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的教育法律制度、标准制度、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和保障制度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和核心支撑。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教育强国必须建立覆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完善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制度,形成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构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制度,完善以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的教育资助制度,高水平落实优先教育发展的保障制度。

第三个标志是全球领先的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产出能力,特别是强大的培养能力是教育强国的外在特征。判断这种培养能力强大与否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可及性整体提升,所有城乡居民都能享受有质量的公共教育,形成持续终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二是教育培养能力现代化,高层次、高水平和高技能人才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坚强保障。三是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35年全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适当提升,以提升国民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和高等学校的国际排名处于领先地位,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为人类的知识创新作出重大贡献。

第四个标志是强有力的教育保障基础条件。在国家组织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教育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财物方面的保障条件。教育发展的首要保障条件是教育人力资源即教师资源的保障。教育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现代化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生动支撑。教育投入水平特别是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财政保障水平的关键性指标。一般而言,教育强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5%。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动力和水平体现。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

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完成五大战略任务。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开辟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境界。

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纵向维度,形成包括高质量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及形式灵活的非正式学习等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横向维度,形成包括高质量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技能教育在内的全覆盖体系。综合维度,形成包括高质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适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未来10年特别是未来5年,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标准体系,即以办学标准为重点,保障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以课程标准为重点,建设世界先进的育人资源体系;以技术为支撑,建立健全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以提升教师能力为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以改进提升为重点,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教育评估体系;以投入标准为重点,建立与教育强国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体系。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全要素科学谋划和整体设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高水平教育普及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树立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标志。

健全公平、优质、普及普惠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幼儿园办园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水平差距和质量差距。稳步推进和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城乡教育命运共同体,协同推进城乡教育共同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借鉴吸收改革开放以来实现教育普及的成功经验,采取分区域、分步骤方式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强市,逐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积小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

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发展水平;有效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高质量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国计划;加快培养一批硕士层次的教师和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制度,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力争到203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以上,为建成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水平教育开放为重点,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动力。

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优化育人模式,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高效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普惠化,进一步完善智慧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营造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融入现行教育体系,构建更加宏大,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育功能更加强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和未来学习体系。

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进一步形成,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大幅提升。促进合作办学区域布局、类型层次、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推进海外中国学校建设,高质量培育建设鲁班工坊。坚持“双向开放”,深化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吸引教育国际组织或国际专业机构落驻中国。更广泛地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的故事。

以高品质课程体系和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重点,开拓教育强国建设的新领域。

21世纪教育是内容为王的时代。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系统开发思政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国家传统、地域优势和文化特色,系统推进各学段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健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为城乡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持续开发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推进高校一流课程建设。完善产教结合、科教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开发机制。着力创新教育课程形态,建立在校学习实体课程与在线学习网络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新体系,健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新型教育服务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一流优质的教育资源。

构建全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形成与产业链相配套、技术链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链,形成以通用技能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支撑、以创新技能为引领的全产业链技能人才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建立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高端化延伸,培养懂得国际技术技能标准、通晓国际技术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技能人才,建设一支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开放型的劳动者大军和高精尖技能人才队伍,培育数量充足的农村特色产业技能人才。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的专业化、优质化和适用性。

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重点,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突破。

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布局重构。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需要,建立与人口布局、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布局体系。调整现有高校设置政策,探索“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新体制。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学术型与应用型两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加快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支撑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建设。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建立体现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形成创新人才必备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在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较大规模地扩大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规模,形成科学化、规范化、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双轨体系”。

总之,要以新时代确定教育战略定位,以新责任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新技术完善育人协同体系,以新资源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现代化进程深度融合,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度融合,与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教育强国方案的系统设计、同步推进、高效实施。

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活动心得感悟【第三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永葆教育初心,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

一、永葆教育初心,应满怀“强国有我”的壮志豪情

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愈加迅猛的情况下,教育事业显得更加重要。教育是人类的先进生产力,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教育是民族之光,教育兴旺国家兴旺。”正因如此,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教育初心,用“强国有我”的壮志豪情去支撑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的使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我们的职责不在于为个人谋利益,而是要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化,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大浪潮之中。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时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肩负的责任。在这样的信念和动力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永葆教育初心,应汇聚“攻坚有我”的干事激情

教育是国之大事,也是民族的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家层面上,人才培养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汇聚“攻坚有我”的干事激情。

(一)是需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增强“攻坚有我”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摆脱“那啥也罢,反正我也无能为力”的想法,时刻保持使命感,在教育事业的长河中建功立业。我们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及其重要性,坚定信念、立足岗位,全力投入到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在家国情怀的激荡下,不断挑战自我、推陈出新。

(二)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攻坚有我”的执行力。教育技术和知识更新醇熟,越来越需要我们具备精湛的技能和较高的思维理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具关联性的教育教学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不懈地深入学习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还要独立思考、反思实践,不断汲取经验、总结规律,提高执行力。

(三)是需要适应时代变化,加强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攻坚有我”的智能化水平。进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教育技术,都在瞬息万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趋势和创新发展,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提高“攻坚有我”智能化水平。

三、永葆教育初心,应涵养“一身公正”的凛然浩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初心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和人文情怀的栋梁之才。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涵养“一身公正”的凛然浩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学生公正、对教育事业忠诚、对自我负责,同时以更高的目标要求自己,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应涵养“一身公正”的思想态度。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公正专业的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带有任何偏差或者个人情感的因素。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打压弱势群体,不过度追求结果,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应涵养“一身公正”的责任担当。事业要求责任,教育同样如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保持责任心,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履行精益求精,付出艰苦努力。特别是针对学生,我们必须要以教育为己任,态度认真,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和热情,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为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栋梁之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应涵养“一身公正”的修养内涵。教育工作者要时刻铭记初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不断优化自己的内在,涵养起“仁者爱人”的大爱情怀,保持正义勇气,深深地理解人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引领学生。

四、永葆教育初心,应燃烧“我将无我”的奉献热情

教育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而教育工作者应该展现出“我将无我”的奉献热情,将自我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未来奋斗。只有燃烧起奉献热情,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第一,教育者应有“我将无我”的爱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爱心去润物无声地为学生奉献,心怀慈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全面提升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人格,让学生在人性、心灵上得到德育上的指导和启迪。第二,教育者应有“我将无我”的耐心。在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坚持不下去、放弃学习等情况。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情感观察能力,通过关爱、倾听、启发,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教育者应有“我将无我”的责任心。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为学生的成长尽心尽责,对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智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永葆教育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推进,才能为党的事业献计献策,为强国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活动心得感悟【第四篇】

我们要始终围绕建设教育强国宏伟目标,牢记使命、明确任务、把握重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用好安江农校纪念园、高庙稻作文化遗址等地方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劳动等实践,树理想信念、立家国情怀、成栋梁之材。

二是建设好“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聚焦教育公平,采取补足与整合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城区学位建设,高效利用教育资源,实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三是组建好“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教师队伍。抓关键少数,狠抓校长队伍、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竞聘上岗,让年富力强、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参与学校管理;抓师德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课题,培养爱岗奉献精神;抓素质提升,做好“线上”“线下”培训两篇文章,建好年轻教师培养、成长体系。

教师节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活动心得感悟【第五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职责重大。教师要以“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致力于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并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听从组织、领导的安排,干好本职工作。教师是人类礼貌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照必须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实际工作潜力。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好坏,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持一个校园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觉悟,促进校园的精神礼貌建设。如果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教书育人,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勤勤恳恳地为学生及家长服务,就会在校园中率先树立起讲究教师职业道德的榜样,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深刻的感染作用。其他教师从这样的教师身上看到了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就会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促使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精心培育自己的学生。

其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激励和鼓舞教师自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使人类知识得以延续。德育是激励和鼓舞教师的精神力量,它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就能刻苦钻研业务,用心工作,自觉献身教育事业。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正是师德对教师起激励和鼓舞作用的生动说明。再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不仅仅要从思想上、业务上去努力,而且更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是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料。师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陶冶教师情操,转变教师气质,培养教师品德,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当今社会服务的教师,应遵守以下职业道德规范:

一、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它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地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爱,是学生的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职责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俗话说,“爱”能使“冰雪融化”。个性是对后进生,只要我们对他们倾注真心的爱,并把握好教育时机,掌握恰当的方法,我们相信,再顽皮的学生也是能够转化的。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因为有了爱,教书育人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因为有了爱,我们看差生时才不会有“看不顺眼”的现象,我们才会很乐意地去想办法去改变他们。爱学生,怎样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儿童、少年学生,除了向书本上学习之外,主要是向教师学习。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好教师应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由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职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能够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能够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明白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学到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教育者务必先受教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五、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教师的工作既表现为个人的脑力劳动,同时又是一种群众活动。这就要求每个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用心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群众主义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对于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具有个性重要的好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既是新时期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礼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和崇高职责的客观要求。只有具有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69 19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