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青年毛泽东的读后感集聚(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100字]青年毛泽东的读后感集聚(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青年毛泽东的读后感100字【第一篇】

已经有好长时间没看《毛泽东选集》了,再次翻开这本书,依然有初次阅读时的萌萌冲动。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阅读一本优秀的书,相当于同一个优秀的人进行交流,毛泽东是个伟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导师。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为我指明了方向,帮我解释了什么叫真正的生活。

《毛泽东选集》最大的特点就是教会人们要说真话,做真事,一切要以实际为根源,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平心而论,现在社会中,又有几个大学,单位,政府部门,能做到这点。就连当年新思想的发源地,北京大学,都已经不再是象征新思想,新人类的代表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曾经失望过,寒心过,认为社会抛弃了我们,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这时我想起了那个曾经拯万民于水火,扭转了中国历史命运的人——毛泽东。

我开始翻看他的著作,我想得到在中国最很暗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他是如何来应对比当今社会问题更复杂百倍的历史问题。

最后我明白了,我们是中国人,是中国年轻的一代,是国家的主人,不管我们的国家如何破败不堪,不管现在存在多少个社会问题,他还是我们的国家,我们还是他的主人,他的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我们应当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坐享前辈的劳动成果。

《毛泽东选集》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他教导人们永不放弃,不管是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要有一种乐观的精神。

青年毛泽东的读后感100字【第二篇】

《改造我们的学习》写于1941年。1942年,毛泽东同志又发表《整顿党的作风》与《反对党八股》二文,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正式开始。《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因此绝非一般谈学习的文章,毋宁说它正是整风的序曲。或者说它向我们宣告,对于我们党而言,精神层面的学习和改造,绝非务虚而恰是务实。如何认识世界决定了如何改造世界,党员的思想修养决定了党组织的纯洁性。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势必如此。因此,即使在七十五年后的今天重读此文,依然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说,恰恰因为身处更加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党员个人修养的养成和提高面临更大挑战,反复研读这篇曾经在党的历史上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经典文献,将会为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提供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重要帮助。

毛泽东同志这篇文章从精神领域的问题入手,却绝不抽象,而是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既具体实在,又高屋建瓴,由现实存在的问题得出了普遍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并进而以此解决现实问题。

全文分为四节。第一节中,毛泽东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文章扼要回顾了我党从弱变强的发展历史,并进而回顾了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为谋求自强自立而上下求索的革命历程。将中国革命的经验与教训放置在立体的时间与空间当中加以探讨,有助于所有党员了解我们的道路从何而来、我们的主义精髓何在。晚清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被迫进入现代,在新的世界格局当中失去了曾经辉煌的位置,几代国人殚精竭虑谋求民族复兴,希望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他们当中有些人向英国学习,希望走君主立宪的道路,失败了;有些人向法国和美国学习,希望走资产阶级暴力革命的道路,也失败了。这些失败表明:如果只是照搬别人的经验,而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视而不见,那么我们所选择的道路就必然走向死胡同。我们坚定地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并非从理论出发,而是从实践出发,不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明其为真理,而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其科学性。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如说是一百年以来中国的现实境遇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依据也绝不应该是僵硬的教条,而是活泼的现实。自1921年到1941年二十年间党的斗争历史,直至至今为止九十五年的斗争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同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旗,信奉教条、从教条出发就必然遭遇挫折;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就一定取得胜利。作为个人的党员和作为组织的政党,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了解世界,同样是为了革命工作,因此也同样要从实际出发而非从教条或空想出发。毛泽东同志在第一节当中对革命历史的回顾,因此成为全文的一个重要基点。

文章第二节中,毛泽东同志从三个方面尖锐地指出了党在当时存在的问题:一曰不注重研究现状,二曰不注重研究历史,三曰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党对国内国外现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远远不够,这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不够系统,其次是脱离现实。这两方面其实相互作用,重点在于后者:正是因为了解得不够系统,只得到一些零碎和皮毛的知识,“头重脚轻根底浅”,因此更加容易不知天高地厚地夸夸其谈,将仅有的一点见识当做真理的全部,“嘴尖皮厚腹中空”,不肯去扎扎实实作调查。毛泽东同志由此指出,革命导师们所提倡的正确的研究态度是“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那么,这里所谓“客观的真实的情况”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讨论研究历史之不足时,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了解中国史之重要,指出即使有些学者懂一点历史,也是“言必称希腊”,而对自己的祖宗不了解。这或许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所谓“客观的真实的情况”,首先指的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情况,我们不能像那些向英国、法国和美国学习的先行者那样,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与经验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而必须从中国的历史、传统、现状出发,去思考问题、掌握知识、探索方法、解决困难。在谈及如何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时,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地指出,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如果不能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同样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习”而已,而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唯有将理论和实际统一起来,我们的学习才能算是成功,才能算是真正的学习。

在文章的第三节,毛泽东同志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对立起来讨论,实际上是用主观主义这一概念对第二节所谈到的当时党内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作为值得批判的靶子,加以否定与讨伐,以进一步厘清问题,统一认识。主观主义的危险在于,它同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自我标榜,甚至像是比任何人都更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言必引经据典,貌似言之凿凿,但却恰恰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认识世界的基本判断,任何僵化不变的理论都绝无可能成为绝对真理。我们将马克思列宁主义视为真理,认为它是科学的,其原因即在于这是一套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理论。较之一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是与具体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的,并随着各国革命的不断深入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那些将书本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奉为一字不可易之经典的人,恰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他们颠倒了“的”和“矢”,从而与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支柱背道相驰,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淖。

尽管遵义会议已经开过了六年,在1941年的延安,仍然活跃着一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党员和群众当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他们大多留苏归来,与第三国际关系密切,往往以本本上的理论和电报上的指导为依据,对中国革命事业指手画脚,却完全缺乏对现实的基本了解,这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当中所说的“‘钦差大臣’满天飞”。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写作此文,告诫全党如何认识学习的目的,如何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自然极富针对性。而七十五年之后的今天,情况又如何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尽管我们的党和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尽管没有了第三国际的遥控指挥,但是盲目以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为标准,衡量与指导中国发展的情况依然存在;尽管僵化地照搬经典理论来处理现实事务的情况少了,但是在各级党员干部当中,昏昏然照搬文件,茫茫然处理政务,不积极研究国际国内的现实情况,不积极提升自身精神修养和执政能力,不了解群众疾苦,仍然是相当普遍的问题。历史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新的挑战,与七十五年前的延安相比,我们的学习任务不是更轻了,而是更重了。

因此,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第四节当中,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三点建议仍然有效,并应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被我们每一位党员所牢记:

坚持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通过更全面科学地认识世界来更好地改造世界;

坚持具体地综合地研究中国历史,在更为宏阔的历史背景与更为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理解现实的问题;

坚持唯物地辩证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青年毛泽东的读后感100字【第三篇】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法律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空闲时,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因为他,能让我更真实更全面更捷径般地触摸到人物的世界。《墨翰墨德传》、《拿破仑传》.《我的奋斗》等书曾让我沉醉不知归路。 虽然有市局组织的三个一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堂而惶之的不去只做工作,这也叫给自己一个理由吧了,局长给我们发《毛泽东传》,看着红色的封面上一个金色的毛主席头像,还有黑色的书名、作者,觉得设计很是贴切巧妙,就毫不客气地说:这书是我的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就有了和此书的亲密接触。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韶山是我在小学读书时就很向往的地方之一,去年中央要求我们党员要接受党的先进性教育,我有幸作为一名党员,随团去了湖南的很多地方,我去了韶山,主席故居,毛氏祠堂,主席广场,还有就是文明世界的滴水洞,看了这些更加激起我对毛主席的深厚的感情,同样,也深知他给国家带来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毛主席他是一个人,不是神。作为一个人那里会不犯错误。、在这里我也要说到,我在主席的家乡所看到的一些不可肆意的事情,主席已经去世多年,他是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伟人,而不是什么神,我明白湖南人民对主席的感情很深但我们也不差啊!主席本就是无神论者,可现在我想是表示有些不妥?

就此书而论“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他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可是他,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就拿此事来说,说明主席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信念始终的人物。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我曾游览过很多的山川河流,如黄山、华山,娥眉山,泰山黄河,长江,洞庭湖,黄河长江乌江的源头,此时我联想毛主席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又是,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踏遍华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天外飞来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

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心绪。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去看水,而不是在无人的地方高喊。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我要攀于顶峰站在高岗,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河流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自我。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老房有一块块墙体剥落的印记,上面有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我们一边跳着山羊,一边念着这首诗。当时我还有过这样的念头:毛主席为什么写苍蝇呢?他要关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读过传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记得爸爸的书柜中曾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我曾读过。在黄色的叶面下是一行行黑色的铅字,最熟悉的还是这些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咏梅》……儿时的记忆最珍贵,也许,让小孩在小的时候多积累多背诵,真是有点道理。

青年毛泽东的读后感100字【第四篇】

石室初中党支部举行党组织学习活动,会后学校为党员同志们推荐了罗斯特里尔所著《毛泽东传》,读罢,感触良深,本书不仅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而且还将伟人的光辉品质和丰富内蕴展示出来,供我们学习和思考。

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我们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画像”。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战略家”,他总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准确地预判国家发展的趋势,总能精准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总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感受到党的领导权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不能在领导权问题上放松和退却的科学观点。由于陈独秀采取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方针,忽视和放弃了党的领导权,造成了大革命的彻底失败。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队的作战方式,那就是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继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重大的军事、政治思想课题。这些战术和课题的提出和运用,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党的“左”倾错误的实行,放弃了这些正确的方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认可,并逐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革命最终走向成功。

站在公元20xx年读《毛泽东传》,感受伟大革命家的一生,感受在伟大复兴中的新中国的蒸蒸日上,感激感动感恩于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富强努力奋斗着的共产党员们的或平凡或辉煌的事迹,也倍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压力,也期待着通过我们的努力,欣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山花烂漫时”。

69 722370
");