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稿精神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稿精神心得体会范文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第一篇】
初夏时节,河东大地麦浪翻滚。
6月5日,在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下段村记者看到,村庄两边的麦地里,金黄的麦子随风起伏,远远近近几台收割机在麦地往来穿梭,空气中弥漫着麦草特有的清香味儿。这些天,运城市的许多村庄和下段村一样,收割机的轰鸣声、老百姓的欢笑声绘成了一幅幅喜悦的麦收图。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全省功能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实现新突破,农民增收增添新动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特色优势牌
6月的塞外,阳光明亮而热烈。紫荆山脚下,3600亩的苜蓿一望无际。朔州市畜牧兽医中心主任兰世和告诉记者,朔州是全国唯一“粮改饲”试点市,今年种草面积将达到85万亩,粮经饲的比例优化为44:22:34。事实上,“粮改饲”对于朔州来说,改变的不仅是种植结构,更是全产业链的优化和调整。
一年来,我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西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打好特色优势牌”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持续优化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启动创建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全面构建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忻州市是我省杂粮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6月8日,在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建设筹备处,记者遇到了副市长裴峰,“忻州作为我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规划布局了红芸豆、糜黍杂豆、杂交谷子、藜麦等14个优势区及主产地,眼下正在推进创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国家杂粮产地交易市场。”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邵林生告诉记者,省农科院正在与忻州市合作共建山西杂粮研究中心,将在品种选育、农机农艺、有机旱作技术集成等方面提升杂粮产业发展水平。
特色农业发展势头正劲,数字最有说服力。2017年,我省特色农业产值占比提升至75%,特色农产品出口产值同比增长%;农产品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功能食品相关产业生产总值约1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比增长7%;“三品一标”获证产品数量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闯入全国区域公用品牌百强。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我省视察时为山西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省出台了《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8年行动计划》,划定了首批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和封闭示范区,整建制推进长治市和娄烦、山阴、神池、兴县、陵川5个县以及30个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建设。吕梁、忻州、大同、朔州、临汾、晋城等市已经出台有机旱作农业实施意见。当前,全省正在谋划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全面进军功能农业,打造特色农业强省的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正式开启。
山西农谷“一城三园”目标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部数字农业试点落户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一批肉羊、奶牛等产业集聚区和标准化养殖场建成,牛羊草食畜养殖量占到全省60%以上;山西省农产品出口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城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平台建成,创建20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运城和临汾水果出口量同比增长79%,占全省水果出口量的88%……这一切意味着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和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的步伐正在加快。
实践证明,山西现代农业的出路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的理念,正在让山西农业的劣势转变为独特的发展优势。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统计部门数字显示,2017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居中部六省首位。
成绩来之不易。
号称“老晋城民俗印象基地,新晋城美食旅游地标”的司徒小镇近年来声名鹊起,小镇通过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以铁文化、创意农业、山西民俗等主题活动带动了司徒村及周边村民695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
张世英是阳曲县泥屯镇松树村村民,村集体今年流转土地2600亩发展果树搞采摘,他家以前种玉米的20亩地全部栽了樱桃:“以前种玉米收入也就万把块,现在光承包费就6000元,过两年樱桃树种好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而对于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村民赵涛来说完全是脱胎换骨,这个曾经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如今成了梅芝园艺公司花卉种植基地的员工,月收入3000多元。
城郊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去年10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城郊农业发展的意见》,拿出亿元支持城郊农业结构调整领域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城郊农业快速发展先行区、示范区,构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圈。运城花海、阳城农业嘉年华、岚县土豆节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风起云涌,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收入达300亿元,同比增长30%。
“今天和家政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马上就要去北京就业了,工资每月3500元到4000元。”6月10日,39岁的天镇县逯家湾镇砖窑村妇女李改鲜参加完母婴培训后,与北京管家家政公司签订就业合同。与李改鲜一同签约的还有24名学员。北京管家家政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看中的就是“天镇保姆”这个品牌。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越来越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去年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万人次,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农村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万人。今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开始实施,目前万进城务工人员接受就业技能培训,3720人实现就业。“天镇保姆”“吕梁山护工”等特色劳务品牌为越来越多的农民赚回了丰厚的收入。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
与此同时,强农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随着《山西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的落地,全省农民收入稳定向好。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建设美丽新家园
初夏的风,湛蓝的天,满眼的绿。
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绿树红莲,菜香满园。这几年西海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降氟改水工程让自来水管直接安装到户,“生活真是大变样!”成为村民们由衷的赞叹。
和西海村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改变了模样。我省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居民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去年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3个月共投入各类资金亿元,拆除违建万处,全省61%的行政村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80%的行政村实现垃圾定点收集,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70%以上,比国家要求高出10个百分点。20万户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595个村气化和万座卫生厕所完成改造……
乡村环境整治行动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唤起了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阳泉市郊区杨家庄村民王新民可自豪了:“我们村的人现在把瓜皮、菜叶、树枝变成有机肥料还田,酒瓶、铁皮、废纸箱卖给收购站,城里都难实施的垃圾分类,现在在我们这儿家家都做起来了。”运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站站长藏延生深有感触:“现在的农村,乱扔垃圾的少了,主动清扫街道的多了,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留住乡土味道,感受乡村美好。让农村人居环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福祉和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大同市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名村,晋城市去年建成6个省级、2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2个集中连片示范区……省农业厅人居处处长岳继和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起草《山西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建立山西美丽宜居乡村标准。坚持典型打造与集中连片创建、整县推进相结合,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创的良好局面,宜居示范村示范引领作用正在显现。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在三晋大地上,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迅速成长,“加强作风建设,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农村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吸引了一大批晋商晋才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省市县选派近万名优秀干部赴乡镇挂职……刚刚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三农”领域“沉下去、实调研、真服务”活动的临县大禹乡府底村第一书记贾彬良说出了大多数农业干部的心里话:“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只要扑下身子真正为农民着想,解农民所难,就一定会大有作为,也一定会得到农民群众的信任。”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九大报告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擘画了“三农”的美好未来。眼下,我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已经出台,“三农”发展新的生长力正孕育而出。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上,农业更绿,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第二篇】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收获和感触很多,结合个人两年来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实际,现仅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关心生态保护工作,谈一点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保护曾作出多次批示指示,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重点推进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其考察陕西的第一站仍然是视察生态保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保护之重视程度,这一考察行动与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此前在浙江考察时,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方式是发展路径选择,建设美丽中国是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体现了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对于生活、工作在秦岭腹地的一名政法战线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精神,如何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只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能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必须打好脱贫攻坚战。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始终是人们考虑的首要问题,贫困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谈得上对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的追求。秦巴山区属于集中连片经济落后地区,解决地区落后问题是落实秦岭生态保护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要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
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必须守好司法保护防线。秦岭生态保护涉及到水土、环境、资源、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等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各尽其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人们常说,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使命,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做好生态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守好法律防线,当好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第三篇】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总书记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调研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群众脱贫后生活的牵挂,对脱贫成果要巩固的重视,鼓舞着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又称忘忧草,《博物志》有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西坪镇坊城新村正是通过忘忧草产业扶贫加就业,实现了脱贫,巩固了脱贫,找到了幸福的“答案”。其实,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改革发展,党员干部只有不忘民之“忧”,才能让民“忘忧”,正如总书记在坊城新村时,手中拿起的那让人民“忘忧”的“忘忧草”。
以“民忧”为“忧”,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人民群众在哪里,党员干部就在哪里。哪里最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这是因为我们牢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不体现了为民的初心,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向民之所盼。古人常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然而近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始终坚定地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最大的功绩,这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心不钦则怠惰。”作为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初心,不忘根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守护好人民,根植于人民,做到先天下为民忧而忧。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源远流长。
为民解忧,彰显的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地为民解忧。当前,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已不足八个月,剩下的又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要充分认识到绝对贫困,这一延续几千年的历史性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彻底解决,是一项多么催人奋进的伟大事业。“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决定着公共服务投入的力度和事业向上发展的高度。“自己也是百姓。”从这个角度思考,只有群众脱贫了,才能更好地与群众融为一体,才能赢得群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要时刻牢记“如期”完成的目标,这既是党员干部必须要坚决执行的“命令”,更是为民负责的担当。
解好为民之“忧”,人民方可“忘忧”。“忘忧草”食之,能短暂地让人忘记忧愁。然而“忘忧草”成为产业,就能成为群众彻底“忘忧”的法宝,铺就实现发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告诉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是要解群众“一时之忧”,而是要解群众“长久之忧”,要实现群众的长富久安。既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也要结合地方实际,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让群众就近就业,就地脱贫。要以与时俱进的“变”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态”,在故土上绽“新芽”,实现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党员干部更要舍“小我”,时刻不忘民之忧,一心一意地为群众解忧,让群众“少忧”,不再“忧”。要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砥砺奋进,永远走在为群众解忧的路上,造就为民的“一山更比一山高”,全力实现群众在发展中的幸福“无忧”。
“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我们要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励志前行,不断为人民群众实现“黄花”满地变“黄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第四篇】
一句句问候,牵挂的是人民群众的民生保障;一声声叮嘱,惦念的是百姓福祉安康,体现了党的领袖和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山西人民的深切关怀。
作为一名宣传干部,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若有所思,又若有所悟,让我进一步明确和加深了当前的工作重心,又让我在学习领会中悟到一些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认识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上来,真正把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转化为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际行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要主动作为,主动学习,不断深化新闻宣传和社会宣传,坚决抓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深有体会,习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这文章做好,这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脱贫后如何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个问题太关键了。我们作为扶贫干部,要主动“沉下去”,以身作则,带领干部群众一同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贴近群众,真诚与群众沟通,自觉用群众语言来传真情、送服务,与群众拉近距离,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宗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通过提供致富信息,引进致富项目,发展致富产业,并做好贫困户社会保障工作,有效解决人民遇到的各类问题。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既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受益者,又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青春因圆梦而绚丽,我们要自觉把个人梦融入到伟大的中国梦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为实现历史赋予青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习总书记曾说过:“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我们当下的工作任务会重,会苦,会累,甚至还会委屈,心酸,但当我们十年、二十年之后回首往事,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难道不是一份沉甸甸的精力和财富吗?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简洁明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表达,让人思索,让人期待,催人奋进,也让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引用的一句中国传统通俗白话,形象地给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今后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过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保持优良作风,经得起各种考验。同时,在能力上过硬,把握工作重点,主动去思考,主动去作为,向前辈、向书本、向经验看齐,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国家法规政策和工作方法技能,把上级要求和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体现为工作理念、具体为工作任务,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战线上的“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