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强军思想心得体会范文【热选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学强军思想心得体会范文【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强军思想心得体会【第一篇】
强军备战是每个国家必须且极为重视的国之命脉,我们都知道人民乃立国之本,部队则是国之保障,国家要飞速发展,那么国家军队体制也必须进行,为了更好的适应全球格局,习主席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军队体制改革的命令,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要拥护改革、献身改革,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习主席着眼全局的战略设计。
对于军队改革,我们每个人都要细心钻研,做到真正读懂改革、吃透改革、拥护改革、落实改革,正确对待利益得失,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每次改革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有人晋身、有人退伍,但每个人又都一样,都是在为我国军队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说每个人应正确的面对得与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加快速的推动改革步伐,尽快的拉近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部队是一个国家坚实的护盾,一支精锐的部队更是国家强盛的标志,所以说习主席提出军队改革,改革的同时,我们部队也在练兵备战,一直能打仗、打胜仗做准备,这是军队的根本职能和价值所在,我们要紧紧扭住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切实强化忧患意识,紧盯世界军事发展潮流。
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存在的根本价值。我们要紧紧扭住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切实强化忧患意识,紧盯世界军事发展潮流。要学习掌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切实提高胜战本领。要聚焦军事斗争国防动员准备,巩固提升应急应战能力,锻造能打胜仗的威武之师。这几年,各个单位时不时就进行军事训练演习,还有各种跨区域训练更是层出不穷,每次训练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我军的打仗水平,一切为能打仗、打胜仗这个目标奋斗。
同时部队要发展,必须坚决反对腐败。习主席指出,军队如果不坚决反对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任其发展下去,不要说打胜仗,可能是打不了仗的。我们要牢记习主席的重要指示,铭记历史,从徐才厚等一系列反面教材中吸取深刻教训,筑牢思想防线,永葆政治本色。部队便是一块一把利器,必须时时刻刻进行打磨,一日不磨则增一日危险,一旦出现任何一点放松便是国家之危。所以我们必须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反腐工作,对腐败零容忍,坚持有腐必反、有案必查,保持敢抓大抓常抓的态势,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把一切危险杜绝于萌芽之中。
当今社会,我国形式十分严峻,各国虎视眈眈,国内外矛盾加剧,此时只有过硬的军队才能保障我国能在这国际潮流中站稳脚跟,改革新军使我军必须要走的也是唯一的一条道路。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深深的感觉到这个改革的力度之大、节奏之快。裁军三十万,分为五大战区,无不向众人展示出中国改革的决心和毅力。军强则国强,国强则民安,让我们紧紧围绕在以习主席为中心的党的领导下共同创建更加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学强军思想心得体会【第二篇】
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开启一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汇聚起开新图强的磅礴力量,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几年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三大战役”压茬推进,在主要领域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强势开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改革调整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成立陆军领导机构和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划设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组建联勤保障部队,撤销陆军18个集团军番号、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调整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领导指挥体制,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法规制度体系……
一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史。强军愿景可期,改革永在路上。尽管我们已经啃下了许多“硬骨头”、涉过了很多“险滩”,但不可否认,前进路上仍有一些“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去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改革强军、奋楫中流的人民军队,也一定会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改革,引领人民军队从历史深处走来;改革,必将进一步见证这支军队向强图强的光明未来。
学强军思想心得体会【第三篇】
“他是至信笃行的‘四有’军人,他是践行宗旨的道德模范,他是善行广至的‘中国好人’。他用平凡的善举,让阳光照进远山,让梦想插上翅膀,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
这是火箭军某基地首届“强军先锋”颁奖典礼现场,评委会给火箭军某团信息服务保障站班长俞细文(上图,刘明松摄)的颁奖辞。
入伍16年,俞细文苦练胜战本领,先后参与重大任务100多次,被评为“全国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被表彰为火箭军“信通尖兵”,被评为基地十大“强军先锋”,荣立三等功3次。
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在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俞细文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四有”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
他是个“理论迷”,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学习——
“思想不迷航,行动不偏航”
11月上旬,数百名来自全军各部队的优秀中高级士官,在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集中学习。
教室内座无虚席。作为参训学员的俞细文,却成了登台授课的主角。这次他讲的不是通信专业知识,而是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认识体会。
台上讲得深入浅出,台下听得津津有味。讲授中,俞细文将精心制作的16张思维导图渐次呈现,将《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各部分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提炼归纳。
“清晰明了、简单易懂,使博大精深的强军思想变得更加易学易记了。”学员们赞不绝口。“没想到普通士兵,能学得这么深、悟得这么透、拉得这么近!”
1985年9月,俞细文出生于江西婺源,皖赣特委旧址就在他的家乡。他从小听着革命先辈的故事长大,对党有着天然的朴素情感。
俞细文清楚地记得,2004年12月刚入新兵连时,他在行囊里发现一本《毛泽东选集》。后来才知道,那是母亲参加乡里组织的农技比赛获得的奖品。俞细文参军时,母亲把这本《毛泽东选集》偷偷放进了他的行囊。俞细文如获至宝,一有空就细细品读。
近年来,俞细文不仅通读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还通读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名篇,写下50多万字读书笔记,并将学习心得结集编印成《感悟真理的力量》《兵心深处的承诺》等4本作品集。
官兵们都说他是个“理论迷”,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学习,驻地新华书店成了他经常光顾的“打卡地”。
“思想不迷航,行动不偏航”。俞细文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也影响和带动着身边战友。
大学生士兵梁顺祥从广东沿海城市入伍,喜欢网络世界,业余时间经常上网。与网络相比,他认为专业和理论学习枯燥无味,存在抵触情绪。新兵下连后,梁顺祥就开始“退伍倒计时”,整天无精打采,训练总是比别人慢半拍。
“强军梦只有成为每个官兵的梦,才有力量、有根基;每个官兵的梦也只有融入强军梦,才有实现平台、才能梦想成真。”俞细文主动给小梁讲“强军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小梁从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变成“阳光战士”。
予人星火,必心怀火炬。去年9月,火箭军两年一度的院校政治理论教学岗位练兵比武举行。参赛选手都是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授,俞细文受邀担任此次比武的评委。
邀请一个士官担任这种层次比武的评委,在火箭军还是首次。令人佩服的是,俞细文每次点评总是娓娓道来、精辟独到,就连在场的老教授也竖起了大拇指。
俞细文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理论学习“四步法”——深入系统学、联系实际悟、辐射带动播、立足岗位做,如今已成为团里学理论用理论的新方法。
理论学习是把好手,练兵备战堪称能手——
“战士要有真本事,须淬炼胜战硬本领”
“战场保通,胜战托底,宁舍生命,不辱使命!”
2020年5月,俞细文所在团奉命参加某任务。“战斗”打响前,该基地组织官兵递请战书、写战地家书和录制战斗留言等活动。面对镜头,俞细文留下了这样的话。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他所在基地处于军事斗争准备前沿,担负着繁重的军事斗争准备任务。
2018年新年开训不久,俞细文就迎来一场意外挑战。适逢基地信息网络装备全面升级换代,他所在单位担负着信息保障和安全防护的重任,属于现代战场的“中枢神经”。
面对复杂的通信网系、全新的操作平台、精尖的系统软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难度极大。
谁来担此重任?俞细文站了出来,并保证一个月内完成任务!
那段时间,俞细文铆在机房,反复钻研,遇到难题就向专家请教。不到一个月,他就把装备调试完毕,率先独立上岗,具备战备值班能力。
战区编组联训是对信息保障能力的综合检验。那年7月,战区按照融入作战、全程全网、体系保障的思路,组织信息网络要素编组联训,导演部发送网络病毒,检验部队临机处置能力。不料,一台备份电脑因系统故障,在规定时限内未能完成特情处置。
这时,若不将这台故障电脑情况上报,既不用担心扣分也不易被发现;而如实上报,则将失去唾手可得的“第一”。
求胜先求实,制胜先治虚!俞细文如实上报,虽然单位在联演中丢了分,却让全团上下形成实事求是的良好风气。
近年来,为提高联合信息支援保障能力,他积极创新指控安全防护支援保障模式,提出“一主双备”网络安全防护方法。
“战士要有真本事,须淬炼胜战硬本领。”俞细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卫星便携站开设速度一度成为制约单位战斗力提升的瓶颈,俞细文和战友联手攻关,经过反复优化流程,将野战条件下开设速度提高近50%。
团长顾敦勇夸他说:“俞细文理论学习是把好手,练兵备战堪称能手。”
把为部队建设出力流汗当成使命追求和责任担当——
“过河卒子顶车用,小兵也有大作为”
凭着一种责任和担当的勇气、一种朴素和热爱的情感,俞细文把能够为部队建设增砖添瓦、出力流汗、贡献才智,当成使命追求。
军队新一轮改革大幕开启后,俞细文反复学习习主席关于强军兴军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到:“军改是个大棋局,每名官兵都不能当局外人!”
俞细文了解到士官们普遍存在对职业技能鉴定咨询多报名少的情况,症结就在“没什么用”的思想误区上。
士官队伍是部队建设的主体,也是构成战斗力的主力。这支队伍建不好,直接影响部队信息化和新型军事人才建设。他通过调研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了《对士官技能鉴定工作的几点建议》,在原全军政工网发表后,收到点赞上千条。
此后,他接连撰写了《合理增设士官职业技能津贴》等100多篇建言文章,其中7篇在军事期刊发表,16条建议被上级采纳。
2015年底,原第二炮兵更名为火箭军。投身这场伟大改革,俞细文感到,由“兵”变“军”,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更是跨越发展的开端。
“身子进了5G时代,思想不能还停留在手摇电话时期。”体制编制调整、武器装备转型,个人能力必须升级,思维必须跟着转!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未来战场。
他向战区机关领导请教联合作战问题,向通信专家请教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难题,撰写出《联合作战网络安全防护对策》研究文章。专家评价说,该文为创新体系作战、网络攻防背景下新战法新训法提供了新思路,获全军首届信息强军论坛征文三等奖。
“过河小卒顶车用,小兵也有大作为!”“我们不能把工作看‘轻’了,把自己看‘小’了,士官就该发挥士官的作用!”他经常提醒自己,也说服战友。
有段时间,单位个别官兵对练兵备战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平时放松不要紧,关键时刻冲得上就行”。面对官兵存在的误区,俞细文觉得,必须及时正确加以引导。
经过精心准备,俞细文以《思想的锈蚀更危险》为题, 给所在部队官兵讲了一堂辅导课。“思想上松一尺,练兵上就会松一丈,火箭军部队肩负如山使命,必须时刻保持‘弓满弦、带甲眠’的高度戒备状态。”
近年来,部队通信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2018年初,上级配发新型通信指挥系统软件,俞细文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该软件设计上存在问题。有人劝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事关战斗力的事都是大事,就是我们分内事!”倔犟的俞细文逐级向上反映,最终使设计缺陷得以彻底解决。
对自己很“抠门”,对贫困学生却很大方——
“让阳光照进远山,让梦想插上翅膀”
人们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俞细文对此深有感触。
2013年5月,俞细文探亲休假时,就走村串巷、挨家挨户了解家乡教育情况。当他了解到村里有部分孩子因贫困面临失学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阳光照进远山,让梦想插上翅膀”。
回家后,俞细文与妻子刘小梅商量,决定向5名贫困孩子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直至他们完成学业。
曾桃香是井冈山革命老区的一名贫困生,品学兼优,曾因家庭贫穷产生辍学念头。俞细文得知后,想方设法给她筹措学费、生活费、邮寄复习资料,还定期写信鼓励她。
在俞细文的帮助下,小曾发奋努力,今年高考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
随着俞细文助学扶贫的事迹在军内外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2013年,在团党委的支持下,成立了“俞细文志愿服务队”。
近年来,俞细文和他的爱心团队先后实施“爱心筑梦老区行”“暖冬行动”等帮扶计划,建立“兵心连童心”微信群开展助学活动,与驻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建立联系点,与当地少数民族特困学生结成对子。
其实,俞细文的家庭并不富裕,爱人没有固定工作,孩子还在上小学,父母都生活在农村。他平日省吃俭用,一部手机用了近10年,戴的手表是几十块钱的电子表。
他对自己很“抠门”,对贫困学生却很大方。7年多来,俞细文和他的“爱心团队”,给西藏、贵州等地33所学校2000多名贫困学生送去温暖和爱心,援建37个“爱心书角”,资助28名学生考上大学,帮助102名失学孩子重返校园。
“快,给他打电话!”2013年12月11日上午,驻地人民医院一位白血病患者病情危急,急需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然而血站、医院库存告罄。
危急时刻,医院想到俞细文。原来俞细文早已与医院签订协议,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捐助造血干细胞。俞细文的血小板输入到患者体内,患者得救了。患者母亲询问这位好心人的名字,俞细文说:“我是解放军,这是我应该做的。”
俞细文入伍以来定期到医院无偿献血,至今累计达9000毫升,相当于2个成人体内的血量。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俞细文和他的爱心团队千方百计筹措医疗物资,捐赠了100套医用隔离衣、50套防护服、2万只口罩。
“一念初心,真情似水流长。一念初心,播撒真理的光芒。”在战友为他谱写的歌曲《一念初心》中,我们仿佛看到,俞细文在奋进强军路上步伐坚定,一步步向前不迟疑、不懈怠。
学强军思想心得体会【第四篇】
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奠定基础
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在1920xx年和1920xx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
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中政治上大部分中立,一部分有影响的人士表现进步,拥护新民主主义,故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参加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代表人物参加了新中国的政府机构。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把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市场和原材料、零配件来源切断,一部分资金冻结,促使他们对于人民政府和国营经济的依赖程度愈来愈深,愈来愈广。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
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年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
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实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由于发展迅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难免有些简单粗糙。但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采用的“赎买”政策,确实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包括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商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商业四十条》)、教育工作条例草案(共三个,分别简称《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科学工作条例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文艺工作条例草案(简称《文艺八条》)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有了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章程”;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泽东同志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在中国实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作出了艰辛探索。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主张
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二、毛泽东为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观点
在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问题上,毛泽东同样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这一观点,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成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他认为,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敌我矛盾也还存在甚至还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两类不同矛盾,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以为已经没有敌我矛盾,可以高忱无忧了。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要警惕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的观点,提出防止“和平演变”最重要的是党内,特别是党内的领导人、领导集团。与此相联系,他一贯十分重视反对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顶住了来自国外的军事挑衅和种种压力。
毛泽东关于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继承和发展了。他为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三、研究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尽管毛泽东在探索中既有正确的方面也有错误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丰富的经验教训和思想财富,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贵的营养和借鉴。可以说,毛泽东的探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泽东领导下,我国开拓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和发展与毛泽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功绩是巨大的,他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新中国历史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新中国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他的名字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联,通过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价值的方面,不仅仅是实事求是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今天研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统一性、继承性、创新性,以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与时俱进性;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