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观后感范例【精选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中国通史观后感范例【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通史观后感【第一篇】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
中国通史观后感【第二篇】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他的名字叫《中国通史》的第27集《丝绸之路》。
当时在汉朝的时候,皇帝打算派一位使臣去远方的西部,可是,没有人敢主动出来,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人,他却主动站了出来,并要求自己可以去西藏,为东西两部的友谊作出贡献。就这样,张倩带着一个大部队,前往去西部的路上。可是当时的地理位置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况且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此行要去的目的地是哪里,而且要前往去西部的路上,还必须经过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就是匈奴的领地,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的,要不然就得被匈奴抓住了。他们还是没有躲过难关,被匈奴抓住后,流放到了一处十分寒冷的地方,当天和他的团队。靠着坚强的意志,成功摆脱了这次难关,他们还是没有来到西部,而是来到了一个很临近西部的一个小国家,名叫大菀,这儿的皇帝十分欢迎张骞一行人,好好的招待了他们,这里的皇帝十分乐意能与汉国建立好友情。但是张骞他们还是没有找到西部,所以只能无功而返。
第一次前往区西部的路上,就是12年,但是张骞还是不想放弃,因为他能不能在历史上名垂千古,就靠这一次,第一次去西藏十分顺利,但是在他回来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班固的弟弟班超,十分像第二个张骞,他们翻过崇山峻岭,像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叫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的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因为当时一些国家之间的交易都是用一些名贵的布匹,也就是丝绸,所以这条路就叫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连通着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情意,丝绸之路能使我国和其他国家紧密相连,让我国变得更加出色。
我们中国人应该让丝绸之路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观后感【第三篇】
大概半年前开始看《中国通史》这个纪录片吧,断断续续的,看完一个时代暂停一会,有时任意点开某个看过的视频一边听一边做事也是蛮有感觉的。温故而知新吧,而且我还挺喜欢这部纪录片的旁白声音。
清朝的最后近百年,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等,都是以前读书学历史时为了考试而背诵过的名词。今天看完第一百集再来感受一下这些名词,真是五味杂陈。自大自负,软弱无能,列强欺侮,知耻后勇,奢靡享乐、腐朽没落、冥顽不化、不思进取、全军覆没、维新变革、何时能出头天……
大清帝国在历史航行中就这样不停地遭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浪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与拍打,最后终于被拍碎在海边上,碎得透透的。可惜了船上那帮在不同时期涌现出来想要力挽狂澜的能人志士,可怜了那些在风雨飘摇下担心受怕又无可奈何的子民们。
第九十九集:维新与革命,在视频的末尾,有这么一段旁白,分享给大家。
“乾隆五十九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勋爵在经历了觐见乾隆皇帝的种种曲折后,有过一段深刻而富有洞见的预言:
‘中华帝国是一艘陈旧而古怪的一流战舰,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中,代代相继的能干而警觉的官员设法使它漂浮着,并凭借其庞大的外观而使四邻畏惧。但当一位才不敷用的人掌舵领航时,它便失去了纪律与安全,它即使不会立即沉没,也可能像残舸一样漂流旬日,然后在海岸上粉身碎骨。’
在马戛尔尼预言一百二十年后,清朝这艘老旧的大船终于粉身碎骨。马戛尔尼的远见在于,他预见到了中国终将处于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体系中,如果自上而下的变革不能发生,那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终究会将其完全淹没。
伴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共和与民主将成为中国人民继续追求的目标。”
中国通史观后感【第四篇】
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寒假期间,朱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心中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它让我看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中国通史》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都是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
在《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彼此的关系交代得非常清楚,采用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等多种手段为我们还原了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复活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特别是隋文帝杨坚再造统一的那一集,军队、战船、天险、宫殿、城池,在3D技术的应用下,那么立体,那么现代,又那么富有古典韵味。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发明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存在着影响。地动仪,圆周率引领了科学的发展,都江堰,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留給后人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银行柜员个人党性分析材料通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