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习语近人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国无德不兴习语近人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国无德不兴习语近人观后感1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提出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前,从各类碰瓷案件层出不穷到各种有毒食品危害公共安全,从疫苗造假毒害千万儿童到公交车上恶妇撒泼乘客熟视无睹致使车毁人亡。种种事件的发生都无不显示出,我们的社会正在面临着道德滑坡的危险。因此,个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善这一现状。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俗话说:法律是硬要求,道德是软约束。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仅仅依靠公民个人的自觉,有些社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比如,前些年的老人跌倒事件,好心人做了好事但却得不到好报,诬陷、讹诈之人做了怀事却也基本上没有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而且,当初歪曲报道事件真实情况的各路媒体、个人也鲜少有人主动站出来向当事人说声“对不起”,鲜少有人因为不实报道受到问责或是处理。违法成本过低也导致了部分无视法纪的人敢于“以身试法”。因此,加强法律的制约和惩处,对凡是诬陷、讹诈,歪曲报道、造谣、传谣等违反公民思想道德要求的,一律按照相关法律给予严惩,从法律层面给予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以震慑和警示。   二是强化网络平台监管和内容审核,加强群众监督。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个个都是新闻发言官。各种网络媒体、平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个别网站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量,对部分不实新闻、虚假新闻不加审核,甚至是在新闻标题上标新立异,歪曲实事,颠倒黑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和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鉴于此,国家应对各类网站、平台、论坛、博客等严加监管,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依法取缔非法网络平台,发挥社会大众力量,加强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三是加强公民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习总书记讲,我们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个人层面对我们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因此,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而言,我们都有义务,自觉、主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的新闻媒体应该客观、公正的报道民众十分关注、关心的新闻人物或事件,主动发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的国家应该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加强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公民的各种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记录,从制度层面对公民思想道德进行约束。   “国无德不兴”,公民思想道德是国之大计,是诚信社会重要内容,是每个公民立足社会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国无德不兴习语近人观后感2

中华传统道德倡导仁爱共济的仁爱观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理念,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为道德出发点的首先建设目标。这个理念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心中有爱,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自然。所以说,我们要以美好的道德陶冶自己的心灵,恪守基本道德原则,就能发现好事情就在身边。

作为现代的一名青少年中学生,要学会心存善念,诚意正心,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做一个高素质、讲文明、有爱心的好学生。

我们就要铸就良知的标尺,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如我们身边的“活雷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13年前,当京南师范大学生郭秦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她就心中默默许下这个诺言。这么多年来,这位清秀的女孩一直坚守心中那份信念,不追求时髦的衣物、时尚的手机,把多年写作换来的17万元稿费全部捐给贫困山区、地震灾区。

一个善良的背景,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人生,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还有一批好人群体在“炎黄”精神感召下不断出现。涌动的公益力量响应张纪清做好事的初衷——“我要的不是名,是心!”这位七旬老人用言辞质朴告诉人们:“千万不能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后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就这些人让我们懂德崇德向善的道理,这不就是我们心中的楷模吗?

伟大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文明之族,泱泱华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需要我们传承,让美好的品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国无德不兴习语近人观后感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阐明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重要意义、基本遵循、建设路径。形成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在北京大学2014年五四青年节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实际上分别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他强调,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基因,也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思想意识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日益凸显了价值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加剧,单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伦理失序也呼唤着道德力量的重新整合。“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意识形态是立国之本,是民族精神之源,是治世经国之法。总书记曾引用一位哲学家的话:“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在当代中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先立乎其大者”,是从文化层面寻求安邦定国、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化功能。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省部级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他还从战略高度阐明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特别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今天的中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大国不等于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何以持续走远?相较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无形的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和文化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总书记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内要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从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抓起,宣传和阐释好中国梦的价值内涵,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则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以世界听得懂的话语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优秀的中华文明为全球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他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与北大青年学生座谈时,他特别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提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文化传统体现的是基于族群、语言、信仰等的根源意识,体现的是对既存事物的尊重、世系与血亲感以及对地方和民族归属感。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回到传统,但要传承和挖掘传统的优秀价值资源。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他都形象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如总书记所言,“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推动有效的社会道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他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特别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教化人心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重视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切实推动理念创新、方式创新、路径创新和制度创新,真正做到让价值观念成为我们共同信守和实践的价值观。一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大众化,将核心价值和文化传统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之中,领导干部更要做好表率。要将核心价值落实到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治理之中,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之中,真正让核心价值观在大众情感中落地生根。二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具体化形象化。避免口号化和抽象化,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在具体形象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道德境界。特别要注重载体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中华文化植入到影视作品、文学艺术、先进典型之中,植入到人文景观、物化环境、公益广告之中,植入到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具体形象载体之中。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核心价值观需要起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才能真正融入生活,敦风化俗。从民众的“生活点滴”入手,将行为准则、礼仪制度、民俗节日等融入到“生活情景”之中。积极重塑当代城市和乡村公共生活空间,增强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四是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制度化。积极重构基于自身传统又借鉴西方经验的制度化载体,不仅在精神层面,更在社会和法律等制度层面推动文化传统与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融合,真正让核心价值大众化有根、有神、有体,润物无声,历久弥新。

国无德不兴习语近人观后感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国上下五千余年的历史,有才之人比比皆是,然而是否贤德的品性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是人才的标准。唐朝诗人李绅,曾作《悯农》,深刻描绘了农民劳作之艰辛,果实得来之不易,深知人间疾苦。然而其发迹之后,“渐次豪奢”,逐渐成为一个人品低劣、生活奢侈,甚至无情无义、为官不仁之人,为后世人所不齿。事实上这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在少数,比如朱熹、康有为、汪精卫等人,如今人品行迹只留后人引以为戒。

重“德”,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超越物欲与私利的诱惑,甚至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成就以德性精神为依归的理想人格,构成了中华先民精神追求的一个重要特色,像“淡泊明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不仅如此,中华文化还进而把立德视为从政之基,像“修己以安百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高尚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注重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 所以,立德,就是要有好的德性,因为道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在今天,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展开:既要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更需要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还需要从制度机制上强化约束。只有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内外兼修,才能实现“德”提升,促使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通过强化道德教育、加强道德培养、完善道德法规、健全道德监督,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水平,使全体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符合要求。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加强自己的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业,尽力的去做好每一项工作。要有集体荣誉感,能够舍小家顾大家,以大局为重,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因为,有德才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

习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路线,再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原则。这也是长久以来,党在选人用人上一贯坚持的原则。

我们自小时候就学习社会品德,目的在于将“德”之一字融入成长的过程,影响我们的一生,有德之人必不会以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作为做事原则。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在不断完善自己知识文化修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追求成为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既要做有才华的人,更要做有德之人。

69 818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