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范例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范例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1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道出了我们心底的乡村记忆和家园情感,也给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那么,脱贫“后时代”,乡村又该如何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主渠道在哪?乡村干什么、怎么干?就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的课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以近年来金洞管理区凤凰乡江洲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基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性路径。

一、江洲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江洲村位于金洞管理区凤凰乡,由江洲里、三陡岭、五桂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295户1206人,10个村民小组,拥有7000余亩生态林、956亩耕地。通过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现在的江洲村梦想已化为现实,旖旎风光成全了如诗如画的小山村,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乡居生活新图景。

产业发展“一盘棋”

2017年,带着群众的信赖和期待,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特色产业引到村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打破江洲村“空壳村”“零产业”局面,实现产业从无到有的蜕变,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江洲村积极探索“支部引领+合作社+农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采取“支部带头、村民自愿、财政配套”方式,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抓住地理优势,因地制宜,以低产田种果养鱼的方式种植蜂糖李近200余亩,村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经营,辐射带动贫困户72户253人增收脱贫。

在做强做大村主导产业蜂糖李种植基地的同时,江洲村还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户户有产业,人人有增收”的要求,鼓励群众发展种植黄桃、大五星琵琶、黄金贡柚、葡萄等四季果林50余亩,种植桂花、樟树、楠木等苗木800余亩,养殖小龙虾、土鸡以及蜂蜜等土特产。同时,以村内平坦泥深的稻田种植生态优质稻300余亩,保持基本农田正常使用,形成了“种田饱肚、种果有钱”的局面。

党建促扶贫,“党建+”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动力引擎,江洲村实现弯道超车,快速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生态宜居“一幅画”

近年来,江洲村始终把村容村貌的改变作为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追求生态宜居的目标。筹资70余万元完成安全饮水工程,让全村人喝上了清洁水;投入105万元,硬化村组公路6里;投入20万元,建成文化休闲广场;补助500元/口的旱改水厕所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为做好全村环境卫生工作,该村深入推进“路长制”“河长制”,组织党员志愿者清理公路、河流、街道和农村院落垃圾;成立环境整治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保洁员每天进行卫生保洁;向各家各户发放垃圾桶,村内修建了15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实施垃圾统一收集、分类选送、集中处理;定期开展评选活动,“最美家园”“种植能手”“养殖能手”“脱贫之星”“最美园丁”不断涌现,成为村里的“明星”。同时,村干部、党员利用主题党日开展大量的义务劳动,全村村道两侧栽植绿化树3000余株,安装路灯110盏,建成了高标准的篮球场、健身场、医疗卫生室和党建文化长廊,配备了文体活动器材,为村民打造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生态的新天地,让群众在家门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乡风文明“一片好”

文明引领新风尚,万紫千红春满园。2017年以来,江洲村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集中区域和公路旁竖立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牌25块,张贴各类宣传标语200余条,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爱集体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同时,村支两委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破除陋习,引领新风尚;组建了文艺队舞蹈队健身队,村民纷纷参与进来,打牌的少了,酗酒的少了,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少了;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协商,该村建成“四会一约”制度,由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党员、老教师组建了文明劝导小分队,不定期开展巡查;“凡是考上二本以上的奖励1000元”“主动捡拾村里垃圾的给予奖励”等等好做法集聚民心,颇受好评;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的标语处处可见,在全村传播文明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了群众爱国、爱村、爱家的热情。

乡村治理 “一条龙”

创建平安江洲,建设无毒村庄,必须从源头进行有效治理。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建设的基石,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江洲村坚持严格依法治村,营造稳定氛围。每季度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决策村内事务,全面实施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公开,实行民主理财,并坚持重大村务“一事一议”,增强工作透明度,消除群众的疑虑,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群众把干部当作贴心人,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高,深受群众拥护。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江洲村相继出台村规民约 、“一事一议”等制度,成立道德评判团、法律服务团、红白理事会等平台,同时又深化和发展“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新载体,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全面深入开展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让全村群众获得坚强的法治保护和持续的安全感。连续五年全村无重大安全事故,无治安刑事案件,无遗留纠纷,社会秩序井然,民心安定、社会稳定。“禁毒示范村”“平安江洲”“综治维稳先进单位”纷至沓来,荣誉不断……

生活富裕“一条心”

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美丽的江洲村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积极投身致富奔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在管理区、乡党委的正确指导下,江洲村支两委牵头成立多个专业发展合作社,与党员组长共同商讨制定出脱贫攻坚计划,利用荒山荒坡、低产田发展果林苗木经济,力促村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如今的江洲村种植的樟树、楠木树、桂花树、红豆杉遍布丘陵山地,蜂糖李、葡萄、黄桃等水果四季飘香……同时,引导和鼓励广大村民发展土法养殖,立足“土”味,养蜂养鸡养龙虾,养生养老养健康。全村坚持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充分利用观音岩、风岩里等天然岩洞开发探险项目;修缮盐马古道,重走长征路;发挥山水资源,开发缸湖氹戏水项目和小龙虾垂钓;建设农家乐、休闲山庄,逐步实现“游玩在龙氹、吃住在江洲”的目标。群众摸清了致富的门路,劲往一处使,有钱一起赚!

二、基层乡村振兴战略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江洲村这些年的发展的调研和分析,个人认为,乡村振兴关键要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总要求,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现实条件,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要拓宽基层干部群众的发展视野,引导和鼓励各村摒弃“等要靠”思想;坚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并发挥各村原创精神,做到典型带动、有序推进、多元化发展。

强基固本,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

“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开展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关键是落实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一要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构筑坚强的组织堡垒。要注重从党员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优秀群体中培育村党组织书记人选。要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把政治上靠得住、与群众贴得近、工作中过得硬的最优秀的党员群众选拔为村“两委”干部人选。二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坚持村干部值班、周例会制度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党员主动设岗定责,率先示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要创新工作机制,找准着力点。通过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狠抓人居环境改善等措施,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和谐“新家园”。进一步引导乡村干部强化时不我待的发展紧迫感,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让群众在建设自己家园中体验到强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快乐和幸福。

三治融合,增强乡村振兴“思想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要。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一要搞好村民自治实践。加快推进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推动村民自治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二要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表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乡贤好人,激励尊老爱幼,使农村更加安定和谐。三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村级治理工作机制;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将乡村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常态化开展农村小微权力腐败行为整治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发展环境。

产业带动,铸造乡村振兴“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一要发展特色产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够“特”起来。发展特色农业,首先应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力争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规模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二要强化科技引领。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筑产业兴旺的科技支撑。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建立村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增强村级产业可持续造血能力。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加大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力度,鼓励各地企业与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多形式合作,实现企业、集体、群众三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乡风引领,激发乡村振兴“原动力”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能提升村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要村规民约治陋习,“约”出文明新乡风。制定好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四会一队”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推动移风易俗中的约束引导作用,并通过QQ、微信、张贴宣传标语、入户发放倡议书、与村民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和谐乡风。二要群众活动搭平台,舞出乡村新气象。精神文明只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所感知和接受。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通过不断挖掘、探索与创新,创作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又“接地气”的文艺作品,让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三要树立典型当榜样,引领“最美”新风尚。注重从乡村挖掘、宣传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人物,通过评选最美家庭、最美乡贤及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活动,以先进人物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把移风易俗的要求贯彻到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的全过程中,继续深耕乡风文明,持续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灵魂。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2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4、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产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科学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难、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成为待解之题。

面临的困难

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人才严重匮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单向趋势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中空现象,留守农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劳动力无法推动产业发展,农田无人耕种、农村房屋无人居住......等问题比比皆是。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很难留住人才,导致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紧缺。现下许多农村的村干部呈现年龄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管理后继无人,青黄不接,长久以往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小

合理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部分是由第一产业组成。但在由于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链,造成整体效益较低,增收渠道,小农民增收缺乏后劲。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局限在“一亩三分田”上,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仅有的少数龙头企业也存在着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农村的客观条件对于企业生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复,产业发展根源问题得不到改善,农民无法提高增收,乡村振兴战略便很难得以实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乡村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农村的情况、发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往往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获得成功之后,便会出现无数人争相模仿,无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最终只会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

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

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如何引进人才的问题,还要确保能留住人才。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地域差异造成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异,推动乡村振兴,还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挖掘与发扬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挖不同乡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生态游、农家乐等,丰富创收形式,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好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是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要转变农村固守发展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紧跟市场需求,引导各村社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历史性的伟大系统工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科技要素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广聚社会力量,吸引更多农业科技新成果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改进农业生产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全面完成小水库、小坝塘的除险加固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推广滴灌、喷灌节水农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建设,降低群众劳动强度。

二、适度推广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要深化农村改革,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适度推进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打造特色产业园,连片广种精耕,引进公司,推动土地要素流转集约,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模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构建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改革产业、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订单生产”、“对口销售”,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确保农业增产增效。

三、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拓展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新型产业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实现蔬菜产业增效。切实打造品牌化、特色化农特产品,凸显产业经济效益。利用好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树立“全域旅游”新理念,积极探索“旅游+农业+生态”发展新模式,将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鼓励引导群众发展农村客栈、休闲驿站和农家乐。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美食、手工艺品制作技能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四、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管理使用机制。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努力提升村组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扩大“贷免扶补”、“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民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农业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留住青年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建议5

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

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

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不明确。这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为不利。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

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从上游、中游、下游等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而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作保障。

从实地调研来看,我国有不少区县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如农业资金主要用于乡村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它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等;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土地问题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村民来说,其土地权益在流转过程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我国在土地流转过程之中有不少问题没有规范,如土地流转形式如何选择、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土地如何折股量化、流转风险如何防患、事中事后如何监管、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如何建立、流转管理服务费如何收取、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如何建设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相关规定。这就导致村民的土地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69 852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