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汇编1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袁隆平以其卓越贡献推动了农业发展,铭记其精神,激励后人继续奋斗,传承科学与创新的力量。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

风吹麦浪,小满将至。近日,__怀着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情,到河北省沧州市调研,看到__走进田间地头,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并向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专家询问旱碱麦产量、价格、品质、收益等。刹那间,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袁隆平院士。时间飞逝,袁隆平院士离开我们将近两年了,但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那留给世人的精神,我们从未忘却。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要从“致富稻”“高产稻”“成长稻”中追忆您的志向,树立远大志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业绩。

从“致富稻”中追忆您“为民造福”的鸿鹄之志,树立“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民之志”。

卢沟桥事变爆发,您跟随家人从北平搬到了长江边,逃亡路上的艰辛和危险,路上行人的衣衫褴褛,街头小巷流落着无家可归的人,那时您便萌发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愿望。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您想起自己儿时种下“让人人都有饭吃”的理想,放弃“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毅然坚持学农。“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汲取您身上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聚焦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帮助群众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实实在在做到为民办事。

从“高产稻”中追忆您“行之不倦”的干事之志,树立“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强国之志”。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您生前毕生的追求,穷尽一生精力的上下求索,只为能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在您90岁生日的那一天,面对着蛋糕,许下“希望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的生日愿望,同年11月,当您听到在湖南衡南县双季稻亩产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激动地鼓起掌,开心得像一个孩子,在您的心中水稻高产是没有尽头的。请您放心,我们定会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意志,不断淬炼过硬本领,勇于攀登高峰,敢于闯关夺隘,敢揽“瓷器活”,敢啃“硬骨头”,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从“成长稻”中追忆您“不畏艰苦”的奋斗之志,树立“一生执着于一事”的“青年之志”。

“一生耕耘忙,万亩稻花香。”您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即使已硕果累累,却从未停止钻研的脚步。半个世纪来,您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开创、勇攀高峰,用10%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如今,游走于田间小路,或看“麦浪翻滚”,或听“十里蛙声”,都得益于您的不懈努力。我们会沿着您的足迹,接过您奋斗的接力棒,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与挑战,都要挺膺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做奋发向上的有志青年,以奋斗之青春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担当挥洒青春热血。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2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曾是《感动中国》为袁隆平院士写下的颁奖词,他为国为民,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现在让我们端起一碗“米”,细细品味袁老不断进取的冲劲,敢想敢做的魄力以及淡泊名利的心态。

端起一碗“知识”的米,品味袁老进取的一生。

袁老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定。他常搜罗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哪怕功成名就之后,袁老也从未停止学习,他说过知识是一切的基础,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世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知识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有发明、有创造、有进步。

端起一碗“梦想”的米,品味袁老追梦的一生。

上世纪60年代,袁老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当教师时,曾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两人倒在桥下,两人倒在田里,一人倒在路旁。饥饿总是让人充满遐想,在艰苦的条件下,突破是唯一的出路。无米让袁老绞尽脑汁想造米,但是水稻天生没有优势,于是杂交水稻的念头出现在了袁老的脑海中。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水稻的成功到超级杂交水稻三期,到如今水稻产量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常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正因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坚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脸,才有了水稻高产梦的实现,“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梦想,他从未停止过向前探索的脚步,用一生致力于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要学习他“有梦想,了不起”敢想敢做的魄力,在基层工作中要信念坚定,不管碰到怎样的难题和困难,都不变方向、稳扎稳打、逐一攻关;要矢志不渝,只为心中所梦,做一个勇敢的“追梦人”。

端起一碗“淡泊”的米,品味袁老无私的一生。

主持人敬一丹曾经感慨,每一次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活动评选晚会,总是见不到袁隆平先生。他名满天下,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甘为事业献身,袁隆平方能造福中国人民以及全人类;因为淡泊名利,他才能在杂交水稻的天地里忘情驰骋。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我要学习袁老宁静致远的心态,当你心甘情愿为某项事业奉献热情精力之时,这项事业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当你不为名利得失斤斤计较,就能获得洒脱、自由与快乐,乃至步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3

今天是袁隆平诞辰__周年,怀着“禾下乘凉梦”,他在追梦之路上执着追求,将心血和青春注入杂交水稻研究中,以一辈子的守望扎根土地,以为国为民的情怀托举起中国杂交水稻事业,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如今,田野里金灿灿的麦浪、农民手中的沉实稻穗就是梦想沉甸甸的“果实”,袁隆平追梦路上那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向袁隆平学习,牢记他的殷切嘱托“做一粒好种子”,让“奋斗种子”扎根于理想信念,拔节于攻坚克难、浸润于如磐初心,让“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在逐梦之路上勇往直前。

以忠诚无私、以身许国的“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

袁隆平用心用情地书写着“金色的故事”,将报国的信念转化为学农的热情,他发誓“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在艰辛的科研之路上他的信念从未动摇、意志从未减弱,以“不放弃”的意志为梦想而奋斗,和稻田相伴的日日夜夜记录着他的努力和付出,从挺直有力的后背到逐渐弯曲的后背,从满头乌黑的发丝到逐渐发白的头发,他是稻田的“守望者”,也是忠诚无私、无我奉献的“奋斗者”,爱国之心在一片片金色的稻田中闪耀,他的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党员干部致敬袁隆平,更应学习他爱国奋斗的执着与坚守,心中燃起“追梦火”、眼里放射“奋斗光”、脚下迈出“坚实步”,志在千里、行于当下,在赶考之路上厚植忠诚底色。

以开拓进取、奋发不止的“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

一捧稻香在心田,追梦不息向前行。在逐梦之路上,袁隆平希望自己能把“步伐”迈得快一些、更快一些,在水稻事业上他始终有慢不得的紧迫感、有等不得的使命感,在他的办公桌上,眼镜和放大镜是他开展工作研究的“好伙伴”,即便过了退休的年龄,他依然“天天在岗”;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心中记挂的依然是第三代杂交水稻,心中牵挂的依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吃得饱不饱、吃得好不好。袁隆平的故事打动人心,他为梦想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我们心中抹不去的记忆、忘不了的情怀。致敬袁隆平,我们当秉持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在向梦而行的道路上激发百折不挠、笃定前行的力量,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创造出更大的事业业绩。

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奋斗种子”结出“希冀果”。

在稻穗的研究上,袁隆平一株株地观察、一粒粒地研究,到田间地头,拨开层层划手的长叶,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研究,伴着时光向前奔跑,以认真求实、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守护金色稻田。在他的研究下,两系法杂交水稻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水稻的产量不断突破新纪录,杂交水稻在全国各地推广迎来了“万家粮足”的丰收景。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能,只有积极主动创新,才能在事业发展上赢得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把握时代机遇,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主动扩展思维、打开视野,以追求卓越之心开拓事业发展道路。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4

亲爱的同学: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谢谢大家!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5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有的人的偶像是能歌善舞的明星,有的人的偶像是威风凛凛的军人,有的人的偶像是技艺精湛的医生,而我的偶像是在稻田里挥洒汗水的。

当你在吃饱饭的时候,也许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我却想到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的中国几亿人的粮食问题。

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点科技工作者””中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相当于每年解决了3500万人的粮食问题。

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梦寐以求的荣誉、名利、金钱对于袁隆平来说,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他依然穿着朴素,每天只惦记着实验田的水稻,他依然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地去实验田里,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实验田里的阳光。即使再去北京领奖的途中,他也依然惦记着实验田。

20__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在实验田埋头苦干,他希望全世界的耕地都可以种上杂交水稻,为当地人解决粮食问题。

这种不懈奉献的精神是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他们也许没有获得财富,没有获得名利,但是他们的奉献却造福了人类千秋万代,为人类文明开疆拓土。

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没有闲情逸致去看云卷云舒,他们精确的估量生命的意义,没有时间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使这些美妙的晶粒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加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够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成为大片绿荫,歌颂那些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去回馈他们对我们做出的奉献,去感恩他们的一颗真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向伟大的科学家学习,我们的时代一定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大家好!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袁隆平已经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_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_年至_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员。_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谢谢大家!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7

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

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谢谢大家!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8

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

袁爷爷逝世的消息令我措不及防,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心上,悲痛不已。一瞬间愣住了,不知所措。望着眼前热气腾腾的米饭,想起了袁爷爷说过的话。他说:"一粒食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的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啊,大家都吃不饱饭哪,我都亲眼见过。”心头为之一震,眼泪夺眶而出。

袁爷爷临死前还关心着稻子的长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报投入到杂交水稻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端起的每一碗饭,饭碗里的水稻,那是袁隆平院士的心血,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北极星,喂饱了十几亿人。他把一生都投入到了杂交水稻之中,用自己的事业去拯救了整个国家,他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是我们的脊梁骨。

望着袁爷爷的照片,他脸颊上布满皱纹,眼角含着笑意,显得和蔼可亲。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是悲痛至极,是为之一振,交织在一起,脑海中想着这位可敬的老人。仍然是那位慈祥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铸就了全中国,他是中国发展的奠基石。我们所没经历过的,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是袁老内心深处的痛苦,他知道,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需求,所以,他把自己投入到了人民之中。

致敬袁爷爷,替我们负重前行,给了我们最好的生活。致敬袁爷爷,您用自己的双手让我们屹立这片土地。您来时,世间饿殍遍野;您走时,世间稻米满仓。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袁爷爷千古……。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9

袁隆平院士:

从孩童到三十而立,您的名字和事迹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成长。在我的印象里,您既简单纯粹、阳光乐观,又敢想敢试、敢打敢拼,您一直都是“从前那个少年”。您身上那舍我其谁的担当、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追梦圆梦的执着值得吾辈青年学习。5月22日,“90”后的您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您为新时代青年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在漫漫征途上笃定前行。

在您身上,那舍我其谁的担当,永远闪耀着光芒。“仓禀实而知礼节”,天底下吃饭的事情最大。您曾说过研究水稻的初衷:“在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我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您说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您是这么说的,也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兑现了曾经的誓言,您将重任扛在身上,落实到行动上,让更多的人远离了饥饿,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您像一座灯塔,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新时代的青年要以您为榜样,勇挑重担,履职尽责,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答好时代答卷。

在您身上,那实事求是的作风,永远激励着我们。成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面对当时主流科学认为水稻没有交杂优势的论断,您用科研成果给了有力的回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找到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您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在野外苦苦寻找。虽然试验田里曾出现水稻减产5%、稻草增产60%的情况,但您未被冷嘲热讽吓到,没被挫折打败。您一生都践行着实事求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您仍牵挂着试验田里的稻谷。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也是党的光荣传统。您激励青年当坚持实事求是,应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一心为公,从小事小节做起,躬耕力行,到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为群众干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在您身上,那追梦圆梦的执着,永远鞭策着我们。“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您还是曾经那个追梦的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您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圆梦,您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您带领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目标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您说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虽是耄耋之年,依然忘我工作,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您精益求精的精神、执着追梦的精神鞭策着青年一辈,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朝着心中理想、心之所向努力,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用不懈奋斗书写新的精彩,创造新的辉煌。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您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最后,我想告诉您,这粒种子种在吾辈青年的心田,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两年前,去世前的袁老仍然挂念着水稻产量,伴随着家人为他唱起的《我的祖国》,在洪亮的歌声同我们永别。现如今,袁隆平团队始终坚持并践行着“不唯书,不唯上,不四唯,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在农业赛道上不断刷新着新的世界纪录,不断给人类社会贡献出一代代“超级杂交水稻”的创新成果。“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袁隆平同志是一个楷模。”致敬袁隆平,广大青年干部要传承弘扬袁老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要领悟学习好“袁隆平精神”,从袁老身上汲取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将精神力量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唯真唯实做调研,俯下身子问民生,始终以务实、唯实、求实的决心为基层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要弘扬继承好“袁隆平精神”,自觉担负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带领下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袁老留下一粒种子,带着他的两个梦想去了远方,永远带不走的是我们对他的思念。在纪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两周年之际,在代表着思念的袅袅炊烟升起之时,金色稻穗随风舞,禾下乘凉梦已成。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0

您好!小时候拿起画笔,最喜欢画的是蓝天白云下一眼看不到边的田野;小时候关于秋天的作文,总是描写成“沉甸甸的稻穗缀弯了头,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小时候最喜欢唱的歌谣,“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依然清晰记得书本上对您的介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年以来,您坚守初心和使命,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您一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基本每天都去田地里,风雨无阻。您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到北京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90后”的您,在摔倒之前依然坚持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实干出真知,苦干结硕果,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您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践为我们青年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爱国奉献”课。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老您常说的一句话,您也用毕生在认真的注释。您先后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外大奖,您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需要深入学习掌握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法律法规和现代科学知识,夯实纪检监察工作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家中长辈经历过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成为一生的习惯;您见证过国家和人民遭受的磨难,一路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解决了温饱问题,扎根大地,矢志不渝。吾辈当自强,听着您故事的孩童长大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定将“榜样精神”厚植于心,外植于具体工作,始终不忘初心,胸怀赤子之心,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继承和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挥洒满腔热血,奉献无悔人生。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大家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大家好!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2

袁隆平先生:

您好!

我给您写这封信,是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意,您作为吾辈楷模,华夏儿女的衣食父母,指引着我不断前行。在此,请允许我以先生称呼您。

中国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英雄,有的英雄舍小家为大家,有的英雄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这些英雄们带领中国爬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在许许多多的英雄中,您是离我最近的一位,每当我坐上餐桌,拿起筷子时,我都会想起您,我们的袁爷爷。

听闻在1959年到1961年期间,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那时的中国不像今天这样发达,那时候“再大的金元宝也比不上两个馒头”,许多中国人吃不上饭,甚至饥饿而死,您曾亲眼看见过倒在路边的饿殍。这是如今的我无法想象的。当时的您看到挨饿的同胞于心不忍,便发挥个人所长,开始研究农业、研究水稻。在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一呆就是十八年。之后到来的__中,您的秧苗一次又一次被人为损坏,试验田全部被毁,是您从一口井里打捞起五根秧苗,这才保住了珍贵的样本。

那些年,您辗转云南、海南等地继续育种研究,连着七年春节没有回家。先后进行了三千多次杂交水稻试验,直到1973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我有一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为了这个梦想,您奋斗了一生。

若不是您二十多年的风吹日晒,三千余次反复试验,或许如今的我也会经历饥饿的痛苦。但是您的潜心研究,您的日夜钻研,使中国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摆脱了粮食的饥荒。而您并没有满足于当时的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

您又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您来说,全球的人民都是人民,仅仅中国摆脱了饥饿的困扰还不够,您是一个心怀远方、心有大爱的人,您的梦想是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摆脱饥饿。

如今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已经达到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您的杂交水稻逐渐走向了世界,已在印度、美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年种植面积超过800万公顷。真正实现了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保障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您的大爱无疆、您的刻苦钻研都令我深受感动,也令我备受鼓舞。中国正是有许许多多像您这样有爱、有目标、能坚持的人,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谢谢您,袁隆平先生。谢谢您,袁爷爷!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3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那年,各大热搜榜都是与袁隆平相关的话题,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深深感动全国乃至世界。

__在委托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看望袁隆平家属时作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谨身事一言,愈于终身之诵。”学习先进典型,既要“有感”,更要付诸“行动”,在感动中升华感情,在行动中践行使命。

情感共鸣,在触及灵魂中感动。党员干部怎样才能打动人民群众,引起干群感情的共鸣?袁隆平用毕生追求“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这样平凡而无私的梦想,给出了答案。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榜样无处不在。抗击疫情关键时期,钟南山提醒广大人民群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壁立千仞、群山合围并未吓倒执着坚守的毛相林,他选择了做“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的“奋斗者”;身患10余种疾病的张桂梅,却甘当“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燃灯者”,每每看到这些事迹,大家都会热泪盈眶、深受感动。

付诸行动,在躬身实践中力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学习先进,不能止于感动。有些党员干部,看了,感动了,但过了也就忘了,没有在学习和感动中升华思想境界、纯洁为民初心、提升服务水平,未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感动后更需付诸行动。只有学习榜样越深入,内心信念才越坚定,对照楷模越严格,行事作风就越过硬。不能停留在“雨过地皮湿”“风过了无痕”的一时热情中,更不能做内心感动、身体不动的“感情巨人”“行动矮子”,而要见贤思齐、检身正己,付诸实践、立即行动,把学习先进、争做典型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__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党员干部当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把感动转化成工作动力,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夯实干事之“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4

依稀记得袁老曾经说过“在一束稻下乘凉。”当时有不少人他痴人说梦,现在看来只是未来的美好憧憬。

袁老爷爷生在乱荡时代,他经历过九一八事变,见证过敌人的铁蹄践踏在我国的河山,又目睹过人民连温饱都无法保障,饿死在街头。

年幼的袁老当时便立下“养活中国”的愿望。在外国“权威”人士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指出“水稻杂交实验多次不成功,不少科学家或学者都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的特性。”

元老率领团队迎难而上,多次进行实验。这期间一直忍受着社会舆论,外国报纸也对元老团队的实验没有信心相信中国团队能做到发达国家都无法做到的壮举。

然而,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天才。他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水稻——杂交水稻,产量何止增了一倍。

自那以后,他永远被人民铭记,同时获得了共和国勋章,成为了具有影响力的院士之一。相信不久以后的将来,杂交水稻会越来越先进,长得像树一样高大,禾下乘凉梦不再是设想。

只可惜他已离我们而去,再也看不到有那一天了……。

作为共和国的新一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血液,我们一定要铭记袁老的教诲,为人民,为国家而砥砺前行。

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10篇《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生平事迹》,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5

这两天很多人带着稻穗和鲜花去送别袁隆平,也有很多人在网上自发追忆悼念袁老。我们应接过他手中的“稻谷”,让世世代代都传承他那些宝贵的精神。

接过袁老勇于创新的“稻谷”。

袁隆平大学毕业时在偏远的湖南省教书,在国外学者耗费数年研究杂交水稻相继失败的背景下,他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权威的笑话就这么被传开了。为了证明水稻真的可以进行杂交实现量产,他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经过千千万万次试验终于发现了杂交稻的母本,此后不断创新促使三系配套全面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全国大面积推广,平均增产20%。作为党员干部,要从袁隆平培育稻谷创新过程中看到,在面对千奇百怪的困难时既要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接过袁老朴实无华的“稻谷”。

当下“网红流量”掀起了一股浮躁之风,为了争名夺利,很多人或重金买“热度”,或放下底线自爆“丑陋”,又或有一官半职便忘本得意。唯有袁隆平这样的“大明星”能够静下心来干大事。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头衔,面对国外高薪就业机会,他并没有“炒作”自己,而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攻水稻田”。作为党员干部要学习袁隆平这种“稻谷”般的朴实无华精神,时常看自己为群众做了什么实在事,贡献了什么真力量,以“润物细无声”的实干去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而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嫁衣”有多么光鲜亮丽。

接过袁老终身奋斗的“稻谷”。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到田畴。从1964年研究杂交水稻开始到2021年初,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田间地头总少不了袁隆平的影子。即便是到了耄耋之年,他也没仗着年纪大当“甩手掌柜”,一直亲力亲为到杂交水稻基地搞研究。袁隆平倾注一生心血把稻谷攥在手里,为我国水稻发展抢得了最大先机。“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干部要弘扬永久奋斗传统,稳稳接过袁老那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稻谷”,面对苦难、挫折、矛盾不怨天尤人、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努力将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到底!

袁隆平身上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去学习的地方,比如他那宠辱不惊、沉着冷静、执着坚守的品质,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袁隆平的一生,是理想照耀的一生,即便他离开了,也仍然会照耀我们前行,但愿我们党员干部以及更年轻一代青年们能接过他手中的“稻谷”,再续他那“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奇缘。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6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2023年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两周年的日子。愿同广大青年干部一起重温袁老的故事,学习艰苦奋斗、勇攀高峰袁隆平精神,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汗滴禾下土”,让“青春理想”的种子在基层土地中“生根发芽”。

初遇见“他”,是追梦故事中的袁隆平爷爷。

翻开袁隆平的个人故事,年轻时的他,经历过动乱年代的贫苦生活,亲眼见到饿倒在路边的同胞,心中痛心的同时萌生了让百姓“吃饱饭”的强烈愿望。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为了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株苗,他在田野里独自寻找半个月之久;为了寻找绝缘品种,他与助理不辞辛苦在野外奔波;为了培育合适品种,经历上千次实验失败仍坚定着他的“禾下乘凉梦”。那时的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人民需要之中,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无数次梦见稻穗下乘凉的美好景色,心中始终坚定的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宏伟目标和“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伟大追求,最终梦想成真。致敬袁隆平,广大青年干部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精气神”,胸怀“人民之梦想”,在基层发扬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带着问题找答案,以锐意进取、不问艰险的奋斗韧劲,做勇敢的“追梦者”。

再遇见“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当我能用科学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争得一席之地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和尊严。”从世界上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的成果实现到现今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不断突破,从“三系配套杂交”到“两系杂交优势”的广泛推广,从亩产百斤到突破千斤的次次纪录。每每功成名就时,袁老心中始终保持着“不把竿头当尽头”的谦虚谨慎,始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报以赤子之心,始终坚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信念,把心牢牢地扎根在中国的黄土地上。在奉献祖国、服务民生这件事上,他用一生的身体力行回答了心里的“标准答案”。致敬袁隆平,青年干部要将像袁老一样将个人事业与党和国家、人民需要相结合,以鸿鹄之志立身处世、奋斗之姿接续发力,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种下我们“服务基层”的一粒粒种子,结出“人民满意”的一串串饱满稻穗。

回忆起“他”,是奋斗不停歇的袁隆平精神。

“一条大河波浪。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7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志们:

大家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是一首雄壮、豪迈、大气磅礴的革命交响曲!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

还记得81年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它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艰险历程,体现了中国的辉煌与僮景,矗立起长征者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的雕像。

想想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你曾想到,这是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着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我们只有在为远大理想的顽强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青年的人生道路才会焕发光彩。

我始终牢记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废,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奋发向上。上课了,一双小手写个不停;双休日,在房里看课外书,有时,也画几幅图,写几篇趣文。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正因为这些的努力,我还获得了不少奖项,但这离我的理想还有一大段的距离。

长征给我们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具体到我们学生,就是要学习上高要求,生活上艰苦朴素。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要树立历史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让长征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让长征精神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流芳千古!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纪念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演讲稿 篇18

袁隆平爷爷:

两年前的今天5月22日13点07分,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看到这条消息时,我正在乡间田坝边同村干部查看耕地抛荒和中稻种植情况。看到眼前一片片绿油油的秧苗,眼泪禁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感到内心无比沉重悲痛,不愿相信那个手捧稻穗憨笑的老人真的离开了。

读中学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说您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于是我就在电影《袁隆平》和有关书籍中了解您的一点一滴。

您的经历,让我知道什么叫“立志才能立业”。您在幼年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和悲惨景象,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中学阶段您就对花草、果木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高中毕业后,便毅然地跳进了“农门”。在上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影响下,看到一个个脸色蜡黄的百姓倒下,您就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在“下田实践”的信条指引下,您迈开了双腿、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立下了要把“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大志。请您放心,我们这些深耕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会用您在培育“南优2号”的实践苦干精神,坚决打好遏制耕地抛荒这场硬仗,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这一主业,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您的脚步,让我知道什么叫“超常才能超越”。“南优二号”推广后,您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又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您以超出世人想象的速度、超出常人理解的执着,完成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其中遭受的无数艰辛、挫折和冷眼都没有战胜您超常的那股气、那股劲,一个个创世界纪录的数字,书写着您传奇的一生。可以说,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端着您给的“饭碗”。记得西南大学学生向您请教“成功的秘诀”时,您写下了“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的“8字口诀”,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吃苦实践,超越自我。我们新时代青年定会牢记您的殷殷期盼和谆谆嘱托,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遇事不避难、奋勇向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勇气把汗水和热血洒在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中书写青春篇章。

您的声音,让我知道什么叫“为民才能为官”。在获得共和国勋章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您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90岁高龄依然每天去试验田边“打卡”,还说要从“九零”后工作到“百零后”继续向高产潜力发起冲击,甚至在病危弥留之际还关心水稻长势。而现在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化作了春风、夏雨和秋露守护着您的“孩子们”。我总在想,为何您到这个年纪还有如此高的工作热情,为何在拥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之后还一次又一次给自己定下艰巨的目标?翻看了您平生事迹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我们这些从小听着你的故事长大的孩子已经成长为党员干部、人民公仆,我们会以您为榜样,矢志不渝地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永恒的价值追求。

“一捧白米,九州人民无饥馑,十里稻香,五月金风送功臣。”后辈必将承国士之志向、担民族之脊梁、念物力之维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英雄,一路走好!

69 3676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